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扇贝裙边糖氨聚糖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U937细胞泡沫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U937细胞与80mg/L的ox-LDL孵育48h建立U937泡沫细胞模型。将培养的U937细胞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肝素对照组(ox-LDL加100mg/L肝素)和低、中、高浓度的SS-GAG药物组(ox-LDL加200mg/L,400mg/L,800mg/L的SS-G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分泌的VEGF的量,观察不同浓度SS-GAG对U937细胞泡沫化过程中VEGF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的U937泡沫细胞中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U937细胞(P<0.01),而加入SS-GAG的药物组和肝素对照组则有不同程度降低,以800mg/mL药物组降低最为明显(P<0.01)。结论: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伴有VEGF的高表达,SS-GAG能够抑制其表达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滤纸培养皿法研究藜科植物梭梭和甜菜根水浸提和乙醇浸提两种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和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和乙醇浸提的根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和吸器形成无明显作用;两种根醇浸提液添加10 mg·kg-1赤霉素(GA3)处理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均提高了10倍以上,但与只加赤霉素处理组(GA3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根浸提液中添加1 mg·kg-1氟啶酮(FL)处理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与FL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中甜菜根水浸提液处理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最高,达39.4%。与根浸提液中添加赤霉素处理仅能使萌发率提高不同,寄主根浸提液中添加FL后,萌发肉苁蓉种子芽管上均有吸器形成,梭梭根醇浸提处理的吸器形成率最高,达16.2%。梭梭根醇浸提液中同时添加GA3和FL,肉苁蓉种子萌发率可提高到52.3%,但吸器形成率与浸提液中添加FL处理无差异;FL对照仅有6.7%的萌发肉苁蓉种子形成吸器,显著低于梭梭根醇浸提液添加FL处理组。不同处理的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位置和形态有差异,添加寄主根浸提液处理的吸器大多出现在芽管顶端,多个乳头状凸起成爪状;未添加寄主根浸提液的FL对照组吸器出现位置大多在芽管底部或顶端出现分叉。研究证明,乙醇浸提和水浸提两种方式都能从寄主根中提取出促进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的物质但对促进种子萌发作用不明显;GA3和FL可显著提高肉苁蓉种子的萌发率,但萌发肉苁蓉种子吸器的形成受寄主根浸提液中某些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植物挥发物是植食性昆虫定位寄主的重要信息物质。枸杞红瘿蚊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野外发现其雌虫对枸杞幼嫩花蕾具有更强的产卵趋性。为明确枸杞红瘿蚊对枸杞不同阶段花蕾挥发物的选择差异性,解析吸引其选择产卵的关键信息化学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系统研究枸杞幼嫩花蕾和成熟花蕾挥发物的成分差异,选择幼嫩花蕾挥发物中的特有成分及其与成熟花蕾挥发物共有成分共8种作为候选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Y型嗅觉仪,测定枸杞红瘿蚊对上述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筛选关键活性挥发物。结果显示: 枸杞幼嫩花蕾和成熟花蕾挥发物的种类和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8种化合物能激发枸杞红瘿蚊产生持续触角电生理反应,其中,有5种[3-蒈烯、莰烯、萜品油烯、d-柠檬烯和(+)-α-蒎烯]能刺激枸杞红瘿蚊产生显著趋向或躲避行为。利用枸杞挥发物设计枸杞红瘿蚊引诱剂或忌避剂,可为田间安全防控红瘿蚊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纳米粒载体的制备、优点和应用进展,为纳米粒在新的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纳米粒制备方法和基质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领域的应用为线索来综述.结果: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离子交换法、乳化法和自组装法,基质材料有蛋白质和多糖等,纳米粒本身无毒性,能增加所载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靶向性及效率,在抗肿瘤治疗、神经系统治疗和药物检测等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结论:纳米粒作为一种载体,在药物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和生物分析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可能开发为其他领域的运送体系,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稻异源三聚体G蛋白系统中的非典型γ亚基GS3,是一个控制籽粒大小的主效数量效应基因座,在调节籽粒大小中发挥负调控因子的功能。BioID(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 identification)为邻近蛋白标记技术,其工作原理是生物素连接酶能使其周围的蛋白带上生物素,同时生物素又能和链霉亲和素紧密结合,所以能够利用链霉亲和素偶联的磁珠富集目标蛋白。该技术具有灵敏、高效和周期短等特点,为筛选互作蛋白提供了新方法。为了解析GS3的蛋白调控网络,该研究以水稻原生质体为材料,采用BioID技术对GS3在水稻中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Western-blot结果表明:融合蛋白Bir AG-GS3在原生质体中成功表达并生物素化GS3邻近蛋白。使用链霉亲和素磁珠富集生物素化后的蛋白,并进行蛋白质谱测序,获得了与GS3邻近的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互作的蛋白。将获得的蛋白进行功能富集与注释,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对部分蛋白进行了BiFC验证,发现GS3可能与ICL、PPDK、RPN7和RH15发生相互作用,涉及能量代谢的调节、种子淀粉物质的储存、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以及凋亡途径等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宁夏枸杞对枸杞瘿螨致瘿过程诱导的激素响应及外源水杨酸对枸杞瘿螨的影响,利用LC-MS/MS技术对枸杞瘿螨为害后宁夏枸杞叶片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生长素(Auxin)和脱落酸(ABA)4种内源激素进行测定,并通过浸叶法研究外源SA对枸杞瘿螨侵染过程、虫瘿生长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枸杞瘿螨的致瘿行为可引发枸杞叶片中多种内源激素产生变化,其中SA和JA的变化最显著,分别是对照组含量的4.0和13.0倍,而Auxin和ABA的变化不显著;外源SA对枸杞瘿螨虫瘿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同时虫瘿内瘿螨种群数量受到显著抑制。枸杞瘿螨能够同时诱导枸杞产生SA和JA抗性,外源SA对枸杞瘿螨虫瘿生长和瘿螨种群数量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利用外源SA防治枸杞瘿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负载维生素D3海藻酸纳米粒和维生素D3的抗佝偻病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佝偻痛模型组、负载VD3的自组装海藻酸钠纳米粒(sSAN-VD3)低剂量组(1.70 mg·kg-1·d-1含VD315.0μg)、sSAN-VD3高剂量组(4.2 mg·kg-1·d-1含VD337.5μg)、VD3低剂量组(15.0μg·kg-1·d-1)、VD3高剂量组(37.5μg·kg-1·d-1)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在通光条件下用正常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大鼠置于暗室中,并喂养缺乏维生素D3的饲料,同时各预防给药组按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5天.观察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活性及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结果佝偻病模型组大鼠喂养5周后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BAP活性明显增高,血清25-(OH)VD3含量及股骨BMD则显著降低(P<0.05);与佝偻病模型组大鼠比较,各预防给药组大鼠体重及股骨BMD均有所增加,sSAN-VD3高、低剂量组和VD3高剂量组大鼠血清BAP活性降低,25-(OH)VD3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与同剂量的VD3低剂量组比较,sSAN-VD3低剂量组大鼠的血清BAP、25-(OH)VD3及股骨BMD等三项指标均显示出更明显的抗佝偻痛作用(P<0.05).结论:负载维生素D3海藻酸纳米粒和维生素D3均具有良好的抗佝偻病作用,以前者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8.
于囡  王海桃  杜鹃  李荣  刘赛 《生物磁学》2014,(4):668-670,667
目的:研究扇贝裙边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 from Scallop Skirt,SS—GAG)对感染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 simplex virustype,HSV-I)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无菌条件下给予小鼠注射扇贝糖胺聚糖SS.GAG,连续11天,并在给药第三天给小鼠腹腔注射HSV—I病毒悬液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MTT等方法观察SS—GAG对HSV—I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对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以及对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等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扇贝糖胺聚糖SS-GAG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强HSV.I感染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HSV—I感染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1),并且能促进其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力(P〈0.01)。结论:扇贝糖胺聚糖在体内有一定的抗I型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沈亮  徐荣  刘赛  徐常青  贺宁  刘同宁  陈君 《生态学报》2016,36(13):3933-3942
为探索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及其与肉苁蓉寄生的关系,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5—8月份梭梭生长季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对其根际土壤AM真菌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并分析了肉苁蓉寄生与梭梭根际微生物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7月3个月份的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均显著高于8月份,总磷脂脂肪酸和AM真菌磷脂脂肪酸以6月份含量最高。梭梭根际土壤共鉴定出AM真菌4属35种,它们分别为球囊霉属(Glomus)2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3种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其中以黑球囊霉(Glomus melanosporum)和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为优势种群,并且发现了与寄生有关的巨孢囊霉属AM真菌。6月份和8月份的AM真菌孢子数量最多,而5月份的AM真菌孢子数量最低。6月份梭梭根际土壤提取液得到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65.94%)和田间接种寄生率(59.19%)均为最高值,而5月份土壤提取液测试得到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最低。因此,推测梭梭根际AM真菌可能参与了肉苁蓉的寄生过程。相关分析表明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大,其中可能与寄生有关的真菌数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肉苁蓉寄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养分呈显著负相关。研究为解析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肉苁蓉寄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指导肉苁蓉人工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了解牛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试验采用组合酶消化和选择贴壁法,将5月龄、6月龄牛胎儿及新生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纯化后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这一阶段牛睾丸适宜支持细胞分离纯化用;采用0.25 %胰蛋白酶+0.02 %EDTA二次消化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分离方案;试验发现,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体外研究时间应控制在3天~20天内,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对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