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小鼠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基因cxcr2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并进行鉴定。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BM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抗原1(stem cell antigen-1,SCA-1)、CD44、CD43、CD45、IA/IE表达率,并诱导成骨分化。以含有小鼠cxcr2的质粒为模版进行PCR扩增,将获得的cxcr2克隆到慢病毒载体,命名为p Lenti-cxcr2-GZ;将其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收获慢病毒后,通过离心法感染BMSC,经过1μg/mL zeocin压力选择建立了稳定表达CXCR2的小鼠BMSC(CXCR2-BMSC)。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分别检测其CXCR2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结果 90%以上的第3代BMSC表达CD44、SCA-1,几乎不表达IA/IE、CD34、CD45,且成功诱导成骨分化。菌液PCR、质粒双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得到特异、大小正确的条带及测序鉴定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了p Lenti-cxcr2-GZ表达质粒。流式细胞术和RT-PCR结果显示,CXCR2-BMSC的CXCR2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M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answell结果显示,CXCR2-BMSC迁移能力高于对照组BM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慢病毒系统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CXCR2的BM-SC,cxcr2基因修饰BMSC后可明显增加BMSC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的特点,以及缺乏有效的救治策略,使它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免疫炎症反应失衡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关键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在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mi RNA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脓毒症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因此,mi RNA可能成为在基因转录后水平诊断和治疗脓毒症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在人类没有发现氧气之前,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不为人类所知。随着人类发现氧气并意识到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之后,人类对氧气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起初,吸入高浓度氧仅用来治疗低氧血症等呼吸相关疾病,而后,氧气发展成为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用于多个科室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高浓度氧吸入可明显降低脓毒症小鼠的病死率,并可以改善其组织病理,炎性细胞因子等的表达变化,也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脑梗死面积及行为学表现等。本文主要概括了高浓度氧吸入对于全身各系统的影响作用并重点阐述了高浓度氧吸入对于脓毒症以及组织缺血再灌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氧气在LPS/ATP诱导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提取C57BL/6小鼠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用1μg/ml脂多糖(LPS)刺激细胞24 h,用5 mM三磷酸腺苷(ATP)刺激细胞4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水平的变化。用5 mM ATP刺激细胞后,给予细胞40%、60%和100%的氧气处理1.5 h,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1μg/mL LPS和5 mM ATP先后刺激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水平明显升高(P0.001),用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AC-YVAD-CMK刺激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后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01)。5 mM ATP刺激之后给予细胞不同浓度的氧气干预1.5 h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高氧抑制LPS/ATP诱导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焦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UGT1A7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设置150例肝硬化汉族住院患者组与10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肝硬化组与正常组中UGT1A7的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中C2等位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肝硬化与UGT1A7基因相关,UGT1A7等位基因C2可能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种改进的丛枝菌根染色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改进了Vierheilig等描述的AM菌根染色法:将根样于20%KOH溶液中60℃水浴透明40-120 min,5%醋酸酸化5min后,用5%醋酸墨水染色液(派克纯黑书写墨水Quink),于60℃水浴染色30 min,清水浸泡脱色(14h)后即可镜检。根皮层细胞内AM真菌的丛枝结构清晰可见,并且能够明确地分辨AM真菌与其它未知真菌。此外,Quink初染后,再经过SudanⅣ复染(60℃、60 min),70%乙醇脱色5min,暗隔真菌的透明菌丝内所积聚的脂类颗粒被SudanⅣ染上鲜红色,在复式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此类透明菌丝在根皮层组织内的存在状况。采用甘油明胶为封固剂制片,根的染色效果可以保存长久。此项技术可以对同一种植物的多个根样进行同步的透明和染色处理,而且操作简便、低毒性、成本低廉、染色效果极佳,适用于野生和栽培草本植物AM菌根的染色和制片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骨科术后疼痛的原因,并采取合适对策,以期降低骨科患者疼痛,提高满意度。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150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引起疼痛的原因,并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栓镇痛,观察组采用镇痛泵镇痛,根据麻醉情况选择静脉镇痛或硬膜外镇痛,给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镇痛,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骨科术后疼痛原因以手术创伤为主,占92.93%,其次是手术体位限制,占53.07%,尿潴留占37.07%。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3 h、10 h、1 d、3 d、7 d 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7 d 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3 h、10 h、1 d、3 d 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骨科术后疼痛原因主要与手术创伤、手术体位限制有关,使用镇痛泵辅以及心理疏导能有效缓解骨科术后患者的对疼痛的感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脓毒症救治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总的死亡例数继续增加,研究脓毒症发生机制及救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免疫炎性反应紊乱是脓毒症的重要特征,也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Toll样受体(TLRs)炎性信号通路失调是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micro RNAs(mi RNAs)是其中的关键调控分子,mi RNAs对TLR信号通路组成分子的调控,包括对TLRs、TLR信号蛋白、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及TLR信号通路的调控分子等5个水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cro RNAs调控脓毒症Toll样受体通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2017年4月中旬至8月底于红水河来宾江段进行鱼卵、鱼苗监测, 发现壮体沙鳅Botia robusta (Wu, 1939)为所采集鱼卵中的主要优势种。研究对壮体沙鳅卵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记录了14个重要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卵膜无黏性, 卵膜径平均为6.8 mm; 鳔一室期, 鱼苗体长为7.1 mm, 身体肌节数为33对。孵出后第20日, 鳍条完全形成、体表色素整体形成, 进入稚鱼阶段。该江段壮体沙鳅的产卵繁殖主要集中在5—6月, 当年补充群体总量估计达2.23×108颗, 然而伴随下游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建成其年际补充量将受到严重威胁; 将壮体沙鰍卵的单位捕捞努力量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发现仅水温变动与其产卵动态呈显著性相关(P<0.05), 现场水温记录表明:水温达到20℃时开始产卵, 水温超过28℃时产卵量明显减少, 且最适产卵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rhBNP)对脓毒症小鼠脑病理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应,明确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在CLP手术后6小时皮下注射rhBNP,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被作为对照,连续14天,每日一次。通过旷场实验,评价动物基础运动状态、探索能力和焦虑情绪;采用条件相关恐惧实验,检测动物情景相关记忆能力变化。TUNEL染色检测动物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检测动物海马组织TNF-α、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在旷场实验中,与Sham+Veh组小鼠相比较,CLP+Veh组小鼠表现出平均运动速度(P0.0001)、5分钟穿格次数(P0.0001)和中央区域运动时间明显下降(P0.0001)。与CLP+Veh组小鼠相比较,CLP+rhBNP组小鼠旷场中平均运动速度(P=0.35)和5分钟穿格次数(P=0.064)无显著变化,中央区域运动时间明显增加(P=0.0005)。在条件相关恐惧测试中,与Sham+Veh组小鼠相比较,CLP+Veh组小鼠表现为僵直时间比例明显减少(P0.0001)。与CLP+Veh组小鼠相比较,CLP+rhBNP组小鼠表现为僵直时间比例显著增加(P=0.0014)。CLP诱导的脓毒症小鼠表现出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rhBNP治疗可以明显的减轻脑病理变化,并且通过抑制Caspase-3上游信号通路TNF-a-Caspase-8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结论:rhBNP对SAE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