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一种检测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的简便的非同位素法,利用重复序列两侧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生的等位片段在薄层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分离,再用灵敏的银染法显色。该方法不需要标记PCR产物,简便、快速,分辨率可达1bp,并可用多对引物同时进行多重PCR分析。用此方法对DMD家系成员dystrophin基因的5'-脑型外显子止游区和3'-非翻译区的两个(CA)。位点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  相似文献   
2.
甲烷氧化菌对甲烷的氧化能力显著影响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研究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有助于深入探究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的甲烷循环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温度升高后青海湖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的变化。青海湖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 增温处理没有显著影响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多样性。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对温度升高响应明显, 增温显著增加了属水平优势菌群(相对丰度 > 0.1%)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 增温处理组与自然对照组共存在23个差异菌群, 增温显著增加了甲基球菌属的相对丰度, 显著降低了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功能与碳、氮代谢过程密切相关。整体而言, 河源湿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对温度升高较为敏感, 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3.
【背景】甲烷氧化菌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湖高寒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但目前有关该地区甲烷氧化菌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特征与驱动因素。【方法】以青海湖流域内的小泊湖沼泽湿地、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甲烷氧化菌进行检测。【结果】3种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鸟岛湖滨湿地与瓦颜山河源湿地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小泊湖沼泽湿地与二者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的差异不显著(P>0.05)。LEfSe分析表明,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共存在40个差异菌群,尤以瓦颜山河源湿地差异菌群数量最多,从门到属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甲烷氧化菌菌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电导率。【结论】整体而言,青海湖3种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差异,且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人和动物的粪便已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严重威胁着饮水安全和经济发展。水质污染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埃希大肠菌、肠球菌和梭菌属。经过调查发现, 上述指示菌由于在体外能存活并繁殖, 并且不同宿主之间没有差异性, 不能准确用于追踪污染粪便的来源, 因此该指标难以直接说明粪便污染源和污染程度。最近的研究表明, Faecalibaterium作为水体粪便污染来源追踪的指示微生物具有很多优点。本文综述了粪便污染指示菌以及其相关替代方法在水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对各种指示菌进行了优、缺点比较, 展望了Faecalibaterium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D组,n=10)和高脂饮食组(HFD组,n=20).喂养16w,当两组大鼠体质量出现显著差异后(P〈0.05),将HFD组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单纯高脂组(HFD组,n=10)和EGCG干预组(HFD+0.32%EGCG,EGCG组,n=10).干预16w.留取血清及附睾周脂肪组织.检测每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及游离脂肪酸(FFA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附睾周脂肪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结果 (1)与HFD组相比,EGCG组FINS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3.83±0.79)mIU/l vs.(31.71±3.61)mIU/l,P〈0.05];HOMA-IR值下降[分别为(3.36±0.31) vs.(7.59±0.99),P〈0.05];FFAs值亦明显下降[分别为(0.38±0.08)mmol/l vs.(0.81±0.11)mmol/l,P〈0.05];三组大鼠FBG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与ND组相比,HFD组脂肪组织中TNF-αmRNA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0.0033±0.00070)vs.(0.0010±0.00008),P〈0.01];而EGCG组较HFD组则明显下降[分别为(0.0018±0.00037)vs.(0.0033±0.00070),P〈0.05];同时,EGCG组TNF-α蛋白表达量低于HFD组[分别为(0.42±0.09)vs.(0.67±0.09),P〈0.05];(3)EGCG组与ND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GCG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与减轻脂肪组织TNF-α介导的炎症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型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月于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住院的成人烟雾病患者418例,根据是否合并后循环病变(大脑后动脉病变为主)分为合并后循环病变组130例,未合并后循环病变组为288例.分别记录患者的的性别、年龄、籍贯、临床表现类型、铃木分期、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是否有烟雾病家族史.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变量分析.结果:阳性家族史是成人烟雾病患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8,95%CI:1.103~13.776,P=0.035),而其余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对于只存在前循环病变的患者,成人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患者较易出现卒中及头痛,脑出血相对较少;此类患者于31-40岁组出现小高峰.结论:阳性家族史是成人烟雾病患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后仍可出现反复卒中.  相似文献   
7.
烟草青枯病劳尔氏菌与拮抗菌对根系分泌物的竞争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枯病病原菌与拮抗菌的营养特性及其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响应差异,对提高拮抗菌定殖能力、有效生物防控烟草青枯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与鉴定贵州烟区青枯病病原菌株及拮抗菌株,通过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分别检测病原菌与拮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利用气质联用(GC-MS)检测烟草主栽品种K326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物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病原菌与拮抗菌对其利用能力、利用强度以及共培养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分离、筛选到的病原菌株和拮抗菌株分别为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wacear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含量为0.01μg/mL以上的根系分泌物中,12种物质的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果胶>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核糖>蔗糖>苯甲酸>果糖=D-甘露醇>棕榈酸>富马酸,果胶含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物质;拮抗菌(LX4)对碳源利用能力高于病原菌(Rs)的碳源有阿拉伯糖、木糖和核糖,分别是病原菌利用能力的1.22、1.95和2.17倍;前12 h拮抗菌利用果糖强度高于病原菌,不同碳源共培养24 h后LX4对gfp-Rs(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青枯病病原菌)抑制率为18.34%(阿拉伯糖)、53.23%(木糖)、63.53%(核糖)和52.09%(果糖)。[结论]拮抗菌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利用不及病原菌,但在特定碳源条件下拮抗菌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某些碳源产生某种拮抗物质抑制病原菌,拮抗菌与病原菌之间同时存在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Ⅱ,AngⅡ)所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酸性鞘磷脂酶(acidsphingomyelinase,ASM)基因及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检测血管环神经酰胺(ceramide,Cer)含量变化;采用血管环张力描记技术检测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功能;采用二氢乙啶荧光探针(dihydroethidium,DHE)检测血管环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anion,O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孵育后主动脉对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舒张反应显著降低,Pae与AngⅡ共孵育则无明显改变;AngⅡ及Pae孵育后,动脉对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的舒张反应均无明显变化;AngⅡ孵育可增高动脉环O2-·水平,这一反应被Pae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孵育动脉ASMmRNA水平无明显改变,但蛋白表达显著增加,Cer含量显著增多,Pae与AngⅡ共孵育动脉ASM蛋白及Ce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改变;采用神经酰胺酶抑制剂N-oleoylethanolamine(OEA)增加动脉Cer含量后,Pae降低动脉O2-·水平以及增强Ach舒张反应的效应被显著抑制。结论:Pae通过ASM/Cer通路改善AngⅡ所致动脉氧化应激增强和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吴茱萸次碱(Rutaecarpa RUT)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主要成分,它可激活辣椒素受体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的目的为观察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银屑病模型治疗作用。方法:通过药剂学方法制 成了不同浓度(2%, 5%, 10%)RUT 软膏,在小鼠尾部与背部银屑病模型给药14 天,观察小鼠尾部颗粒层形成的变化,给药结束后 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CGRP水平变化,并且取小鼠血浆检测CGRP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吴 茱萸次碱软膏均能促进小鼠尾部颗粒层形成(P<0.05),并且浓度为5%与10%的RUT 软膏能显著降低小鼠背部CGRP 含量(P<0. 05),但是其对小鼠血浆的CGRP 没有影响。结论:吴茱萸次碱外用对小鼠银屑病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与其促进小鼠 皮肤CGRP 释放而导致其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衰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线粒体结构功能障碍、端粒缩短、炎症微环境、蛋白稳态失衡、表观遗传改变、DNA损伤修复异常等,进而导致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损伤并诱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衰老既包括增龄引起的生理性衰老,还包括多种因素所诱发的病理性衰老。值得注意的是,肺作为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的靶器官更易于遭受多种刺激而出现病理性早衰,即肺衰老。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肺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衰老细胞,但是这些衰老细胞诱导肺衰老及其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作用的内在机制仍很不清楚。本文重点描述了肺衰老的诱因和分类、肺衰老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内在机制及抗衰老治疗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有望为临床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