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不同栽培模式对麻竹笋品质影响,提高竹林经济效益,采用培土栽培和不培土栽培两种方式,通过研究麻竹笋外观形态、营养物质、呈味物质及氨基酸含量,分析了不同培土栽培对麻竹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培土栽培的麻竹笋个体重量、基茎、长度及可食率较不培土栽培竹笋分别显著提高了28.09%、12.76%、19.61%、23.53%,箨壁厚度显著降低了46.43%。(2)培土栽培的麻竹笋灰分、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较不培土栽培竹笋分别显著下降了10.08%、12.77%、26.09%、48.84%,而还原糖、可溶性糖、水分及维生素C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3)培土栽培的麻竹笋单宁、草酸、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较不培土栽培竹笋分别下降26.32%、20.26%、39.12%、25.47%。(4)培土栽培的麻竹笋氨基酸总量较不培土栽培竹笋显著增加了26.08%,其中的苦味、芳香类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比均下降,但甜味氨基酸占比则显著上升。研究发现,培土栽培可以改善麻竹笋外观形态,同时增加竹笋甜味、减少粗糙度和酸涩味,从而使竹笋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开花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的Dl AP2基因功能,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mi R172a靶基因AP2同源序列c DNA全长,命名为Dl AP2。结果表明,Dl AP2基因c DNA全长为1729 bp,包含5′端非编码区81 bp、开放阅读框1464 bp、3′端非编码区160 bp和24个碱基的Poly A尾巴,在编码框靠近3′端130 bp处有1个高度匹配mi R172a的结合位点(CTGCAGCATCATCAGGATTCT)。Dl AP2编码487个氨基酸的蛋白,具有两个AP2结构域,属于AP2/ERF家族AP2亚家族的AP2组,与来自其它单子叶植物的AP2蛋白均有较高同源性。RLM-5′RACE分析表明,mi R172a主要在靶序列的第11~12个碱基之间剪切靶基因Dl AP2的mi RNA。q RT-PCR结果表明,麻竹花芽中Dl AP2基因的表达规律与mi R172a表达变化正好相反,证明mi R172a对Dl AP2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滇西地区竹亚科一珍稀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竹 马厄(傈僳语)、阿玉尺(怒语)、鸟(泸水 景颇语)新种 图1 Cephalostachyum scandens Hsueh et Hui,sp.nov. Species a congeneris culmis scandentibus,ramo uno culmo simili;internodiis usque ad120 cm longis,valde scabris,laminis vaginarum erectis,ad bases cum vaginis culmorumjunctis inarticulatis differt.Capitulis similis C.pallido Munro,quod differt aristis glumarumet lemmarum manifestioribus itaque spiculis apice aristatis,nervillis palearum transversis evi-dentibus,stigmatibus saepe 2,ovariis longe ovoideis.  相似文献   
4.
麻竹材化学成分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是我国南方著名笋竹两用竹种,竹秆粗大通直,大量用于制浆造纸,是我国纸浆材培育的主要竹种之一。化学成分是研究竹材材性的基础和竹材利用的依据。有关麻竹材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正交试验方?..  相似文献   
5.
麻竹不同造林方式对当年新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94~1996年在福建南靖县进行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扦插苗造林和移栽母竹造林试验,扦插苗造林发笋数比移栽母竹造林发笋数多025个/丛,新竹直径大121cm。扦插苗造林后,当年萌动新竹越多,新竹直径呈增大的趋势,随着新竹萌发的先后顺序,扦插苗造林的新竹平均直径也有相应增大的趋势。移栽母竹造林当年,新竹的大小受新竹数和母竹直径的影响显著,新竹直径与母竹直径呈正相关,新竹越多,新竹直径呈减小的趋势,其新竹平均直径随萌发先后也呈依次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绿竹和麻竹地上部植硅体碳封存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帅  姜培坤  孟赐福  吴家森  张金林 《生态学报》2017,37(20):6827-6835
可以在土壤中稳定存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的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选取福建南靖地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和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两种重要丛生竹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竹叶、竹枝和竹秆样品,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硅体,采用碱溶法测定植硅体中碳含量,以比较两种丛生竹的植硅体碳封存潜力和封存速率。结果表明: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中Si含量变幅分别为4.95—37.53 g/kg和2.01—34.05 g/kg,植硅体含量变幅分别为3.35—100.80 g/kg和1.57—84.06 g/kg,两者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叶枝秆。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干物质中的植硅体碳含量变幅分别为0.51—2.85 g/kg和0.17—2.22 g/kg。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储量变幅分别为5.1—13.9 kg/hm~2和1.2—6.3 kg/hm~2。绿竹和麻竹地上植株不同器官中的最高PhytOC储量分别为枝和叶。绿竹和麻竹地上部PhytOC总储量分别为24.3 kg/hm~2和11.1 kg/hm~2。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封存速率分别为0.051—0.131 t-e-CO_2hm~(-2)a~(-1)和0.0099—0.0139 t-e-CO_2hm~(-2)a~(-1),以绿竹和麻竹的最高PhytOC封存速率计算,我国绿竹林和麻竹林的地上植株部每年可分别封存1965.29 t CO_2和1520.11 t CO_2。  相似文献   
7.
麻竹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花药为材料, 于M8+2 mg·L–1 NAA +0.5 mg·L–1 6-BA+15 mg·L–1 PAA+7.5 mg·L–1 STS+500 mg·L–1 CH+100 mg·L–1 proline+100 mg·L–1 glutamin+5.4% maltose+0.8% agar的诱导培养基上成功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 在此培养基上继代可形成体胚并分化成苗, 初步建立了麻竹花药一步成苗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8.
麻竹山地笋用林凋落物发生、分解及养分归还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福建省漳洲市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凋落物的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发生、养分浓度及养分归还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都呈双峰型;分解失重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分解剩余率与分解时间呈明显的负指数相关;凋落物分解剩余物N和P浓度呈升-降-升的变化规律,K则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9.
麻竹花药诱导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对麻竹再生植株嫩叶DNA的含量和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00株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有4株为六倍体, 96株为十二倍体。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麻竹花药培养体系, 对麻竹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一年只开业100天,赚100万台币","那你可以干200天,赚200万,干300天,赚300万啊","我的老板青蛙要休息,游客很多,青蛙可就要跑走了,我们这些工友可就要失业了."这是2009年我们来台湾的第一个早晨,一边吃着当地特色早餐,一边和我们住宿的桃米生态民宿"绿屋"主人邱富添继续着昨夜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