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也日益增多,其中细菌性疾病是造成大黄鱼疾病暴发、死亡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鰤鱼诺卡菌(Nocardia seriolea)等细菌造成了大黄鱼养殖重大经济损失。为寻找大黄鱼主要致病菌的拮抗菌,用于大黄鱼细菌病的生态控制,作者对大黄鱼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拮抗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哈维弧菌、杀香鱼假单胞菌作为拮抗活性筛选指示菌,用纸片法(KB)、菌落接种法从大黄鱼体内、养殖池周边土壤、藻类、芦苇等筛选出具抗菌活性物质菌株10株;分离菌株用16S rDNA通用引物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弧菌(Vibrio sp.)和异常球菌(Daenococcus sp.)等。对具较强抑菌活性的碱性杆菌NBPa-7(Alcaligenes faecalis)和芽孢杆菌NBlm-36(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NBPa-7对溶藻弧菌、杀香鱼假单胞菌有良好拮抗作用,抑菌直径分别为23.20 mm、12.00 mm;NBlm-36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哈维弧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有拮抗作用,抑菌直径为6.00 mm-14.00 mm。胞外抑菌产物对热、酸、碱有较好耐受性。将拮抗菌以1×108CFU/ind腹腔注射成年鼠、口喂新生鼠,48 h内未出现毒性和死亡,将拮抗菌以3×108CFU/ind腹腔注射大黄鱼,2周内未出现发病死亡,大黄鱼内脏未发生病变,白细胞未出现明显升高现象,初步表明拮抗菌株不具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岱衢洋大黄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补充岱衢洋海域产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细胞遗传学数据,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8~10μg/g)及秋水仙素(1~2μg/g)活体腹腔注射培养,头肾细胞制片、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显微观察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岱衢洋产大黄鱼的染色体核型,用Micromeasure3.3软件测量染色体相对长度与臂比。结果显示,岱衢洋大黄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24st+24t,NF=48,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53,最短为2.6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和随体。本研究的岱衢洋产大黄鱼染色体核型与以往报道的大黄鱼核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病原哈维氏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甲醛灭活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GYC1108-1制备免疫原免疫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杂交瘤进行筛选,阳性克隆经2-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5株针对GYC1108-1的单克隆抗体。选取1B7制备小鼠腹水抗体,其细胞上清及腹水效价分别为1∶3200和1∶32000。同样用灭活的哈维氏弧菌免疫新西兰大白兔,5次免疫后颈动脉采血,离心取血清,并用饱和硫酸铵法进行纯化,制备了兔抗哈维氏弧菌多克隆抗体,其ELISA效价为1∶51200。利用1B7单克隆抗体和兔抗哈维氏弧菌多克隆抗体以及山羊抗小鼠HRP酶标二抗,建立了检测哈维氏弧菌的三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AS-ELISA)方法。该方法对哈维氏弧菌的最小检出浓度为1×104个/mL。用该TAS-ELISA方法检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样品,54尾患病大黄鱼中有45尾检出哈维氏弧菌,而14尾健康大黄鱼都没有检出哈维氏弧菌。由此可见,本试验建立的TAS-ELISA方法,可以用于患病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4.
5.
大黄鱼对几种饲料蛋白原料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参考饲料,以0.1%的Cr2O3为外源性指示剂,按参考饲料和实验原料70%∶30%的比例配制成实验饲料,测定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对白鱼粉、红鱼粉、肉骨粉、豆粕、花生粕、菜籽粕和棉籽粕的表观消化率。实验大黄鱼(平均初始体重15.0±1.6g)养殖于海水浮式网箱(1.5m×1.5m×2.0m)中,分别以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5周,然后采用挤压法收集粪便。实验结果表明各原料表观干物质消化率在43.6%至70.0%之间,能量消化率在42.9%到82.6%的范围内。实验原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0.7%到92.4%之间,其中白鱼粉和红鱼粉的蛋白消化率最高(分别为92.4%和89.3%),而棉籽粕则最低(70.7%)。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在61.3%到90.5%之间,其中棉籽粕最低(61.3%)。磷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低,仅白鱼粉和红鱼粉在53.2%以上,其余皆低于37.5%。总之,大黄鱼对这几种原料的表观消化率存在较大差异,但蛋白消化率均较高,因此,可作为大黄鱼的饲料蛋白源在实际饲料配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We developed 11 new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Pseudosciaena crocea by screening an enriched genomic library using nonradioac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s. All loci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with an average of 14.9 alleles per locus (range four to 30). The mean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were 0.86 (range 0.57–1.00) and 0.90 (range 0.62–0.98), respectively. Four loci showed significant Hardy–Weinberg disequilibrium. The high variabilities reveal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se microsatellite loci should provide useful markers for population genetic studies of P. crocea.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饲喂富含几丁质饲料的大黄鱼肠道分离具有几丁质分解功能的菌株并分离鉴定新的几丁质酶。【方法】利用胶体几丁质平板分离饲喂杂鱼的大黄鱼肠道中的几丁质分解菌。对几丁质酶基因chi-X进行了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CHI-X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从饲喂杂鱼的大黄鱼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1株具有几丁质分解功能的费氏柠檬酸杆菌,其中的几丁质酶基因编码1个含49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其中包含一个糖苷水解酶18家族催化域。CHI-X对胶体几丁质具有分解功能。最适p H和温度分别是4.0和60°C。CHI-X具有很强的pH稳定性,在pH 3.0–11.0的范围培育1 h仍保留90%左右的活性。Mn^(2+),Li^+和K^+可促进CHI-X酶活,Ag^+对CHI-X有抑制作用。CHI-X对蛋白酶和石斑鱼肠道内容物有较强的抗逆性。CHI-X可分解胶体几丁质为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葡萄糖胺二聚体,表明它是一个几丁质外切酶。最后,CHI-X和另一个几丁质酶Chi565表现出酶活性的加和效应。【结论】分离自肠道菌的CHI-X能很好适应海水鱼类的肠道环境,可以作为温水海水养殖鱼类的饲料添加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两种重要石首鱼类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波  金显仕  戴芳群 《动物学报》2008,54(2):209-217
通过对2006年夏、秋季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采集的575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1089尾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胃含物样品的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的摄食习性以及随栖息地、季节和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水域的白姑鱼是底栖动物食性,小黄鱼是混合动物食性,甲壳类在它们食物中均占83%以上的比例,2种石首鱼类的食物重叠系数为0.55。由于摄食的优势饵料种类的差异,使这2种石首鱼类之间不存在严重的食物竞争。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结果相比,两种石首鱼类所摄食的鱼类的比例均有所下降。结果还表明:白姑鱼的摄食习性较为稳定,受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相似文献   
9.
船舶噪声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模拟船舶噪声对养殖鲈鱼、大黄鱼血液中皮质醇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噪声刺激鲈鱼和大黄鱼后,鱼类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后逐渐恢复原有水平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鲈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在155dB的胁迫条件下于刺激1h左右达峰值,为112.23ng/mL,大黄鱼血液皮质醇水平峰值出现在刺激后20min-1h,值为17.18ng/mL。鲈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CL155,CL138)受重复噪声刺激后随时间(T)回归方程:CL155=33.507e0.2425T(r=0.8939,P0.01);CL138=36.187e0.1862T(r=0.8002,P0.01),大黄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CH155,CH138)受间歇噪声刺激后随时间(T)回归方程为:CH155=3.1208e0.2535T(r=0.8833,P0.01);CH138=2.8369e0.1706T(r=0.8064,P0.01)。鲈鱼(CL)、大黄鱼(CH)血液中皮质醇水平与噪声源强(S)的回归方程为:CL=33.05154e0.2461S,r=0.9563;CH=3.9706e0.2401S,r=0.9114。  相似文献   
10.
通过优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从大黄鱼 (Larmichthys crocea) 头肾组织中分离纯化巨噬细胞,并优化细胞培养条件。对所分离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普通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细胞功能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单层置于22℃无CO2恒温培养箱中,于L15培养基中培养5d后仍保持较高的活力。普通光镜和电镜观察到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具有伪足发生和较强的吞噬能力、胞浆中富含线粒体以及吞噬小泡。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0、0.1、1、20 μg/mL)的脂多糖(LPS,Escherichia coli 055:B5)分别孵育3h和24h。施加LPS刺激后,细胞呼吸暴发活性随LPS浓度以及孵育时间变化而变化。孵育3h后,0.1 μg/mL LPS协同PMA可显著诱导巨噬细胞活性氧中间体(ROI)的产生。孵育24h后,所有处理组LPS协同PMA显著抑制细胞ROI的生成(P 0.05)。未添加PMA时, 经1 μg/mL LPS孵育3h和24h后的巨噬细胞细胞ROI的生成量显著降低(P 0.05), 其他LPS处理组间细胞ROI的生成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