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欧洲细胞生物学联盟(EOCB)举办的第三届欧洲细胞生物学会议于1990年9月2日至9月7日在意大利著名城市弗罗伦萨举行。这是一次大规模,高水平的细胞生物学会议。这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学者及来自亚洲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美及一些非洲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共1600多人,其中相当多的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会议共印发了1200多篇论文摘要,有200个专题报告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北京大学翟中和教授与兰州大学贾敬芬教授由国家教委委派参加了会议,翟中和应邀在  相似文献   
2.
植物组织中冠瘿碱合成酶活性检测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感染引起的植物冠瘿瘤(crown gall)细胞除具激素自养性生长特性外,还具有一类特殊的基因产物,即冠瘿碱(opines)~[3]。常见的冠瘿碱主要有章鱼碱(octopine)和胭脂碱(nopaline)等。催化章鱼碱合成的酶为章鱼碱合成酶(oct-opine synthase),或叫Lysopine脱氢酶[D-(+)-lysopine dehydrogenase,简称LpDH]。催化胭脂碱合成的酶为胭脂碱合成酶(nopaline  相似文献   
3.
微管与微管蛋白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有关微管、微管蛋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 MT 与微管蛋白的形态构造和生化特征;着重讨论了体内和离体条件下MT 的聚合过程,以及影响聚合的各种因素,如 MAP 和 Tau 蛋白等。最后简单地归纳了一下 MT 与其他细胞器的关系,以及 MT 的功能。MT 是如何由微管蛋白聚合成的,是目前MT 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转化的植物细胞的若干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癌农杆菌的质粒基因组中T-DNA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导致转化细胞具有以下特性:激素自主性生长、冠瘿碱合成、器官发生异常、特殊糖类的利用以及对某些氨基酸和碱基类似物具抗性等。深入揭示和认识这些特性有利于探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与调控。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聚-聚合循环过程纯化鸡脑蛋白,免疫家兔得到抗血清。采用免疫酶标技术显示出伊贝母愈伤组织细胞内的微管网络。用1%T ritonX-100洗去细胞内其它成分,用8%NaN3消除内源过氧化物酶活性。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显示植物细胞内微管网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微管在维持细胞结构、物质运输、分裂及植物细胞壁的建成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0年代后期,在微管生物化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的基础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与微管研究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够从整体水平观察以微管蛋白为主要成份的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我们采用免疫酶标技术,对生长在含不同激素培养基上的伊贝母愈伤组织的微管及微管蛋白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激素种类和微管的存在形式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分离原生质体的酶解脱壁处理可以诱导苜蓿细胞产生活性氧。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培养原生质体的分裂频率,缓解褐化现象的出现。经紫外照射处理的培养基不利于苜蓿原生质体的生长和分裂,添加抗氧化剂后,紫外辐射所引起的不良效应则被抵消。因而,通过抗氧化剂对活性氧的清除,有助于早期原生质体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党参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参下胚轴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在附加1.2mg/L2,4-D,0.2mg/L NAA,0.2mg/L BAP和0.1mg/L ZT的MS,C81V,DPD及KM8p培养基中进行液体体层培养。在KM8p中获得了最高的分裂频率。葡萄糖作渗透剂优于甘露醇,两结合使用效果更好。在合适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培养3天出现第1次分裂,4周内形成大细胞团,培养6周后形成0.5-1.0mm大小的小愈伤组织。在附加2%蔗糖  相似文献   
9.
将苜蓿无菌苗下胚轴切割后,在附加2mg/L 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附加O.5mg/L 2,4-D的SH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悬浮培养物在用于转化之前,用0.45mol/L甘露醇处理1h.然后用O.16mol/L CaCl2.2H2O洗涤两次。预处理后的悬浮培养物用SH培养基悬浮(10ml/g悬浮培养物),再加O.2ml农杆菌悬浮液,于25±2℃共培养2d。共培养的悬浮培养物洗涤后在附加0.5mg/L羧苄青霉索的无激素培养基上选择培养。悬浮培养天数、悬浮培养基激素组成和选择培养基种类明显影响转化频率。纸电泳分折表明70%的转化体可以台成农杆碱和甘露碱。染色体观察显示转化组织细胞存在严重的数目和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胚状体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研究表明,这一过程伴随有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速度的增加及与胚胎发生有关的特异性蛋白的合成;一些同工酶,如过氧化物酶、脂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