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大田栽培试验,探讨生育后期不同遮荫处理(遮荫率0、30%、50%和70%)对罗汉果净光合速率和罗汉果品质的影响。经过遮荫处理,罗汉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由对照组(遮荫率为0)的双峰型转变为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时。遮荫率50%处理的曲线峰值、罗汉果苷Ⅴ含量和干果重比其它遮荫处理和对照组的高。结果表明,在桂南种植的罗汉果,生育后期给予遮荫率50%的处理对增加罗汉果的净光合速率,提高罗汉果苷Ⅴ含量和干果重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采用石蜡切片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罗汉果雄性、雌性、两性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和激素水平变化进行观测,为罗汉果开花调控和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罗汉果雄性、雌性、两性花的花芽分化过程均可分为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序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7个阶段。雄蕊原基分化期前,3种花芽分化过程无明显差异,各时期形态特征均依次为:茎端呈圆锥状(花芽未分化期)→茎端经半球形变成扁平状(花芽分化初期)→距茎端5~7节位处分化出穗状花序(花序分化期)→小花原基周围形成5个萼片原基(萼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内侧形成5个花瓣原基(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期,3种花芽分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雄蕊原基内侧出现雌蕊原基后,雄花芽雄蕊原基继续发育成雄蕊,雌蕊原基停滞生长,退为一个小突起;雌花芽雌蕊原基继续发育成雌蕊,雄蕊原基生长缓慢,退化为小花丝;两性花芽雌蕊和雄蕊原基均继续发育,形成外观正常的雌蕊和雄蕊。(2)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s)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3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相似,即ABA含量在花芽生理分化期降低,花芽形态分化期升高,而GAs和ZR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吲哚乙酸(IAA)含量在3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雌花芽IAA含量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升高,花芽形态分化期逐渐降低,而雄性和两性花芽的IAA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ABA/GAs、ABA/IAA、ZR/IAA和ZR/GAs激素含量比值在3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规律相似,ABA/GAs在花芽生理分化期降低,花芽形态分化期升高,而BA/IAA、ZR/IAA和ZR/GAs则基本保持不变。研究认为,罗汉果花芽分化过程经历一个"两性期",高ABA含量和ABA/GAs比值有利于罗汉果花芽分化,IAA可能对罗汉果花性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SSCP、克隆测序等方法,分析600只河西绒山羊GOLA-DRB1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特征、SNPs变异类型,同时分析该基因与山羊流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DRB1基因第2外显子上存在26个等位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26个等位基因中存在71个核苷酸变异住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30%.其中转换位点25个,占核苷酸多态位点的35.21%;颠换位点35个,占核苷酸多态位点的49.3%;转换和颠换共存位点9个,占12.68%.山羊流产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河西绒山羊病例组中DRB1*18、DRB1*23、DRBl*26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x2值分别为6.31,4.859,6.396,RR值为2.55, 2.72,DRB1*8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x2值为17.618,RR值为3.59;病例组中DRB1*14等住基因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x2值为4.812,RR值为0.65,DRB1*1和DRB1*1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l),其中B1的x2值和RR值分别为14.11和0.61,初步推断DRB1*8可能是河西绒山羊流产发病单体型中的遗传易感基因,DRB1*1和DRB1*11可能为其遗传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强度对金果榄植株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光照强度为自然光强的100%、52.7%、33.2%和15.8%四种处理,测定其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叶绿素、生物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低光照强度处理的光合速率均高于100%自然光照处理,33.2%处理最高,显著地高于52.7%处理和15.8...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中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现场进行了调查、评估并对麻疹监测系统和传染病报告系统的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化免疫接种儿童1100315人,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95%;接种后麻疹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发病率仅为0.66/10万,较强化免疫前发病率9.15/10万下降了82.51%,约有1/3不良反应者确诊为风疹;2006年7月—2007年6月麻疹监测系统数据显示,目前88%的麻疹病例发生在8月龄~14岁,约有32%病例为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高质量MV强化免疫能迅速降低麻疹发病,因此强化免疫接种人群的确定必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监测资料并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以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来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保证>95%接种率是该次强化免疫活动的前提,同时须作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预防接种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建议在提高常规免疫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每3~4年仍需开展后续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6.
用SELDI技术预测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SELDL-TOF-MS技术预测吉非替尼治疗肺癌疗效观察,探索新的用药指征.方法:应用CM10弱阳离子芯片结合表面增强飞行时间质谱(SELDL-TOF-MS)技术检测9例晚期肺癌患者口服吉非替尼前血清样本的蛋白质谱,口服吉非替尼1个月后,根据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分为服药有效组(CR PR)(4例)和无效组(SD PD)(5例),利用BiomarkerWizard软件比较各组间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有4个蛋白质峰有显著差异性,M/Z分别为4889,1576,1762和8693,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上调的峰为2个,其M/Z为1576和1762,下调的峰为2个,其M/Z为4889和8693.结论:SELDI-TOF-MS技术可筛选出预测吉非替尼治疗疗效的相关蛋白质组指纹,此方法捕获的蛋白质组指纹,可作为一种选择用药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LGT(lost goodwill targe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患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LGT蛋白质组阳性表达的肿瘤患者分别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检测仪及提供的相应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空腹血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并用美国赛费吉(Ciphergen)公司制造的蛋白质指纹仪及该公司提供的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CX2)按其操作方法(SELDI检测技术)配对检测肿瘤患者空腹血清中的蛋白质指纹,对有病情加重的患者均检查两次以上.以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H~11900+H之间出现一峰簇样(cluster)的指纹标志为LGT阳性诊断标准,并按蛋白质指纹LGT检测阳性次数分成二组.对二组内CD3^+、CD4^+、CD8^+、CD4^+/CD8^+、T细胞和NK细胞与正常参考值之间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结果:CD3^+T细胞值在LGT蛋白质组持续阳性表达组是增高的,在另一组是无变化,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CD8^+T细胞在二组内同时增高,CD4^+T细胞和NK细胞二组同时低下,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本研究提示肿瘤晚期可能存在有酪氨酸蛋白激酶修饰的细胞内信号传导,使之病情加重,而肿瘤早期则不明显.这是一种新的看法,应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白珠树属5种药用植物木脂素苷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Z.Hsu&R.C.Fang〕是治疗风湿病的民族药,目前还没有评价质量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一般认为水杨酸甲酯是可能的有效成分,但根据作者的最新研究[1~3],建议暂用滇白珠木脂素苷含量作滇白珠的质量标准,同时建立[4]和改进[5]了分析木脂素苷的高效液相法,并研究了木脂素苷在滇白珠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季节和地区对含量的影响[6]。根据作者对白珠树属(GaultheriaKalmexL.)的研究[7],发现具有抗风湿活性是该属许多植物的一个共同特点,其中至少有15种(变种)植物在民间被用于风湿病治疗[8],为了分析和比较这些植物在相关化…  相似文献   
9.
特殊理化微环境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炜婷  薛伟明  王为  刘袖洞  雄鹰  马小军 《生命科学》2003,15(2):104-107,78
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微环境是指在实质细胞周围参与组织细胞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微小特殊区域,它对于调控细胞的运动、增殖、分化、分泌及代谢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体内微环境及其组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体外微环境构建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展望了微环境生理作用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移植排斥是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其理论涉及众多生物学科,包括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血液学等;其实践涉及同种和异种细胞、组织、器官移植,关系到肿瘤、糖尿病、急性放射病、免疫缺陷症、器官衰竭等数以百万计患者的治疗和健康。使用化学材料聚乙二醇、海藻酸钠、壳聚糖、多聚赖氨酸等,发挥化学、物理、生物学科交叉的优势,在移植物细胞表面进行物理化学反应,修饰和改造细胞表面抗原分子,有望为克服移植排斥反应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