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潜在受体——甘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3个致瘤农杆菌的菌株对4个甘蓝品种的致瘤作用。并从甘蓝的畸胎瘤的幼苗叶片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幼苗和A 208菌株诱导的报春甘蓝瘤组织上幼苗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大量不定芽,再分化的幼苗和不定芽均含有胭脂碱。同时观察了畸胎瘤上分化的幼苗长成植株、开花结实和整个生长期间胭脂碱含量的变化。说明了甘蓝是研究基因工程的潜在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2.
从未授粉的玉米植株的雌穗上,切除子房上部的三分之一,获得裸露的胚珠。在切口处授以经过消毒的玉米花粉,获得了14粒由胚珠发育的幼嫩种子。在授粉后20—22天幼嫩种子的胚已经成熟,并在果穗块上萌发和生长,现已获得两个植株。其中一株植株上有明显的父本标记的紫色素性状及类似父本的旗叶。根尖细胞染色体2n=20,F_2代有分离,因此证明是胚珠离体受精而来的杂种植株。另一株植株形态、色素、旗叶均与母本相似,染色体2n=20,生长健壮,雄穗很早抽出,但在抽雄后49天才长出弱小的雌穗,未获得种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研究了青藏高原和中东“新月沃地”的二稜野生大麦的核型及其带型。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不同地区的二稜野生大麦的染色体数相同,核型也基本相同。经Gicmsa N-带显带方法处理其染色体,它们二者间所显示的染色体带型也较相似,从而反映了二者之间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推测,它们在起源上也较接近。然而,它们之间在染色体上表现出的某些差异是一个野生种内不同变种间的差异,或是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差异。另外,将其二者与栽培大麦相比较,表明它们与栽培大麦的亲缘关系也很密切,但还存在着某些明显的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大麦染色体遗传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致瘤农杆菌的三个菌株B3/73、M3/73和pTi214感染龙葵植株诱发了畸胎瘤。由B3/73菌株诱导出的瘤组织产生的幼苗和幼茎能够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愈伤组织和小植株;由M3/73和pTi214菌株诱导出的瘤组织块需要在含有激素5mg/1 LAA,0.5mg/l2,4-D,0.5mg/l KT的MS培养基中经过短期培养后,使其产生愈伤组织,再转移到没有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才能分化出小植株。测定表明这些小植株都含有胭脂碱。从这些小植株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固体培养基中经过一年多时间十几次继代培养,和通过二十多次液体悬浮培养,建立了较稳定的细胞系,在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和细胞株系中都测出了胭脂碱,说明胭脂碱合成酶基因能够整合到龙葵基因组中并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5.
白菜畸胎瘤诱导及T-DNA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是我国北部地区主要蔬菜之一,以其供应期长,上市量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各方面都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如何定向培育生产所需要的白菜新品种仍是农业科学工作者迫切的任务。遗传工程的研究一开始就鲜明地展示出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本文报道采用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处理白菜幼小植株的下胚轴首次获得畸胎瘤,并证实T-DNA成功地整合到白菜细胞中。  相似文献   
6.
从未授粉玉米植株的雌穗取下完整的子房,接种在试管或三角瓶中的琼脂-马铃薯培养基上。将消毒后的雄花花粉在无菌条件下授在花丝上,其受精率和结实率分别达到48%和9.1%,最高结实率达到31.8%。种子而后的发育程度差别很大。在同一块果穗上有的子房在授粉5天后就可用肉眼看出在形成种子,而有的子房则需在12天后才能看出是在形成种子。在8批试验中共得种子70粒,其中发育完全的种子23粒。从种子长成植株。  相似文献   
7.
致瘤农杆菌对荔枝的致瘤及T-DNA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致瘤农杆菌的四个菌系C58、B3/73、T37和ACH5对木本植物荔枝进行致瘤试验,诱导出冠瘿瘤,在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从瘤组织中分化出愈伤组织。生化测定表明,其瘤组织的愈伤组织中均含有胭脂碱基因。证明Ti质粒上的T-DNA已转移到荔枝细胞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采用9种致瘤农杆菌处理龙葵幼小植株,获得大量的畸胎瘤,并分化出健壮的幼苗,这些幼苗成长后能正常开花结实。将由畸胎瘤上形成的枝条上的叶片和幼茎,放在没有附加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能分化出幼苗。经测定这些幼苗内含有胭脂碱,从而证实了致瘤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成功地整合到植物细胞中,为进一步研究特殊基因的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枸杞同源四倍体新物种类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宁夏枸杞未受粉的子房为材料,接种到稍加改良的MS培养基上,附加6-BA 1.0mg/l和NAA 0.5mg/l。接种后的材料置于0—4℃条件下预处理48小时,然后在室温下培养。在获得的再生植株中,经根尖细胞染色体检查,有四倍体和非整倍体。四倍体植株的形态特征表现了多倍体植物通常具有的“巨型性”。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大豆属对根癌农杆菌致瘤反应及T-DNA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用根癌农杆菌的4个菌种感染吉林省大豆属2088份野生和栽培大豆基因型诱发致瘤的研究。筛选出100份适用于Ti质粒的受体材料;离体培养瘤的愈伤组织;建立了脱菌的悬浮细胞系;用纸上电泳测定证明胭脂碱存在,确定了T-DNA已经整合到大豆细胞中,经多次的继代培养不丢失,并能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