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潜在受体——甘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3个致瘤农杆菌的菌株对4个甘蓝品种的致瘤作用。并从甘蓝的畸胎瘤的幼苗叶片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幼苗和A 208菌株诱导的报春甘蓝瘤组织上幼苗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大量不定芽,再分化的幼苗和不定芽均含有胭脂碱。同时观察了畸胎瘤上分化的幼苗长成植株、开花结实和整个生长期间胭脂碱含量的变化。说明了甘蓝是研究基因工程的潜在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与近缘野生大麦的核型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核型分析表明,各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都是2n=14,x=7,核型都基本相似。但在第1号染色体的臂比上,从二稜野生大麦到六稜野生大麦再到栽培大麦有一个从非等臂到等臂的发展趋势,还有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随体,栽培大麦显著大于各野生大麦。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栽培大麦的酶谱与六稜野生大麦的很相似,而与二稜野生大麦的差异显著。以上说明,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密切,其中六稜野生大麦比二稜野生大麦更接近于栽培大麦。  相似文献   
3.
从未授粉的玉米植株的雌穗上,切除子房上部的三分之一,获得裸露的胚珠。在切口处授以经过消毒的玉米花粉,获得了14粒由胚珠发育的幼嫩种子。在授粉后20—22天幼嫩种子的胚已经成熟,并在果穗块上萌发和生长,现已获得两个植株。其中一株植株上有明显的父本标记的紫色素性状及类似父本的旗叶。根尖细胞染色体2n=20,F_2代有分离,因此证明是胚珠离体受精而来的杂种植株。另一株植株形态、色素、旗叶均与母本相似,染色体2n=20,生长健壮,雄穗很早抽出,但在抽雄后49天才长出弱小的雌穗,未获得种子。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74—1976年间在青藏高原的考察中采集到野生大麦的大量种子和植株标本,随后在北京和昆明种植鉴定,并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一地区广泛地分布着二稜野生大麦。它的分布地区包括东起四川省甘孜自治州的道孚县,西至日喀则专区,南起山南专区的错那县,北至拉萨专区堆龙德庆县,纵横1,500余公里的广大地区。分布的海拔高度从2,800米到4,100米,包括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一个简便的豆科植物田著的转化试验。田蓄子叶外值体能被含非致瘤性的Ti质"Y.载体 的根癌农杆菌感染。该载体带有一个嵌合的npr-II基因和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愈伤组 织经胭脂碱测定、N P T-11酶活性检测和DNA分子杂交试验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了田蔷细抱。  相似文献   
6.
邵启全 《遗传》1979,1(3):46-46
去年十二月分笔者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了菲 律宾,对菲遗传育种的机构、课题、人员及研究成果有 了一个梗概的了解,在这里介绍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和中东“新月沃地”的二稜野生大麦的核型及其带型。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不同地区的二稜野生大麦的染色体数相同,核型也基本相同。经Gicmsa N-带显带方法处理其染色体,它们二者间所显示的染色体带型也较相似,从而反映了二者之间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推测,它们在起源上也较接近。然而,它们之间在染色体上表现出的某些差异是一个野生种内不同变种间的差异,或是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差异。另外,将其二者与栽培大麦相比较,表明它们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也很密切,但还存在着某些明显的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大麦染色体遗传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致瘤农杆菌的三个菌株B3/73、M3/73和pTi214感染龙葵植株诱发了畸胎瘤。由B3/73菌株诱导出的瘤组织产生的幼苗和幼茎能够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愈伤组织和小植株;由M3/73和pTi214菌株诱导出的瘤组织块需要在含有激素5mg/1 LAA,0.5mg/l2,4-D,0.5mg/l KT的MS培养基中经过短期培养后,使其产生愈伤组织,再转移到没有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才能分化出小植株。测定表明这些小植株都含有胭脂碱。从这些小植株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固体培养基中经过一年多时间十几次继代培养,和通过二十多次液体悬浮培养,建立了较稳定的细胞系,在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和细胞株系中都测出了胭脂碱,说明胭脂碱合成酶基因能够整合到龙葵基因组中并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0.
基因工程包括把DNA引入寄主细胞,并和寄主基因组整合,以及外源基因在寄主中表达。这在植物细胞里尚未被证明。最近新西兰的几位科学家首次在植物细胞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是用烟草原生质体为实验材料,用Ti质粒DNA进行转化取得成功的。可引起冠缨瘤病的根瘤农杆菌是一个把外源DNA引入植物中去的天然的实验体系。这种根瘤农杆菌能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