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本文报道了山东樟科植物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山东的樟科植物计有5属8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巾南的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 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 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 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 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 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 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 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 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 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 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 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变异在植物表型分化中的相对作用,有助于预测全球环境变化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全球性广布的草本植物,种内变异丰富,在我国西北和东部均存在多个分化稳定的生态型,但中国芦苇在更大尺度上的表型研究还非常匮乏。将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和黄河下游的黄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和同质种植园实验对芦苇自然种群的植物功能性状变异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在野外还是同质种植园,黄河三角洲芦苇的基径、叶长和叶宽均显著大于宁夏平原芦苇,说明两个地区的芦苇种群之间存在着受遗传决定的表型分化,这可能与两个地区间的降水等气候差异有关。在野外,宁夏芦苇的株高和叶厚显著大于黄河三角洲芦苇,但在同质园中差异消失或相反,说明株高、叶厚受环境影响较大,表型可塑性也是芦苇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在同质种植园中,宁夏平原芦苇的叶片氮磷含量较低,但株数却显著多于黄河三角洲芦苇,反映了不同地区芦苇之间存在不同的适应策略,宁夏平原芦苇更偏向于高扩散率的杂草策略,而黄河三角洲芦苇更偏向于竞争策略。此外,宁夏平原芦苇的株高、叶长两个性状以及基径-比叶面积相关性在野外和同质园两个环境中存在一致性,表明了性状变异和权衡策略的遗传稳定性。综上,位于黄河上下游的芦苇种群间存在着适应性分化,这是表型可塑性和遗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来源芦苇对全球变化下的多重环境因子的响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梁晓琴  刘建  丁文娟  常瑞英  王仁卿 《生态学报》2013,33(15):4583-4590
选择中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的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酸雨酸度(重度、中度、轻度和对照)和3个降雨量(自然雨量和增、减雨量30%),以期阐明酸雨对蒙古栎幼苗形态生长、生物量和根系伤流量的影响,探讨中国北方日趋严重的酸雨是否会影响蒙古栎幼苗的生长,为酸雨区森林恢复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在本实验的酸雨酸度下,酸雨降雨量的增加对蒙古栎幼苗各生理生态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酸雨酸度对蒙古栎幼苗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但酸度增加降低了幼苗的根系伤流量;3)增雨的重度酸雨处理促进了蒙古栎幼苗形态生长和生物量累积;4)两因素对蒙古栎幼苗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说明蒙古栎对酸雨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考虑选择为酸雨区植被构建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以及外源氨基酸的添加方式与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分、血浆游离氨基酸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本试验采用26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为期56d的饲养试验。2个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和32%, 6个饲料处理分别为鱼粉组(对照组)、鸡肉粉组、鸡肉粉+晶体EAA组、鸡肉粉+晶体EAA+晶体NEAA组、鸡肉粉+包被EAA组、鸡肉粉+包被EAA+包被NEAA组, 配制12组饲料。将凡纳滨对虾(0.300.01) g随机分配到36个圆桶(150 L)中, 每桶30尾, 每3个桶为一个处理组, 饲喂一种饲料, 每天饱食投喂三次。在每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 无论是补充晶体氨基酸(CAA)组还是包被氨基酸组对虾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鸡肉粉组(P0.05), 且在32%蛋白质水平下, 包被EAA组对虾增重率达到了鱼粉组水平(P0.05); 补充晶体EAA+NEAA组对虾增重率与补充晶体EAA组无差异(P0.05), 但均显著低于补充包被氨基酸组(P0.05); 补充包被EAA组对虾增重率显著高于补充包被EAA+NEAA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正好与增重率变化相反(P0.05)。饲喂高蛋白质水平饲料较之饲喂低蛋白质饲料明显提高对虾增重率、虾体蛋白含量(P0.05), 但降低虾体脂肪含量(P0.05)。包被氨基酸组凡纳滨对虾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总体显著低于CAA组(P0.05)。除谷氨酸、甘氨酸以及脯氨酸外, 各组对虾肌肉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在32%饲料蛋白质水平下, 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 饲料中补充包被EAA可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且达到了鱼粉组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慧  周莲  陈博  宋凯  郭晓春  何亚文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1):2952-2962
【背景】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致病菌。Xcc中DSF (Diffusible signal factor)信号依赖的群体感应系统和RpfB介导的群体感应退出机制均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目的】分别检测18种氨基酸对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影响,为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方法提供思路。【方法】添加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到ΔrpfC菌株XYS培养体系中,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提取DSF信号分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DSF和BDSF浓度。【结果】18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能有效降低ΔrpfC菌株培养体系中DSF和BDSF水平,抑制效果与氨基酸浓度密切相关;3种氨基酸对DSF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存在叠加效应;甲硫氨酸、色氨酸或胱氨酸不影响ΔrpfCΔrpfB双突变体菌株中DSF和BDSF水平。【结论】首次发现了甲硫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通过RpfB诱导Xcc退出群体感应状态。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是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细胞器,其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系统。线粒体基因在真核生物具有高保守性,线粒体DNA(mtDNA)已被广泛应用于发病机理、临床诊断、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等多方面的研究。1981年,Anderson用氯化铯密度梯度分离得到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此后,mtDNA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已有的mtDNA提取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密度梯度离心法、酶消化法、柱层析法、氯化铯超速离心法、碱变性法和改进高盐沉淀法等,通过对以上方法的比较,发现改进高盐沉淀法具有简便、经济、易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郭卫华  李波  张新时  王仁卿 《生态学报》2007,27(10):4132-4140
多年生灌木沙棘和中间锦鸡儿是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重要物种,设计人工模拟水分胁迫实验,测量沙棘和中间锦鸡儿蒸腾作用的各种指标,研究其蒸腾特性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方式。结果表明,同等水分处理条件下,中间锦鸡儿单叶水平上的蒸腾速率高于沙棘。沙棘和中间锦鸡儿的蒸腾速率日进程在晴天、阴雨天和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明显不同。夜间蒸腾占全天蒸腾的比例相当大,夜间蒸腾在不同物种之间、不同供水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越干旱的环境比例越大。两种植物气孔阻力的季节变化格局在不同水分处理间大体相似。沙棘的昼夜蒸腾节律在各种水分处理条件下都表现出明显的气孔振荡现象,而中间锦鸡儿没有。叶片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阻力是各种水分条件下沙棘和中间锦鸡儿蒸腾作用的共同的限制因子,相对于沙棘,中间锦鸡儿还更多地受到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为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黄褐色鸭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越冬于华北、长江流域至西藏、广东等地(郑作新等1979,Roberts1991,Cramp1994)。赤麻鸭在中国与印度等地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但局部种群存在因过度狩猎和生境破坏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现象(Vyas 2005,宋亚统等2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