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以人adr亚型HBV DNA(3.2kb)为模板,经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X基因片段(949bp),以逆转录病毒体fPGV1为运载体,在它的克隆位点上插入X基因片段,由此获得逆转录病毒重组体fPGV1-X,并同时以含反向X基因顺序fPGV1-anti-X及fPGV1为对照,通过对ψ2及PA317细胞的转染和感染,获得了高于10^4pf  相似文献   
2.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脑血栓恢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摘要)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分院张娟,刘福英本文通过对100例脑血栓恢复期病人的观察,发现其心理特点主要是负担重、情绪变化大,特别是留有后遗症,病人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表现出烦躁焦虑,忧郁悲观等。临床护理中体会到对这类患者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具有HollingⅡ类功能性反应,食饵,捕食者均有密度制约项的一类捕食生态系统唯一极限环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股动脉穿刺12例体会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医院血栓病治疗科王淑娟,张娟沈阳军区总医院北陵医院特诊科张学习,柳标我们在超声多普勒的引导下对股动脉定位、定向、定深度,使12例血栓性脉管炎患者难以准确穿刺的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达100%,为该项...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用于肿瘤可视化光治疗的多功能Mn3O4@CuS核壳型纳米粒,在磁共振成像的引导下,使用近红外光定点辐照,实现局部光热消融治疗。方法:(1)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油胺稳定的Mn3O4纳米粒,在其表面构建CuS壳层,并进行聚乙二醇修饰,得到分散于水相中的Mn3O4@CuS核壳型纳米粒。(2)通过透射电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该纳米粒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研究其体外磁共振成像、光热升温等性能。结果:制备的水相分散的Mn3O4@CuS纳米粒,粒径均一且分散性较好,形态为近圆形,粒径为9.30±2.29 nm;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图表明Mn3O4@CuS纳米粒在近红外区有较强吸收,最大吸收峰位于1100~1200 nm范围;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可计算出Mn3O4@CuS纳米粒的纵向弛豫率r1为1.662 mM-1s-1,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磁共振增强造影效果;光热升温曲线显示Mn3O4@CuS纳米粒可在785 nm近红外激光下升温至73.5 ℃,具备较好的光热治疗潜力。结论:本文成功制备出水相分散的Mn3O4@CuS核壳型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磁共振造影成像性能和光热升温效应,有望应用于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肿瘤可视化光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在儿童感染性相关疾病不同疾病种类、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差异情况,并进行分析,从而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266例患感染性疾病的儿童,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八组,分别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1例)、EB病毒感染(18例)、支气管肺炎(43例)、支气管炎(4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8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8例)、肺炎(19例)、粒细胞减少(37例)等,应用检验相关手段,对患儿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进行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算各检验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进行相关t检验,进而对不同疾病的检验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八种疾病相关检验的比较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其余七种感染性疾病在异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沉的数据进行比较,其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疾病相关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段的分组比较中,异型淋巴细胞在各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分组比较中,白细胞在性别与各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种类感染性疾病及不同年龄、性别相关细胞检查存在差异,各类检测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荒漠草原两种类型土壤的水分动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2018年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宁夏东部的盐池荒漠草原2种不同类型土壤(灰钙土和风沙土)的水分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2017和2018年生长季(5—10月),研究区降雨量分别为208.2和274.8 mm,降雨在各月份的分配差异较大。2018年除5月存在极端降雨事件(129.6 mm)外,其余各月降雨量均低于2017年。土壤水分变化的季节动态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土壤水分补偿期(5月初至6月初)和土壤水分波动期(6月中旬至9月底)。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呈骤增骤减的脉冲式特点,深层土壤含水量较稳定。灰钙土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风沙土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出现井喷式增加,而后增加缓慢,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2017年,灰钙土全剖面(0~100 cm)土壤水分表现为积累型,风沙土表现为消耗型;2018年,两种类型的土壤水分在全剖面均表现为消耗型。两种土壤类型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强,灰钙土和风沙土全剖面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代表性土层分别为80~100和40~60 cm。2种类型土壤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不同,风沙土受降水的影响高于灰钙土。降水会降低土壤水分的变异性,改变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开发一种用于人体血浆中外泌体的高效快速提取和分离的新型微流控芯片,文中收集健康人体外周血液样本,自主设计并制备基于纳米多孔薄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微流芯片。提取的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Nanosight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进行表征,鉴定并分析其形态、浓度和粒径分布。同时将超速离心法和微流芯片所提取的外泌体进行粒径和浓度的分析比较,探讨两种方法各自的提取效率。最后,利用RT-PCR技术分析外泌体中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凝胶电泳微流芯片可在1 h内快速的从血浆中高效率地提取出纯度高、大小完整、尺寸分布在30–200 nm之间的外泌体,满足后续下游分析的要求。通过与现有最普遍的超速离心法进行对比分析,当血浆样本量小于100μL时,凝胶电泳微流芯片提取外泌体的效率为超速离心法的3.80倍。凝胶电泳微流芯片提取外泌体的优化参数是:电场电压:100 V;琼脂糖凝胶浓度:1.0%;注射泵流速:0.1 mL/h。凝胶电泳微流芯片可快速高效地提取出外泌体,对外泌体与癌症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也为基于外泌体的即时诊断技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