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恶丝虫(Wong和Brummer,1978)、盘尾丝虫(Franz,1980;Franz和Renz,1980)、彭亨丝虫(Aoki et al., 1980)、成虫和/或童虫、幼虫、亚周期型马来丝虫(Franz,1982)和周期型马来丝虫(程富川等,1982)成虫的形态。我们在1978年成功地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之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马来丝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2.
长爪沙鼠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虫病为我国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是丝虫病防治研究工作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国内外已成功地将马来丝虫实验感染家猫及恒河猴等(Edeson等,1957、1958;连柱国等,1973)。因猫、猴等均系较大动物,尚不够理想。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工作者试将马来丝虫人工感染多种小型啮齿动物,但或感染不成或仅获得有限的成功率。迄今较广泛应用的丝虫小型动物模型仅有棉鼠(Sigmodon hispidus)——棉鼠丝虫(Litomosoides curinii)和利比亚沙鼠(Meriones libycus)——魏氏盖头丝虫(Dipetalonema viteae)二组(Ash,1974)。这两种丝虫均非人体寄生。1970—1974年国外陆续报道(Ash等,1970a、b;Ash,1971、1973a、b,1974;El Bihari等,1971、1973;Gwadz等,1973;McCall等,1973;Ah等,1973、1974;Butts等,1974)  相似文献   

3.
丝虫体外培养的研究对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有重要意义。尽管此项工作早在1912年(Bahr;Full(?)born;Wellmen和Johns)即已开始,但Weinstein(1970)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创始阶段,数十年来进展很少,且多数均采用动物寄生丝虫的微丝蚴。五、六十年代开始才有动物丝虫成虫体外培养的报道(Hanking,1954;Earl,1959;Tavlor,1960;Weinstein和Sawyer,1961;Wong,1964)。Wenk等(1978)用Tc 199加灭活或未灭活正常棉鼠血清培养棉鼠丝虫雌虫,其存活期可达17—23天。近十余年来,由于新的丝虫小型啮齿动物模型不断建成,为丝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虫源,从而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但有关人体寄生丝虫成虫的体外培养研究的报道仍然极为少见。国内  相似文献   

4.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出现,不仅有明显的日夜周期性,还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后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马来丝虫(陆素筠,1956)或班氏丝虫的患者(Brengues等,1975),也见于有犬恶丝虫或匐形恶丝虫寄生的犬体(Kume和Ohishi,1965;Katamme等,1970;Aoki,1971;Cancrml,1975a、b;Sawyer,1975)。本文报道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内微丝蚴的季节周期性。  相似文献   

5.
在人体丝虫动物模型研究上,虽然马来丝虫动物模型已获成功,但班氏丝虫动物模型还未完全取得成功。本文就班氏丝虫不同动物模型的实验情况综述如下。一、班氏丝虫感染猴类(一)猕猴属动物:早在1960年Laing,等就曾用恒河猴(Macacamulatta)进行班氏丝虫的感染实验,至1974年Cross用班氏丝虫感染台湾猴(Macacacyclopis)才首次获得成功。1979年该氏又进一步用班氏丝虫的雅加达株和金门株分别感染78只猴,有29只猴回收到发育的幼丝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观了微丝蚴血症。实验表明,切脾与否,注射或穿刺接种回收成虫数量均相等;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以猴…  相似文献   

6.
塞氏丝虫[Breinlia sergenti Mathis et L(?)ger,1909)Petter,1958]属于盖头科(Dipe-talonematidae),成虫寄生于蜂猴体内,过去只见于马来西亚地区。1972年4月我所人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发现1只蜂猴末梢血液内有一种微丝蚴,遂将此蜂猴带回上海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并对所获丝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定名为塞氏丝虫(中国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7.
徐大刚  黄惠芬 《动物学报》1989,35(1):104-106
关于体外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periodic Brugia malayi)感染期幼虫(L_3),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报道,系应用含哺乳动物组织细胞系或原代细胞的培养系统培养彭亨丝虫和马来丝虫L_3,可使其幼虫发育至Ⅳ期蚴(L-4)或早期成虫(Chen and Howells,1979; Wong et al.,1982;Mak et al.,1983;郑惠君等,1984)。但未见应用含人体组织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系统培养布鲁属丝虫L_3的报道。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爪沙鼠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的动物模型,无论在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病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的探讨等方面,都是急待解决的基本课题。为此我组从1973年开始进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成虫生殖腺变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血吸虫成虫畸形的研究,过去有不少报告(如徐锡藩等,1957;何毅勋,1962),这些文献大部分涉及成虫生殖腺变异问题,但他们研究材料均从人工感染动物获得。1957—1958年我们对来自湖北省51个县牛畜(包括黄牛和水牛)自然感染血吸虫的调查工作中获得大批标本。在鉴定过程中,发现牛体寄生日本血吸虫不少在生殖腺构造上有变异的情况。在1,709个血吸虫成虫染色标本中,任意抽取485个标本,包括雄虫323  相似文献   

10.
我组自1974年以来,曾先后采取腹腔和皮下途径,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接种长爪沙鼠,继而又采用移植法,将丝虫成虫和微丝蚴转入沙鼠腹腔,均获得成功。现已将马来丝虫在沙鼠体内传至第10代。本文主要报道1977年7月前的观察结果。此外,还简述1978年5月前丝虫传代和微丝蚴寿命观察等的部份情况。  相似文献   

11.
周期型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Brug,1927)是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之一,对劳动人民健康危害较大。该种丝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过去已有详细的描述(Feng,1936),但它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却甚少了解。我们自1976年以来,在建立丝虫动物模型的过程中,对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发育情况作了一些实验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犬恶丝虫(Dirofilariaimmitis)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心脏,其微丝蚴出没于周围血液中,家犬为其正常的宿主,偶有寄生于人体者。因工作需要,我们于1992年和1993年曾两次前往重庆市璧山县对家犬的犬恶丝虫感染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3.
中华按蚊是我国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指状牛腹腔丝虫(Sataria digitata)的适宜媒介(王冠群等,1981)。因此,在马来丝虫病的调查和监测中,中华按蚊体内幼丝虫的虫种鉴别是急待解决的新课题。我们根据四川水牛多为黎氏牛腹腔丝虫所寄生的特点,进行了中华按蚊人工感染黎氏牛  相似文献   

14.
有关周期型马来丝虫(Wuchereria malayi)引起的肉眼可见病理变化,至今未见报告。现将我们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后在淋巴系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简报于下。 每鼠经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89—169条,共注射53只沙鼠。分别在注射后240、330、543天处死沙鼠,在未用染料作皮内注射的情况下,对有关淋巴管、结进行解剖观察。 在解剖观察的53只(在接种后225天内眶窦血内微丝蚴阳性者45只)沙鼠中有25只出现病理变化。病变率为47.2%。  相似文献   

15.
二种蚤幼虫形态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Laboulbene(1872)开始对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幼虫形态进行描述以后,我国王敦清(1956)、柳支英(1957)、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等(1982)先后共描述过18种蚤幼形态。本文描述作者曾养殖过未见报道的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Jordan & Rothschild,1911)和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 (Wagner,1898)两种蚤幼虫形态。此两种蚤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的主要寄生蚤,也是我省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媒介昆虫,其寄生数量之多,前者占第一位,后者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16.
1979—1981在广西海滩的蟹类及广东山区的淡水虾体内分别检获三种微茎类吸虫囊蚴,通过动物饲喂感染均获得成熟的成虫,对囊蚴及成虫进行了染色、封固、测量及观察。作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新种——旋圈圆盘吸虫 Sphairiotrema cylista sp.nov.,首次报告了巨卵马蹄吸虫 Maritrema majestova Ke,1976的蟹类中间宿主及囊蚴形态,还发现马坝似蹄吸虫 Maritreminoides mapaensis Chen,1957的囊蚴可以寄生在另一种淡水虾体内。 本文的材料及方法、描述测量单位、模式标本保存地点等悉同作者前文(柯小麟等1976;1980)。  相似文献   

17.
隐新棘虫Pallisentis celatus(Van Cleave,1928),隶于四环科(Quadrigyridae)棘衣属Pallisentis。成虫寄生于鳝鱼、鲶鱼、鳗鱼肠内,亦有报道可寄生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虎蚊蛙等。1986—1989年逐月从市场购买泥鳅进行解剖,均未发现成虫寄生。所获标本均系寄生于泥鳅体腔内的童虫纤维性包囊(图2)。共解剖泥鳅1225条,感染率33.55%,其中以大(体长13厘米以上)、中(体长10—12厘米)型泥鳅为高。感染月份以每年2—3月、7—10月达高峰,为40—51.8%。刺破包囊或用人工消化液消化获得童虫。经观察童虫吻、吻钩数目,形态,大小,体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20个随机引物对贵州荔波株(L株)、四川乐山株(S株)二个地理株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结果每个虫株都扩增出三条带,其中154、220bp处二条带为L株、S株所共有。L株在1636bp,S株在800bp处各有一个特有亮带,表明不同地理株马来丝虫都有同源性,但确实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本实验可以确定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已出现种内分化。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谈色库蚊(Culex pipiens var.pallens Coq.)分布甚广,据刘维德(1957)报告,分布于我国北纬30°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胡梅基等(1933)解剖淡色库蚊,对班氏丝虫的自然感染率达12%。李辉汉等(1954,1956)、吴青藜等(1957)、马贤成等(1958)及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957—1958),调查证明淡色库蚊是山东地区班氏丝虫的主要媒介。又是  相似文献   

20.
福建毛细科(鞭尾目)线虫记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寄生于脊椎动物体中的毛细科(Capillariidae Neveu-Lenaire,1936)线虫,种类很多,据Yamaguti(1961)记载有256种,近年来又有新种不断发现,估计有300余种。其中有很多种类是禽畜的寄生虫,寄生于消化道的粘膜下,影响其消化和吸收机能,为害很大。这类线虫斯氏等(Skrjabin et al.,1957)依据其交接刺的有无,刺鞘是否有棘等特征分为5个属。由于过去报告的种类,很多是仅检得雌虫描述所定名,难以区分,因此山口左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