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著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著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土著知识研究的状况,结合我们开展的工作,从国内外土著知识研究简史、土著知识研究代表性项目和单位及资助机构、土著知识项目实施产生的效果、土著知识研究利用的展望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以十和田/昆明小白谷225个F14家系为作图群体,在云南省弥勒县(正常生长环境)、嵩明县(自然低温胁迫环境)、丽江市(自然低温胁迫环境)等3个试点不同年份共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进行了水稻主穗和分蘖穗穗伸出度的异地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穗伸出度进行了QTL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与水稻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分别分布于第1(2个QTLs)、2、4、6(3个QTLs)、7(3个QTLs)、9(2个QTLs)号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72%~22.17%。其中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11个,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共7个,其中6个在主穗和分蘖穗上均检测到。在与主穗穗伸出度相关的11个QTL中,q PE-7-1在4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9.49%~22.17%;q PE-1-1、q PE-1-2、q PE-6-1和q PE-9-2 4个QTL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在与分蘖穗穗伸出度相关的7个QTL中,q PE-1-2、q PE-7-1和q PE-6-1 3个QTL在2种环境中均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4.35%~12.64%、13.22%~20.89%和11.49%~15.73%。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用真菌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用真菌是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作用的一类真菌,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而且是利用真菌治病最早的国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用真菌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报道有药用价值的主要种类,概述了药用真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生物功效,并展望今后我国药用真菌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滇龙胆不同部位裂环烯醚萜类物质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临沧云县滇龙胆不同部位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当药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当药苷在滇龙胆根、茎、叶、花中均有分布;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在根部含量较高,分别为(35.88±5.89)mg/g和(1.35±0.33)mg/g;当药苷在花部含量最高,为(0.97±0.24)mg/g.(2)不同部位有效成分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3)相同海拔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下滇龙胆根部龙胆苦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茎部、叶部獐牙菜苦苷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滇龙胆中萜类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为传统中药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季节滇龙胆的根部及茎叶部位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及当药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季节,滇龙胆的根部与茎叶部位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明显差异。龙胆苦苷主要积累于根部;獐牙菜苦苷、当药苷主要积累于茎叶部位。相关性分析表明,龙胆苦苷含量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月平均温度与茎叶部位龙胆苦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7,P〈0.01),月降水量与根部、茎叶部位龙胆苦苷含量呈显著(R=-0.48,P〈0.05)或极显著(R=-0.74,P〈0.01)负相关;根中当药苷含量与獐牙菜苦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P〈0.01),茎叶部位獐牙菜苦苷含量与当药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5)。研究结果表明,滇龙胆中龙胆苦苷含量受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及当药苷的含量变动具相关性;9-11月较适宜滇龙胆药材的采收。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云南省水稻主要育成品种(系)的遗传相似性。本文利用株高等17个表型性状和48个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云南省18个育种部门(或课题组)60年代以来选育的40个品种(系)进行遗传相似性评价。结果显示表型遗传相似性低于DNA水平。40个品种(系)基于17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244,籼型为0.289,粳型为0.309,籼粳亚种间为0.162;基于48个SSR分子标记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83,籼型为0.318,粳型为0.478,籼粳亚种间为0.267。48个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等位基因214个,每个标记2~8,平均4.45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336,变幅为1.1515~5.298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058,变幅为0.2118~0.8816;基因型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328,变幅为0.3768~1.8087。RM84、RM249、RM152、RM222和RM528是评价云南省水稻选育品种(系)遗传相似性比较理想的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显示,云南省水稻主要选育品种(系)表现为亚种间遗传差异明显,亚种内遗传差异较小,粳型遗传相似性高于籼型。表明云南省选育的粳型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低,且同一育种部门(或育种人)选育的品种遗传相似度高。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种质资源的异位保护,作物地方品种的农家保护和利用作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方法被提出,但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却知之甚少。文章采用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调查评价方法(PRA),通过对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分布的11个州(市)、36个县、124乡(镇)、237个行政村中的306个村寨(村小组),针对当前农家保护的稻、麦(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和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已有44.8%的村寨稻地方品种丢失,77.5%的村寨麦地方品种丢失,37.3%的村寨玉米地方品种丢失。共调查采集到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901个,其中稻、麦和玉米分别为371、119和411个。每个村寨均有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平均为2.9个),平均每100户农户、1 000人和100 Ha耕地面积分别有3.3个、8.0个和5.2个地方品种。其中,尤以西盟县勐梭镇里拉村委会老缅小组有18个地方品种(包括10个稻和8个玉米),元阳县新街镇土戈寨村委会箐口村有14个稻地方品种最为突出,实属少见。同时,各民族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16~120个,其中,稻在各民族中的分布变幅最大,为1~72个,主要分布于滇南、滇西南热带、亚热带民族地区;麦变幅次之,为0~47个,主要分布于滇西、滇西北高海拔、温凉民族地区,且在傣族、基诺族和阿昌族等3个民族中已丢失;玉米变幅最小,为4~40个,最均匀。总之,各民族农家保护地方品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满足该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生活需求,以及由于缺乏适宜当地特殊生境的新品种以满足生产需求。因此,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地区是开展农家保护研究的理想基地,建议在该区域选择一定村寨建立地方品种农家保护示范区,同时加强对当前农家保护的地方品种的高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云南道地药材滇龙胆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龙胆为云南重要道地药材,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对云南省38个县市龙胆资源分布范围及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龙胆在云南省除昭通、德钦和西双版纳外,均有分布,适宜生境为海拔1350~2500m的荒坡或林下。所测种群滇龙胆根粗为0.33~0.44cm,根长7.03~19.79cm,根数为6.34~19.40,根生物量为0.27~1.40g,根中龙胆苦含量为3.56%~5.9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玉溪、昆明、楚雄等产区外,文山、怒江种群滇龙胆质量也较好,具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目前野生滇龙胆生境遭到破坏,资源量锐减,亟待保护,本研究调查为云南滇龙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建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野生稻资源保存保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和1999年对云南省野生稻原生境进行考察,并结合云南野生稻的历史,阐述了云南野生稻的保护保存现状,云南野生稻原生境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野生稻群体锐减,云南野生稻保护保存现状令人担忧。最后提出了保护保存云南野生稻资源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及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作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也还存在许多不利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改革促进该领域的研究稳步向前发展。本将在分析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的同时阐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设想,为今后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