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肝、肾、血清等组织中的γ-谷氨酰转移酶(γ-GT,EC2.3.2.2)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而红细胞中γ-GT的研究很少,红细胞膜γ-GT活性更鲜为人知。本文用γ-谷氨酰-α-萘胺为基质探讨人类红细胞膜是否有γ-GT活性,以及在某些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是否会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6例前列腺标本进行了细菌学研究。慢性前列腺炎厌氧菌检出率为27.3%(29/106)。厌氧菌阳性者中68.9%(20/29)与需氧菌组成混合感染31%(9/29)为单纯厌氧菌感染。研究还提示:厌氧菌感染是慢性前列腺炎不可忽视的原因,氟呱酸对厌氧菌有强大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Brasilicardin A (BraA)是从致病性放线菌巴西诺卡菌(Nocardia brasiliensis) IFM 0406中发现的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IC50=0.057μg/mL)的二萜糖苷类化合物。BraA发挥免疫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与现有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不同,BraA通过抑制氨基酸转运体L系统的转运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入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相比目前已知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子囊霉素和他克莫司等,BraA在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显示低毒、高效的优势。因此,BraA作为新型的免疫抑制剂,极具开发潜力,已成为全球免疫抑制剂发现新领域。但其结构复杂、合成困难,原菌种产率低且具有致病性,BraA及其类似物的获得已成为此类新型免疫抑制剂研究的瓶颈。本文综述了BraA的分子特征、药理活性、作用机制、目前获得的BraA类似物和衍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BraA及其类似物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Xanthocillin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结构中含有独特的异腈基。本文通过对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内生真菌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MT-40基因组的测序分析,利用本地BLAST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挖掘具有合成xanthocillin类似物潜力的基因簇,结合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NSAR1异源表达技术实现基因簇中关键基因的功能鉴定。结果成功从内生真菌P.chrysogenum MT-40中发现一个合成xanthocillin类似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命名为for),for基因簇中的关键生物合成基因forB编码的异腈基合成酶可以催化合成2-formamido-3-(4-hydroxyphenyl)acrylic acid,基因forG编码的P450酶可以催化2-formamido-3-(4-hydroxyphenyl)acrylic acid的二聚化生成xanthocillin类似物N,N′-(1,4-bis(4-hydroxyphenyl)buta-1,3-diene-2,3-diyl)diformamide。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从真菌中发现xanthocillin类似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比了淹水和盐度升高对长江口滨海湿地本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及其占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比例的影响。淹水条件下芦苇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显著降低(分别为26.0、46.7、16.5和42.2%)。而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变化均不显著。随盐度升高, 芦苇土壤除MBC/SOC外, MBC、MBN和MBN/TN均显著降低(分别为26.4、36.2和30.2%), 而互花米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降低程度相对较低。淹水+盐度处理加剧了盐度对两种植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的影响。然而, 互花米草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营养因子对水、盐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因此, 在未来海平面上升条件下, 入侵种互花米草与本土种芦苇相比土壤微生物群落更能适应淹水延长和盐水入侵等环境变化, 而且互花米草入侵可能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1年生苹果砧木M9T337幼苗和5年生烟富3/SH6/平邑甜茶为试材,开展盆栽和田间试验,并结合15N、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浓度(0、0.5、1、1.5 mmol·L-1,分别用CK、T1、T2和T3表示)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钨酸钠对苹果幼苗15N吸收利用、13C积累和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盆栽试验中,喷施0.5~1.0 mmol·L-1钨酸钠可显著抑制幼苗地上部生长,但对根系生长影响不显著;当钨酸钠浓度达到1.5 mmol·L-1时可显著抑制根系生长。同一时期各处理叶片NR活性与钨酸钠浓度呈负相关,均表现为CK>T1>T2>T3。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硝态氮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时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与钨酸钠浓度呈正相关,均表现为T3>T2>T1>CK。喷施钨酸钠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幼苗各器官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且钨酸钠浓度越高,抑制幼苗氮素吸收和利用的效果越显著。随钨酸钠浓度的提高,地上部13C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T2处理时达到最高;幼苗整株13C积累量呈相似的规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钨酸钠可降低成熟期叶片和果实的氮含量,果皮花青苷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T2处理的效果最好。综上,T2处理(1.0 mmol·L-1钨酸钠)可有效抑制幼苗地上部生长,降低15N吸收利用,提高13C积累,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嘎啦/八棱海棠’为试材,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撒施(T1)、滴灌施氮(T2)和渗灌施氮(T3)对嘎啦苹果氮素吸收利用、分配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完善苹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挖掘提高氮素利用率的途径。结果表明: T3处理苹果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和氮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各时期土壤矿化氮(Nmin)含量在20~40 cm土层表现为T3>T2>T1处理,在0~20 cm土层表现为T2>T3>T1处理。同一器官的Ndff值(树体各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到的15N占该器官全氮量的比例)在各时期均以T3处理最高,T2其次,T1处理最低。果实成熟期的树体15N利用率表现为T3>T2>T1处理,其中T3处理的树体15N利用率为24.2%,分别是T2和T1处理的1.19和1.65倍。果实成熟期T1处理的15N分配率在营养器官最高,T2处理在贮藏器官最高,T3处理在生殖器官最高。各处理的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溶性糖及糖酸比均以T3处理最高,T2其次,T1处理最低。渗灌施氮处理显著促进了嘎啦苹果树体叶片生长和氮素利用,并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反应机制及与非本病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同时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EBV-DNA载量加以确证。方法选取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30例(IM组),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患者30例(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EBV-DNA载量,采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IM组与对照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Z=1.776,P0.001),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降低(F=4.008,P0.050),同时CD4~+/CD8~+比例明显下降(Z=6.653,P0.001)。IM组EBV-D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以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主,T淋巴细胞亚群结合血清EBV-DNA病毒载量的联合检测对IM及非本病的发热患者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新疆东天山地区6个宽刺蔷薇(Rosa platyacantha)居群进行叶片、花序、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宽刺蔷薇各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存在丰富的表型多样性。6个居群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表明居群内多样性较居群间多样性更为丰富。各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6.51%,离散程度相对较低。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宽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性状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殖生长与前期的营养生长并无明显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宽刺蔷薇居群的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而是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条件特别是海拔因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