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育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傅杰  陈漱阳 《遗传学报》1989,16(5):348-356
通过杂种幼胚无性系培养获得大量再生植株F_1,经秋水仙碱处理,合成了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双二倍体(AABBDDVV)。其形态特征除株高、穗长、小穗数,籽粒大小和育性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外,分别与各自的再生植株F_1相似。双二倍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为48—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2n=28Ⅱ的细胞占56.82%,每个细胞平均有27.10个二价体,1.44个单价体,0.08个三价体,0.03个四价体。经过连续两代单穗单株选择,结实率由15.91%提高到36.52%。  相似文献   
2.
通过普通小麦与滨麦、簇毛麦及山羊草属7个种杂交幼胚培养,获得8个体细胞胚性无性系(8个组合10个胚)及大量试管苗。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5.79%和26.32%。形态学及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真杂种。不同染色体组及同一染色体组不同基因型的幼胚,在组织培养中有明显差异。非部体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但当染色体数目严重偏离双单倍体数目的,其全能性即丧失。胚状体的发育具有与合子胚极相似的典型结  相似文献   
3.
余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傅杰  陈漱阳 《遗传学报》1996,23(1):24-31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加和单体附加后代异染色体丢失严重,分别为65.79%和61.99%,双单体附加分离出单体附加占10.53%,单体附加的传递率为26.92%,单体附加后代分离出的二体附加为5.56%,二  相似文献   
4.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相似文献   
5.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相似文献   
6.
在小麦远缘杂交中,获得有较高分化能力的杂种幼胚无性系,对研究胚状体的发生发育及细胞系分化能力长期保持的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小麦、缺4D 小麦作母本,簇毛麦、滨麦、山羊草作父本,人工杂交17个组合的幼胚为外植体,在 MS 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培养。获得了高频率分化能力的杂种幼胚无性系8个,并能使其继代培养5—6年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分化能力,对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进行了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2n=14,NN)杂交与回交产生的七倍体杂种(AABBDDN,2n=49),再与普通小麦回交,即产生单体附加(2n=43),当以七倍体作父本时,产生单体附加的频率(24.2%)高于七倍体作母本的频率(12.28%)。单体附加自交产生二体附加的频率为7.19%。不同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有差异,并随着逐代选择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乔凯  傅杰  周峰  马会霞 《生物工程学报》2016,32(10):1309-1321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航煤产业进展,重点综述了通过ASTM D7566(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认可的生物航煤生产路线及相应航煤产品性质、油脂原料来源及"十二五"期间国内外生物航煤产业现状,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工作,对未来生物航煤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麦试管苗的管理及染色体加倍与移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小簇毛麦属(新杂交属) X Tritihaynaldia J. Fu et S. Y. Chen nothogen. nov. 本新杂交属系小麦属与簇毛麦属人工杂交形成的一新类群。新杂交属与小麦属的主要区别为叶面和叶缘疏生柔毛,叶鞘及其边缘有纤毛;穗轴棱上有柔毛,上半部穗轴节易断,节部密生柔毛;颖革质,具隆起3—4脉,脉上有短硬毛或茸毛,背具锐脊,脊上着生硬毛或纤毛,长2—3毫米。芽鞘紫红色。染色体组型中增加了V组染色体。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