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兽医微生物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113人,会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者50例,两组均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的CA125、CA153、CA199、CEA水平,观察组患者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2月。对比两组血清CA125、CA153、CA199、CEA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血清CA125、CA153、CA199、CE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复发情况,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的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血清CA125、CA153、CA199、CEA水平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A125、CA153、CA199、CEA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宫颈癌患者不同FIGO分期、间质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间血清CA125、CA153、CA199、CEA水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截止2022年12月末次随访,82例患者术后复发18例(21.9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IGO分期在ⅡA期、间质浸润深度≥1/2、有淋巴结转移、CA125≥307.41 U/mL、CA153≥185.89 U/mL、CA199≥153.23 U/mL、CEA≥30.15 ng/mL是影响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A125+CA153+CA199+CEA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AUC明显较CA125、CA153、CA199、CEA单独指标预测价值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CA125、CA153、CA199、CEA高表达,其与间质浸润深度、FIGO 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有关,四者联合可作为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稳态白噪声对豚鼠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功率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豚鼠125和131dBSPL稳态白噪声暴露后听觉脑干诱发反应(ABR)功率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5dBSPL噪声暴露组0—200、210—500Hz频段谱能量比对照组相应频段谱能量增多(P<0.05),而510—900Hz频段谱能量却显著下降(P<0.01);131dBSPL噪声暴露组0-200Hz频段谱能量显著下降(P<0.01),但210-500Hz、910-1400Hz频段谱能量却明显增多(P<0.01).  相似文献   
4.
Lewis等1973年报道以九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Shigemi等1976年报道以一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和一种天然保幼激素对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ub.)幼虫的活性测定。目的在于明确对幼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抑制效应。1978年在玉米螟人工饲养中,我们用另外五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进行了试验:供试的五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玉米螟幼虫均有活性。高浓度可以阻止正常变态和导致异常变态。低浓度的734-Ⅱ能使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获得有益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在细胞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外泌体的行为特性对于揭示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观测手段及方法,目前对于活体状态下外泌体结构及特性的认知仍然很不足.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发明为研究溶液环境下天然状态生物样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已成为生物学重要研究手段.本文利用AFM对单个活体状态外泌体的纳米结构及机械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多聚赖氨酸静电吸附作用将从淋巴瘤患者骨髓中分离的外泌体吸附至基底,在溶液环境下实现了对单个活体状态外泌体的高质量AFM形貌成像并通过与空气中成像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空气干燥处理对外泌体形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AFM压痕试验和多参数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单个活体状态外泌体机械特性的定量测量和可视化表征.最后基于所建立的方法技术揭示了化学处理后外泌体结构和机械特性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为研究纳米尺度下活体状态外泌体的结构及特性,以更好理解天然状态外泌体的生理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外泌体研究具有潜在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整体康复方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整体功能再提高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6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运动组(n=10)。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除运动康复之外的常规治疗指导;运动组患者进行12周个体化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介入前、介入后2周、康复后12周分别评估患者标准化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标、心脏超声、6 min步行距离(6MWD)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运动组患者完成12周全程运动康复治疗。组间比较显示,介入前和介入后2周,对照组和运动组患者CPET指标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6MWD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峰值摄氧量(ml/(min·kg))、氧脉搏(ml/beat)和6MW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康复治疗12周后,运动组患者无氧阈(ml/min、ml/(min·kg)、%pred)、峰值摄氧量(ml/min、ml/(min·kg)、%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和6MWD均较介入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氧阈(ml/(min·kg))和峰值摄氧量(ml/(min·kg))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康复12周后无氧阈(ml/min)和峰值氧脉搏(ml/beat)较介入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ET指标与介入后2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进行个体化运动康复为核心的整体管理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运动康复是介入术后患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门诊运动康复和住院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间在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CHF患者36 例,按照随机原则和患者参与意愿分为3组:对照组(n=12):进行除运动锻炼治疗之外的常规心脏康复指导;住院运动康复组(n=12)和门诊运动康复组(n=12):患者在我院分别住院或门诊进行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功率车运动强度为无氧阈以上Δ50%功率负荷,30 min/d,每周5 d,共12 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CPET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6 min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QoL)评分等。结果: 所有CHF患者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CPET,运动康复组患者安全完成全程12 周运动康复。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3组患者CPET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6MWD和QoL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住院和门诊运动康复组患者无氧阈(ml/min, ml/(min·kg), %pred)、峰值摄氧量(ml/min, ml/(min·kg), %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峰值功率(W, %pred)、左心室射血分数、6MWD较对照组升高(P<0.05),QoL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门诊运动康复组和住院运动康复组之间比较,CPET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6MWD和QoL评分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住院运动康复组和门诊运动康复组患者无氧阈(ml/min, ml/(min·kg))、峰值摄氧量(ml/min, ml/(min·kg), %pred)、峰值氧脉搏(ml/beat, %pred)、峰值功率(W/min、%pred)、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WD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QoL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门诊运动康复可显著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与住院运动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门诊康复作为心脏康复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变化及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102例,对患者放疗前后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采用生活质量评价简表(QLQ-C30)对患者放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比。统计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根据患者放疗后是否发生放射性肺炎将患者分为放射性肺炎组和非放射性肺炎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放疗前后患者肺活量(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大通气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低于放疗前(P<0.05)。放疗后患者的QLQ-C30各项评分均低于放疗前(P<0.05)。102例患者中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33例,发生率为32.3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合并化疗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肺基础疾病、全肺接受20Gy的体积(V20)、全肺照射平均剂量(MLD)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肺基础疾病、V20≥30%、MLD≥1200cGy是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OR=1.309、1.193、1.416、1.309,P<0.05)。结论: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会对患者的肺部弥散功能、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患者放疗后会出现放射性肺炎,其主要受年龄、肺基础疾病、V20、MLD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蛋白质O-甘露糖转移酶1 (Protein O-mannosyltransferase 1,Pmt1p) 和Ted1p(Traffcking of Emp24p/Erv25p-dependent cargo disrupted)在细胞寿命和内质网应激反应方面存在相互调控关系。进一步研究酵母Pmt1p和Ted1p在细胞壁应激反应中(诱导剂为荧光增白剂或刚果红)的作用。观察PMT1基因缺失(pmt1Δ)酵母菌株和TED1基因缺失(ted1Δ)酵母菌株,以及PMT1TED1双基因缺失(pmt1Δ ted1Δ)酵母菌株在细胞壁应激反应条件下的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分裂增殖活性;qRT-PCR检测细胞壁应激反应通路中Slt2p、Ssd1p和Mpt5p等效应蛋白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细胞壁应激反应条件下,与对照菌株的生长状态比较,pmt1Δ菌株生长缓慢,ted1Δ菌株生长较快;进一步缺失PMT1基因使得ted1Δ菌株生长缓慢。与对照菌株中效应蛋白的转录水平比较,pmt1Δ菌株和pmt1Δted1Δ菌株中SLT2、SSD1MPT5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上调,ted1Δ菌株中的无明显变化;与pmt1Δ菌株比较,pmt1Δted1Δ菌株中SLT2MPT5表达明显下调,SSD1表达无明显变化。缺失TED1基因增强酵母细胞对细胞壁应激反应的抵抗性;进一步缺失PMT1基因增强ted1Δ菌株对应激反应的敏感性,上调细胞壁应激反应通路中效应蛋白的转录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SMMU-27四周静脉注射对食蟹猴的安全性。方法:20只健康食蟹猴按体重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SMMU-27低、中、高剂量组和辅料对照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150和450 mg/kg,阳性对照组给予150 mg/kg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辅料对照组给予空白溶剂(0 mg/kg)。各组动物按相应体重慢速静脉注射给药,给药体积为15 m L/kg,给药速度约5 m L/min。每周给药1次,共给药4周,恢复期4周,期间进行各项毒理学指标检测。结果:一般症状结果显示给药期间与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陆续有动物出现腹泻症状。高剂量组1只动物在d40时濒死剖解,其最早出现稀便,停药后腹泻状态也未见好转,生化指标显示在d28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在d14和d40时尿素(Blood Urea,BU)升高,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低、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有部分动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给药后数值降低,各给药组在d14时及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在d28时BU升高或有升高的趋势,恢复期时有恢复趋势。高剂量濒死动物骨髓检查发现核红细胞较多,各阶段粒细胞减少,出现较多裸核;病理检查发现肾脏可见散在多发的中度肾小管扩张,近曲小管上皮轻度变性。其余指标包括一般症状、体重、尿液、心电图、免疫学指标等未见明显与供试品相关的异常变化。结论:SMMU-27主要毒性靶部位是胃肠道(腹泻)、肾脏(血清BU升高)和血液系统(WBC下降),应与这些部位表达供试品结合的相关受体有关,属供试品的药理作用放大和延伸。因此本实验条件下食蟹猴的安全剂量(NOAEL)为150 mg/kg,致死剂量为450 mg/kg。SMMU-27与等剂量阳性对照药物毒性反应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