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药用真菌对疾病有预防、治疗作用,是我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的资源。但是,许多药用真菌产量小、不易采集,且易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真菌类药物的研发及进展,将以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药用真菌领域,对药用真菌的培养、生产、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调查和统计了粤北地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用真菌种类。结果发现有75种药用真菌具有抗肿瘤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药用真菌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韩俊杰  宝丽  刘宏伟 《菌物学报》2015,34(5):900-913
药用真菌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能够产生丰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神经保护、抗肿瘤、降血脂等诸多药效。然而,目前对大部分药用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较少。本课题组主要以抗肿瘤、抗炎、抗菌以及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为指导,选择重要药用真菌进行化学研究,构建我国特色药用真菌代谢产物库。文章主要介绍近4年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在药用真菌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有利于抑制人类疾病的物质。因此,在中医药领域,药用真菌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但由于气候、温度、地质条件等影响,药用真菌在自然界得不到大量繁殖。在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来进行药用真菌的培养和研发。  相似文献   

5.
药用真菌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且有副作用小或食药同源等特点。但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而复杂,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该文主要对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用真菌种类、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国内外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文献,并对近年来药用真菌中的多糖、蛋白质和一些小分子活性物质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药用真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研究开发具有高效低毒且资源充分的抗肿瘤菌物药有着良好的药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学报》2012,(8):1054
《中国药用真菌志》是吴兴亮、卯晓岚、宋斌、李泰辉、图力古尔、赵友兴、曾念开和黄圣卓8位作者们十多年药用真菌资源的研究成果,图文并茂,收录了国具有或可能具有药用价值630多种,每种药用真菌均按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化学成份等描述,具有更加明显的实用性。不仅能补充了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学报》2012,(9):1173
《中国药用真菌志》是吴兴亮、卯晓岚、宋斌、李泰辉、图力古尔、赵友兴、曾念开和黄圣卓8位作者们十多年药用真菌资源的研究成果,图文并茂,收录了国具有或可能具有药用价值630多种,每种药用真菌均按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化学成份等描述,具有更加明显的实用性。不仅能补充了  相似文献   

9.
复合药用真菌多糖中各单一多糖的结构与活性之间具有互效性,在营养和药理作用方面呈现互补性、协调性和增效性,且复合药用真菌多糖具有全面的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我们以单一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研究结果为对象,对比分析了复合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的机制与功效,揭示了复合药用真菌多糖在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医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虫草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虫草属真菌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药用真菌,具有多种活性物质及广泛的药理作用、对该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虫草属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微生物肥料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肥料通常是指利用发酵技术生产出的含有特定有益微生物的液体活菌制剂,或该菌液经无菌载体吸附后而制成的固体活菌制剂。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蓬勃发展,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板栗干腐病研究:Ⅰ.树体及果实中真菌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地调查了我国不同产栗区及栗不同生长期中,树体及栗果实的自然带菌情况,分析了板栗各生长期真菌区系的变化及其与栗干腐病发病的关系。结果初步证明,栗树整个生长期中都带菌,只是不同生长期和部位所带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例如,栗树枝条、芽、栗棚和成熟栗子的带菌情况不是不同的,也即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微生物的区系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有Phoma sp.、Dothiorella sp.、Sphaeropsis sp.、Gloeosporium sp.、Cytospora sp.、Alternaria sp.、Rhizoctonia sp.、Comeothyrium sp.、Phomopsis sp.、Fusarium sp.等。真菌种类最多的时期是花期和栗实贮藏期。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区真菌区系组成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致病和弱致病菌所占比例高低顺序为:西南>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燕山地区。分布较广的致病菌有Phoma sp.、Dothiorella sp.、Gloeosporium sp.、Rhizoctonia sp.、Alternaria sp.等。从分析栗树微生物区系变化与干腐病发病的关系中看出,某一地区干腐病的轻重,与该地区的常见致病菌的分布与数量比例有关。致病菌数量及种类多,则干腐病重,反之,则轻。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国作为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迫切需要在传统的食用菌产业链,如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生产中融入新技术。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研究分析生物生命结构的技术门类,通过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工具揭示了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食用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从食用菌育种及种质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基因组学、食用菌安全等几方面阐述了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领域的具体应用,对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及农业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食用菌研究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菌根(mycorrhiza)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菌根真菌(rnycorrhizal fungi)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形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菌根真菌与植物协同进化,发挥生理生态功能,对促进农林牧业生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菌根学(mycorrhizology)——菌物学与植物学的杂交学科终于在21世纪诞生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菌根学不仅与菌物学和植物学关系极为密切,而且还与生态学、土壤学、保护生物学、植物保护学、微生物学、食用菌学、园林园艺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昆虫学等密切相关。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菌根学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菌根学对其他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旨在进一步加强菌根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为菌根学与其他学科协同进化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为21世纪生物学的更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Two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strains of hyphomycetous fungi, MF5785 and MF5638, produced potent indole diterpene antagonists of the calcium-gated potassium ion channel, Maxi-K, and a diterpene blocker (nalanthalide) of the 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 Kv 1.3, respectively. The two strains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as Nalanthamala species. Analyses of their secondary metabolite profiles by HPLC and mass spectroscopy demonstrated that both produced a series of indole diterpenes, of which at least one was produced by both strains. Another strain, Chaunopycnis alba (MF6799), that produced the diterpene, nalanthalide, also produced indole diterpene metabolites.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and phylogenetic studies based on 28S and ITS rDNA sequences indicated that MF5785 and MF5368, and another soil-derived strain GB6597, belonged to a monophyletic clade of the Clavicipitaceae that included the anamorph Chaunopycnis alba and several Cordyceps and Tolypocladium species. A new species of Chaunopycnis is therefore proposed to accommodate MF5785, MF5368, and GB6597. The possible synonymy of Albophoma yamanashiensis with C. alba also is discussed. Within the Clavicipitaceae, indole diterpenoid compounds have only been known from the graminicolous species (subfamily Clavicipitoideae); therefore delineation of a Chaunopycnis clade has revealed a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lineage of indole diterpene-producing fungi among the subfamily Cordycipitoideae.  相似文献   

16.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basis for maize stem borer IPM is given and the role of pathogens in the system is evaluated. Survey work outlining the major groups of insect pathogens is described; fungi (Beauveria bassiana and Metarhizium anisopliae), bacteri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Serratia marcesens), and viruses (granuloviruses and cytoplasmic polyhedroviruses) were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other unidentified protozoans, nematodes, fungi and viruses was noted. The virulence of some of the more promising known insect pathogens was explored in preliminary bioassays. Considering the cryptic habits of the insects, and the low input agriculture practiced by the majority of maize farmers in sub-Saharan Africa, Beauveria bassiana isolates possessing the capacity to grow systemically in the maize plant are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re interesting candidates for development as microbial control agents despite limited control in preliminary trials. Further work should als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pathogens of moderate virulence, such as the protozoans and CPVs.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天目山毛竹入侵原始阔叶林后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变化,采用T-RFLP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及原始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在毛竹纯林和阔叶林之间最为明显,其次为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竹阔混交林土壤具有最高的真菌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最低的Simpson指数.硝态氮含量和pH显著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异,毛竹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pH和铵态氮影响较大,而阔叶林主要受硝态氮影响.阔叶林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真菌数量分别与土壤pH和硝态氮呈现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表明真菌在阔叶林土壤中介导了异养硝化作用,毛竹入侵可能对此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剑  李赤  王燕  于莉 《菌物研究》2013,11(3):212-216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湿地林,为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必要的栖息之所。内生真菌是指一类生活于健康宿主体内,而不引起宿主组织发生任何病变的真菌,它们不仅在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多样化的应用潜能。文中在总结了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基础上,对红树林内生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药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续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科  蔡磊 《菌物学报》2023,42(1):50-62
我国菌物分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走进世界前列。本研究通过对世界菌物名称信息库Fungal Names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现自中国的菌物新物种和中国学者发表菌物新分类单元等数据开展分析,从中揭示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去,一共有2 214位中国学者参与发表了15 626个菌物新分类单元,包括 3个新纲、27个新目及亚目、117个新科及亚科、769个新属及亚属、11 100个新种、322个新种下单元和3 288个新组合。在全球已知的菌物物种中,自中国发现的新物种有10 233种,隶属于 3界13门44纲174目572科2 379属,占全球已知物种多样性的6.84%,居世界第二位。地理分布上,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台湾、广东)发现的新物种最多。根据每年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数量趋势和命名作者的构成,可将中国菌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外人在华采菌及研究(1750s-1929)、中国菌物分类学起步(1930-1949)、新中国菌物分类学早期发展(1950-1977)、全国性菌物标本采集与研究(1978-2010)、走进世界前列(2011至今)。本研究对每个发展时期的分类学概况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通过上述综述性研究,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中国菌物分类学不同阶段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概况,为学科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