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鲮鱼遗传改良的研究——Ⅰ.杂交育种和遗传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用杂交选育方法改良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耐低温能力的试验经过和已取得的进展。同时,分析讨论了杂交后代(一代和二代)性状遗传的某些结果。对鱼类低温适应和抗冻、抗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和讨论,并认为只有把鱼类耐低温性状遗传的分子机理彻底阐明,人们才有可能直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改良像鲮鱼等不耐寒物种的抗寒性能。此外,我们也对如何改进鱼类杂交选育的技术措施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自1863年被首次命名之后,一直鲜为人知。仅有少数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我国的山东烟台、青岛和福建福州(Collar et al. 2001)。1937年夏, 21只标本采自青岛外海岛屿(Shaw 1938)。这是中华凤头燕鸥在20世纪最后一次确切的记录。此后长达63年之久,该鸟似乎失去了踪迹。基于标本采集的地点和时间分布,鸟类学家们推测该鸟应在山东和福建沿海繁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周边的南中国海越冬。由于缺乏确切的资料,IUCN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极危物种,而我国则将它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0年夏,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列岛被台湾鸟类摄影家重新发现,有8只成体混群在大约2 400只大凤头燕鸥(T.bergii)中繁殖。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小组在浙江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另一繁殖群体,有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 000只左右的大凤头燕鸥中繁殖。2006年,在澎湖列岛繁殖的大凤头燕鸥群中也发现了1对中华凤头燕鸥。马祖列岛繁殖群体由于屡受大陆渔民捡蛋等干扰,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2006年始数量逐渐回升,2008年繁殖个体数量最大时达到17只。近年由于猛禽等干扰因素,繁殖屡遭挫折,种群数量再次下降。韭山列岛繁殖群由于遭受渔民捡蛋,繁殖连年失败。  相似文献   
4.
湖泊沉积中碳酸盐、有机质及其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湖泊沉积在全新世尺度上碳酸盐及其同位素、有机质及其同位素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δ13Ccarb和δ18Ocarb的环境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变化,生物成因碳酸盐及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的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环境意义,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其同位素和C/N等的影响因素及所指示的气候信息,同时文中还讨论了碳酸盐含量、有机质及其同位素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消化系统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一直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Micro RNA(mi 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参与调控生物体的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包括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目前研究认为,mi RNAs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mi R-124是mi RNAs家族的一员,是一个相当保守的mi RNA,在多种肿瘤包括消化系统肿瘤的细胞或组织中均表达下调,扮演着类似抑癌基因的角色,在该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 R-124在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VP1基因进化关系;阐明HBoV目前具体的变化规律,用PCR的方法扩增了1株HBoV的全基因和9株HBoV的VP1基因,克隆并测序,在此基础上,将HBoV的全基因序列和衣壳序列分别与细小病毒亚科其他14个有代表性的病毒进行遗传分析,构建进化树,对目前所有可得到的HBoV的17个衣壳蛋白进行二级结构分析和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HBoV全基因序列与B19关系较远,但衣壳序列遗传关系较近。以有典型性的猫瘟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衣壳蛋白为参照,分析多个HBoV衣壳序列之间的变异情况,显示HBoV衣壳的二级结构基础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序列之间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高抗原区域和感染活性区域。衣壳病毒变异情况显示HBoV在稳定自身的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活跃性以逃避免疫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感染适应力。  相似文献   
7.
在杭州市郊小和山森林公园内约85hm2范围内,用SHARP-CE-15l型录音机(频响30—l4000Hz)和强指向麦克风(频响40—14000Hz),对夏季繁殖期连续分布的同一生境中不同个体的强脚树莺(Cettiafor-tipes)的鸣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从句型结构、音图结构、时域和频域特征及短时能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同一生境一个小范围内同一种鸟就有6种不同类型的鸣声。这些鸣声的音调各不相同,鸣声的结构差异很大,大多声学参数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形成这种鸣声多样性的原因可能是繁殖竞争在声行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9.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在聚唾液酸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聚唾液酸特异性的络合效应,分离E.Coli发酵液中的聚唾液酸。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确定氯代十六烷基吡啶与聚唾液酸发生络合和解离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络合时NaCl浓度0.05mol/L,pH6.0,加入的氯代十六烷基吡啶的质量为聚唾液酸质量的3倍;解离时NaCl浓度0.8mol/L,解离温度50℃。得到的聚唾液酸纯度大于95%,回收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10.
迷迭香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迷迭香酸(Rosemarinic acid)是一种含多酚羟基的酸。迷迭香酸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和抗炎、免疫调节、抗血栓生成、抗菌、抗病毒、抗肾小球细胞增殖、抗抑郁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方面。本文对其生物及化学合成、生物技术生产、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