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Archaeoperisaccus属在中国云南东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Archaeoperisaccus的记载及其在我国的发现Archaeoperisaccus属的孢子,形态特殊,特征明显。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和苏联西部的蒂曼(Timan)等地有所发现。长期以来,该属的孢子在这些地区,一直当作晚泥盆世早期的指示化石。但是,Coquel等(1977)报道在伊朗的晚泥盆世晚期(upperFamennian)的地层中也有该属的发现。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泥盆纪地层中,也常发现Archaeoperisaccus 的分子。  相似文献   

2.
伊克昭弓鳍鱼在华南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近年来,随着地层工作的深入,在华南中生代晚期地层中,接二连三地发现了与华北中生代晚期狼鳍鱼群中的鱼化石相近的种类。继华南中华弓鳍鱼(Sinamia huananensis,苏德造,1973)、伍氏副狼鳍鱼(Paralycoptera wui,张弥曼、周家健,1977)之后,浙江省区测队在缙云县壶镇水口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的沉积夹层中,又发现了伊克昭弓鳍鱼(Ikechao-amia)。这一鱼化石和内蒙的东方伊克昭弓鳍鱼(I.orientalis Liu)有些不同,我们在此简单记述,并对伊克昭弓鳍鱼属的特征作些补充,以期对我国南、北地区中生代晚期鱼群的综合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相似文献   

3.
西藏南部白垩系冲堆组的一些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产于藏南日喀则东南冲堆村冲堆组(吴浩若,1983)下部的灰岩夹层中。经鉴定有25属38种,其中10个新种,2个未定种。 在已知的属种中,除地质历程较长或层位尚不确切者外,有12个种曾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白垩纪系地层中(Pessagno,1977_b)。其中Vitorfus campbelli Pessagno,V.sp.C Pessagno和Ultrarapora durhami Pessagno的时代为阿尔必期;U.praespinifera  相似文献   

4.
海河和蓟运河近海段有孔虫埋葬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石油勘探、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等工作中利用有孔虫对周围环境及其变化反映极为灵敏这一特点,来探讨海面升降、海陆变迁和古环境变化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多数基于这样一种论点,即有孔虫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只有极少数属种生活于澙湖,河口等半咸水区域。因此,在地层中发现有孔虫(再沉积者除外)被认为是海侵影响所及的证据,那些含有孔虫地层或属海相,或属海陆过渡相地层。  相似文献   

5.
甘肃灵台雷家河新第三纪晚期的大哺乳动物组合及其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的大哺乳动物化石出自甘肃灵台雷家河村东南小石沟[72074(1)、72074(4)]和文王沟(93002)等地的新第三纪晚期地层。它们包括15种,分属8属、9科、4目,可能代表两个不同时代的组合。第一组合所在的地层层位是72074(4)剖面的L5~L3层和72074(1)剖面的第3层,主要由 Hipparion pater、Acerorhinus sp.、Nyctereutes.、 Hyaeninae gen.et sp.indet.和Gazella niheensis等类型组成,其性质与山西榆社高庄组南庄沟段和醋柳沟段产出的大哺乳动物的接近,时代可能为中上新世。第二组合所在的地层层位是72074(1)剖面的第2层,以Anancus sinensis 和Cervidae gen.et sp.indet.为代表,其性质与榆社麻则沟组动物群的相近,时代为晚上新世。  相似文献   

6.
江苏北部如东地区鹰粉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江苏北部如东地区并下泰州组下段地层中的鹰粉类化石,共描述4属18种,其中包括9个新种。笔者简略地探讨了此孢粉组合的时代,认为是晚白垩世晚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劳斯(G.E.Rome)于1957年,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Alberta)地区的晚白垩世地层中,首先发现了鹰粉类花粉的化石,并命名为鹰粉属Aquilapollenites Rouse。然后鹰粉类(Aquil-  相似文献   

7.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腕足类材料采自安徽中部巢湖南岸高林村塘埂(插图1)五通群擂鼓台组上部的一层粉砂质粘土岩中,其下紧伏富含Cyclostigma cf,kiltorkense Haughton等植物化石的地层,向上距离含大量腕足类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 Chu,Ptychomale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的金陵组灰岩层16.5m。与腕足类共生的还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以及少量植物化石碎片。所有腕足类化石个体微小,属种单调,但保存尚好,属种组合颇具特色,在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腕足类的古生态方面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浙江寿昌组的孢粉化石及其区域对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89,28(6):724-729
浙江寿昌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又处于侏罗-白垩系的临界层位,一直为地质工作一者所重视。然而,自刘季辰、赵亚曾发表“浙江西部之地质”(1927)以来,经60年的反复研究,寿昌组的时代问题仍在争论之中。古生物工作者曾从各自所研究的化石门类对寿昌组的时代提出过各种意见。将之归入上侏罗统的有顾知微(1962,1980,1982,1983),张璐瑾(1978),张弥曼和周家健(1977),马其鸿(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余汶、潘华璋(1980)和林启彬(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叶春辉等(1980);归入下白垩统的有张文堂  相似文献   

10.
真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inae)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得很少。据文献记载,共有两属:最早的一属发现于亚洲的上新世早期地层中,定名为中国犀属(Sinotherium);另一属发现于欧亚大陆的更新世早期一中期地层中,定名为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中国犀的化石,最初发现在山西保德含三趾马动物群的地层中,1922年瑞典林斯顿作过描述,材料仅有一个上第三臼齿(M~3),种名定为拉氏中国犀(Sinotherium lagrelii Ringstr(?)m),后来林斯顿(1924)在系统整理中国犀的材料时,又增加了一个上第二臼齿(M~2),后脊已破损。1958年周明镇记述了得自黑龙江哈尔滨药店,推测可能来自保德上新世早期地层中的一个属于中国犀的上第三臼齿(M~3),由于釉质层简单,无曲折,定了个新种,名为简单中国犀(Sinotherium simplum  相似文献   

11.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包括南部条带海相层,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15属19种,含1新种和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下部)和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上部);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认为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时代为Hauterivian晚期.据此,推测城子河组下部,即海相层及其下的地层时代属Valanginian晚期-Hauterivian晚期.  相似文献   

12.
云南沾益龙华山泥盆纪大孢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龙华山剖面上部地层(“海口组”)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共计5属、10种,其中3新属、8新种,未定种1个,大孢子类型1个。根据孢子组合特征和相关的证据,认为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晚期(Givetian)。  相似文献   

13.
洪友崇 《昆虫学报》1975,(2):235-241
本文昆虫化石产于河北围场县西约18公里的奶子山沟(图1)。地层剖面仅出露砂页岩层。总厚167.8米。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油页岩:灰黑色、灰色油页岩与灰黑色泥岩互层,自下而上包含3个化石层[见剖面中第1层之(1)、(2)、(3)],第1、2化石层均产叶肢介、鱼化石;第3化石层产昆虫、鱼化石;昆虫化石为本文描述的属种,即大型中国树蜂Sinosirex gigantea(新属,新种)。厚度53.3米。 2.灰白色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70米。 3.黑色灰黑色含油性页岩,黄绿色页岩和灰色泥岩互层。厚15.7米。 4.灰色、灰黑色油页岩与薄层凝灰质砂岩互层。厚7.6米。 5.灰白色薄层至中层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21.2米。 地层剖面和时代的确定,牵涉到东亚大陆(包括中国、蒙古、苏联、朝鲜等)侏罗——白垩纪界限的划分问题,问题比较复杂,说法不一。地层的时代究竟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目前还肯定不了。本文的化石时代暂列晚侏罗(J_3)或早白垩世(K_1)。  相似文献   

14.
孙革 《古生物学报》1979,(3):312-325
本文记述了吉林汪清县天桥岭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准苏铁果属(Cycadocarpidium)的发现和该属的两个新种:巨大准苏铁果(C.giganteum sp.nov.)和雅致准苏铁果(C.elegans sp.nov.),并讨论了它们在确定地层时代、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33年秉志、阎敦健研究了采自浙江寿昌东村的鱼化石,建立了一属(Mesoclupea)两种(M.showchangensis及M.globicephala),并将此属归入鲱科(Clupeidae),认为含鱼化石地层的时代是早白垩世。近年来,由于区测工作的开展,在浙江发现了大量中生代晚期鱼化石。我所陆续收到在浙江寿昌、建德、诸暨、淳安、临海等地采得的大批中鲚鱼化石。对合中鲚鱼地层的时代问题,各家也有不少争论。基于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鲚鱼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17.
湖北“应山群”中发现古盘虫类(Eodisci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的古盘虫类,发现于原“应山群”轻微变质的岩石中,产于湖北省京山县三阳一坪坝地区以及安陆县雷公白兆山地区。这一带位于大洪山北翼的东部,为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北侧。在地层分区上,产地应划归秦岭地层区最东部的随县小区。古盘虫类产于一套轻微变质的板岩、石灰岩、白云岩及硅质岩等组成的地层中。由于没有化石依据,前人仅参照岩性的变质程度以及地层所属区划,对此套地层于三阳一坪坝地区称作花山群六房咀板岩组,时代为元古代;于安陆雷公白兆山地区称作应山群,时代也为元古代。1976年发现古盘虫类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寒武纪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和其它软体动物一样有了新的进展,发现一些新的属种,曾有苏联西伯利亚地台下寒武统阿特达班阶(Atdabanian Stage)的Fordilla siberica Krasilova(1977);澳大利亚南部Yorke半岛下寒武统Parara Limestone层下部所产的Pojetaia runnegari Jell(1980)以及新西兰Nelson西北部中寒武统  相似文献   

19.
含山剖面位于隆林县城西南部,隆林至德峨公路的80km与81km路标之间,包括早和晚泥盆世地层。晚泥盆世地层出露不全,上部(大约相当于代化组)被掩盖;下部,也就是响水洞组,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硅质岩、含泥硅质岩和黄色硅质泥岩组成。浮游介形类(entomozoids)化石主要被发现自响水洞组上部约4米多厚的黄色硅质泥岩。在这段地层中,除浮游介形类化石外,还发现有牙形刺、竹节石和三叶虫等。根据岩性和所含生物群落特征,被归于南丹型沉积,即浅海盆地相或所谓“台槽相”。通过对样品的镜下观察和鉴定,共发现浮游介形类化石6属、3亚属和23种,包括3亲近种和2未定种(插图1)。其中斗属、1亚属  相似文献   

20.
黔南泥盆纪浮游介形类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材料系笔者于1982年10月采自黔南罗甸县沫阳手扒岩、罗悃床井和望谟县桑郎等地泥盆纪地层。计5属3亚属9种,其中包括1未定种。泥盆纪浮游介形类主要保存在南丹型地层中。贵州南部泥盆纪南丹型地层是相当发育的,然而在此之前从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