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二叠,三叠纪的菊石交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义刚 《古生物学报》1989,28(5):553-561
一、前言二叠-三叠系界线的讨论是当今国内外地层工作者瞩目的一大热门课题。长时期来,人们一直沿用以Otoceras带的底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此提出疑议。自笔者(王义刚,1984;王义刚等,1976)报道和对论了中国的Otoceras菊石群和二叠-三叠系界线定义后,殷鸿福等(1985,1988)、李子舜等(1984,1986)、饶荣标等(1985)也都不同程度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从相继发表的文献和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进一步阐明二叠-三叠纪菊石交替,将有助于二叠-三叠系界线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饶河东安镇侏罗-白垩系界线及Buchia新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前言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纪地层广泛发育,但绝大部分为陆相地层。195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徐衍强等,于虎林县龙爪沟地区首次发现含菊石的海相层料,经王义刚等研究,时代属中侏罗世巴通期(Bathonian)(王义刚,1983,100页)。七十年代后期,张弥曼等报道了松辽盆地吉林前郭、农安等地嫩江组合Sungarichthys longicephalus Takai等半咸水海湾相地层的发现,认为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张弥曼、刘智成,1977;张弥曼、周家健、刘智成,1977);熊宪政等(1976)于黑龙江穆棱下城子、伊林两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外源表达人端粒酶基因,构建了具有长期传代能力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hTERT-hMSC),并在传代过程中尚未发现有丧失接触性生长抑制和转型现象.本文主要目的是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MALDI-TOF-MS蛋白质谱技术分析hTERT-hMSC 细胞的蛋白差异表达图谱,研究表达外源端粒酶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可能机制.通过分析原代第12代hMSC、第95代和275代hTERT-hMSC的蛋白凝胶图,获得原代第12代hMSC总共1543±145个蛋白点,第95代hTERT-hMSC 1 611±186个蛋白点、275代hTERT-hMSC 1451±126 个蛋白点.质谱分析鉴定100种蛋白质,其中有20种有显著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膜联蛋白(ANX)和GSTP1表达的下调以及内质网钙结合蛋白1(RCN1)、伴侣素CCT、TUBA1B和ACTG1表达的上调可能提升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的能力,而prohibitin 蛋白和p53 蛋白维持正常表达可能对hTERT-hMSC 维持细胞接触性生长抑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含2科4属6种,其中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下部Manambolitescujiangdingensis-M.Pivaeteaui组合带。产菊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0及其以下层位)为晚Campanian期,上段上部(即82F52及其以上层位)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5.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含2科4属6种,其中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组合带:上部Pachydiscus cf.hidakaensis-Libycoeras zhongbaense组合带;下部Manambolites cujiaangdingensis-M.pivaeteaui组合带。 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0及其以下层位)为晚Campanian期,上段上部(即8252及其以上层位)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菊石之修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义刚  张静 《古生物学报》1994,33(4):509-517
梁中发和王义刚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记载了产自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六虎林组的菊石化石。这些化石标本保存相当差,均为压模标本,当时鉴定计有ArctocephalitespeideensisLiang,CalliphyllocerasyunshanenseLiang,OxyceriesyunshanensisLiang,Lobokosmoceras?sp.和Stenocadocerassp.(梁中反,1982);Arctocpthalites(Cranocephalites)hulinensisWang,Stenocadoceras?sp.和Gen.etsp.indet(王义刚,1983)9种。尽管他们记述菊石的产出地层名称不一,属、种鉴定也不相同,但这些化石确系产自同一层位或相当的层位中,而且都定其产出的层位时代为中佛罗世Bathonian期。最近,经重新研究这些化石的原标本后,认为它们应归于Kennicottia,Kossmaticeras和Pseudohaploceras(或为silesitid)这几个类型。从这几个菊石类型的地质历程来看。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山北坡早三叠世Spathian期的菊石群由Procarnites kokeni(Arthaber),P. kunlunensis sp. nov. 和Proptychitoides trigonalis(Arthaber)组成。它们的出现表明早三叠世的海水已到达东昆仑山,所谓的三叠纪古昆仑山,至少其东部尚不存在,其古海岸线至少应划在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之间。Procarnites-Proptychitoides菊石群的出现被看作是陆架深水或斜坡相的标志。由此推测,当前Procarnites-Proptychitoides群落的产地以北,应有陆架浅水相的沉积。同时,以阿尔金山为北缘、昆仑山为南缘的柴达木盆地的下面很可能隐伏有海相三叠系。从邻区布尔汗布达山(作为东昆仑山的东延部分)发育良好的旱、中三叠世海相沉积,笔者推测东昆仑山的海侵起自早三叠世,并延续至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藏聂拉木色龙西山二叠系—下三叠统牙形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详细描述了西藏聂拉木色龙西山二叠系—下三叠统牙形刺共7属20种;组建了自下而上的7个牙形刺带:Hindeodusparvus,Clarkinacarinata,Neospathoduskummeli,N,cristagalli,N.pakistanensis,N.waageni,Neogondolellajubata-Neospathodustriangularis带;发现了这些牙形刺带与菊石带的对比关系。色龙西山剖面缺失二叠系顶部的层位,由于色龙群顶部产Mesogondolellaidahoensis,M.phosphoriensis和M.spp.等牙形刺,其时代可能为栖霞晚期至茅口早期,考虑到再沉积的可能性,其时代也不会晚于吴家坪期。下三叠统发育较完整,特别是底部,但是由于再沉积或凝缩的原因,在三叠系底部常有二叠系的牙形刺出现或出现混合动物群。本文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界线,并把菊石Otoceraslatilobatum带和牙形刺Hindeodusparvus带之底作为三叠系之底界。  相似文献   
9.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 ,含 2科 4属 6种 ,其中 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 :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 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 ;下部Manambolitescujiangdingensis M .pivaeteaui组合带。产菊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 0及其以下层位 )为晚Campanian期 ,上段上部 (即 82F5 2及其以上层位 )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自中国南方的长兴阶被国际上承认为二叠纪最年轻的沉积以来,其上是否出露有三叠系的底,一直是国内外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以Otoceras woodwardi带的底作为三叠系的底,是目前广为接受的传统意见。在中国南部和西部,除喜马拉雅地段见及真正的Otoceras外,仅许德佑描述过产自江苏南京附近龙潭的Otoceras cf.woodwardi Griesbach (Hsu,19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