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ao与Maplestone(1940及Bonne等(1941)先后报告得自人体的马来丝虫成虫形态之后,至1956年Buckley与Edeson以得自动物的(猴、猫)马来丝虫(W.malayi?)成虫形态为依据,作了一些补充和改正;1961年Buckley与Wharton认为此种动物寄生的马来丝虫与人体寄生者相同,只是在生物学性质上可能不一样。但是,陈子达等曾于1953—1954年在我国浙江沿海岛屿上研究人体的马来丝虫形态,1957年发表论文,根据他们所记载的与Buckley等(1956)所报告的并不完全相同;再则,在1957—1961年之间,虽曾有人以马来亚地区人体寄生的周期出现型与半周期出现型马来丝虫感染动物成功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饶河东安镇侏罗-白垩系界线及Buchia新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前言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纪地层广泛发育,但绝大部分为陆相地层。195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徐衍强等,于虎林县龙爪沟地区首次发现含菊石的海相层料,经王义刚等研究,时代属中侏罗世巴通期(Bathonian)(王义刚,1983,100页)。七十年代后期,张弥曼等报道了松辽盆地吉林前郭、农安等地嫩江组合Sungarichthys longicephalus Takai等半咸水海湾相地层的发现,认为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张弥曼、刘智成,1977;张弥曼、周家健、刘智成,1977);熊宪政等(1976)于黑龙江穆棱下城子、伊林两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新安固本培元高频药对人参-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机制。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关联模型挖掘出人参-黄芪为新安固本培元高频药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网络及进行拓扑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度值较高的“有效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人参-黄芪有效成分33种,相关靶点206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靶点946个,获取目标靶点64个。GO分析共包含1629条生物过程、48条细胞组分、91条分子功能,247条KEGG富集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奈酚、人参皂苷Rh及常春藤皂苷元能够与AKT1、IL6、CXCL8、MAPK1及TNF-α结合。本研究总结出人参-黄芪为新安固本培元医家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的高频药对,初步揭示了人参-黄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物化石群落在埋葬过程中普遍经历了均时作用的过程。正是这种作用导致了同一生态环境域,但不同时期生物组合相混合的结果。因此,这种化石群落可能为一个连续演化群落的不同阶段的混合体,也可能是环境连续演化过程中不同生态群落的混合组合,这样的化石组合所记录的古生物学信息非常复杂。因此,对化石累积过程中的均时作用的清晰了解,将非常有助于古生物群落的分类学、居群动力学、埋葬学、古生态学、演化古生物学,甚至地层学研究精度的提高。文章根据前人的研究,扼要介绍和讨论均时作用的概念、过程、程度、效应和判别,及受均时作用影响的化石组合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尔盖盆地晚新生代非海相介形类化石Ilyocypris bradyi(Sars)的轮廓分析来介绍几何形态测量法在介形类化石的形态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对比后发现,虽然Ilyocypris bradyi(Sars)居群内的个体在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之间存在连续过渡的关系,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异,说明此种的种内变异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6.
To assess the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to rainfall exhibited by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we compared gas exchange, leaf water potential (ψleaf) and PS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 between 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 (shrub) and Salsola collina Y. L. Chang(herb) under a series of simulated rainfall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Hunshandak Sandy Land, North China. The values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transpiration rate (E),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Fv/Fm and ψleaf always elev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simulated rainfall. Whereas water useefficiency (WUE) maintained constant in H. fruticosum while always decreased in S.collina. Both speciesfully recovered their Pn and Fv/Fm 3d after rainfall, while gs and ψleaf recovered only within 2 d. However, the response pattern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H.fruticosu promote its physiological traits within 5-15 mm rainfall but no further positive enhancement was noted when rainfall was larger than 15 mm. In S.collina, however, the enhancement continued with more water applied. We inferred that H.fruticosum and S.collina responded similarly to rainfall in time courses but differential to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change. S.collina was likely to be physiologically sensitive to instant increasing soil water, that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digal water use type; whilst H.fruticosum was a conservative water user.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花后不同水分处理研究了两个不同筋型冬小麦品种(‘豫麦34’和‘洛阳8716’)(Triticum aestivum cv. `Yumai 34' and `Luoyang 8716')的品质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时间推迟,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和拉伸面积有提高的趋势,但是千粒重和产量下降;随着开花后灌水量的增加,上述品质数值又有减少,产量及千粒重增加;多次灌水处理与开花后灌1次水处理、开花后不灌水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开花后21 d和28 d灌水处理的多项品质指标都大于不灌水处理。两品种面团稳定时间(45%和15%)、沉降值(20%和12%)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变异系数较大,吸水率、湿面筋、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10%和 <5%)较小。  相似文献   
8.
四醚膜类脂物的古温标——TEX_(86)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EX86是一种新的重建古海水和古湖水表层水体温度(SST和LST)的指数。此指数不受表层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盐度等参数的影响,能广泛应用于缺乏碳酸岩和有孔虫的沉积物的沉积相和早至白垩纪Aptian期地层的古温度重建。文章详细介绍了用于TEX86分析的类异戊二烯GDGTs的结构及其源生物,以及TEX86温标的原理、分析方法、应用和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圣宾  蒋高明  高吉喜  李永庚  苏德 《生态学报》2008,28(10):5123-5132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视,目前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则是一些简化的生物或环境特征参数,说明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人类活动压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促进科学界、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近10年来,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各国学者对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进展,其中有些指标已经应用于实际监测项目。本文综述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筛选的一般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梳理目前已提出或应用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以期为我国构建国家或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泛化、指标含义模糊以及知识和数据的缺乏是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的主要困难。我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紧密联系实际,构建适应性的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区域的监测;(2)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选择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开展恢复生态学研究 ,试图寻求沙地草地生态恢复的新途径。采取“以地养地”模式 ,在小范围的土地上 ,建立高产饲草基地 ,使牲畜的压力逐步向高效地集中 ,同时改变畜群结构 ,解决当地牧民生活出路 ;而大面积的退化草地 ,主要借助自然力恢复。结果表明 ,自然力在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群落生物量、平均高度和总盖度 2年后均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 ( P<0 .0 5 )。流动沙丘的裸沙 ,经 2 a自然恢复后 ,生物量达 1 0 1 2 g/m,总盖度高达 60 %。与对照相比 ,封育 2 a后固定沙地群落盖度增加近 3倍 ;滩地群落生物量提高了 9倍 ,平均高度增加 4倍。植被组成方面 ,恢复前固定沙地以冷蒿 ( 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 ( Cleistogens squarrosa)和寸草苔 ( Carexduriuscula)等为主 ,恢复 2 a后冰草 ( Agropyron cristatum)、褐沙蒿 ( Artemisia intramongolica)等占优势 ;滩地植被中 ,羊草 ( L eymus chinensis)、披碱草 ( Elymus dahuricus)等逐步取代了灰绿藜 ( Chenopodiumglaucum)和尖头叶藜 ( Chenopodium acuminatum)等。生态恢复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保护 ,而且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项目中的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牧民 ,在实验示范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