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林农复合经营生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林农复合经营以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和生态工程方法技术,组成林、农、牧、副、渔有机结合的复合生产体系。它突破了传统林业的单一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主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这种复合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太阳能和有关物质在系统内的多次循环利用,实现整个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效利用。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由多种产业部  相似文献   
2.
杉木与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通过对杉木与9种伴生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特征比较研究表明,8种植物对杉木凋落物的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观音座莲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促进最大,而木荷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则表现出先有一定程度的促进而后又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促进大小表现出观音座莲>杜茎山>三龙爪>狗脊>苎麻>丝栗栲>闽粤栲>芒萁。杉木 落物反过来对木荷和闽粤栲凋落物有一些抑制作用,而对丝栗栲则有一些促进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杉木与某些伴生植物种类的凋落物在混合分解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现象,因此,合理保护和恢复林下植物对加快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为探讨黄土高原有、无林地土壤水分全年变化规律之异同,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采用中子水分测定仪定位测定方法,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储量变化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0-320cm的测定深度内,阴坡上、下部与阳坡下部荒坡土壤储水增量分别为-165.7mm、-115.2mm和-74.9mm;阴坡上部的油松林地,在0-320cm深度内,林地却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达380mm以上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生态学报》2005,25(5):1057-1063
由于碳酸盐岩岩性的不同,发育的喀斯特在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石漠化类型。在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岩性、小生境种数、小生境组合、裸露石面面积、石砾含量和土壤总量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喀斯特石漠化分为2大类型,即显性石漠化和隐性石漠化,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同时,分别石漠化类型选择了程度评价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和欧氏距离公式建立了石漠化数量评价模型,即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用石漠化程度指数对样地的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评价,将6 4个样地划分为未石漠化,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5个等级。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林分自创性”有效水分供给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孙长忠  黄宝龙 《生态学报》1999,19(5):614-621
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对无林沟坡与林地土壤分水储量变化的多年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在蒸发潜力很大的气候条件下,在很少有植物消耗水分的荒坡近裸立地上,和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之后的林地上,若以降雨丰,欠年周期为单位计算,土壤水分的收支均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杉木连栽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通过对杂木林、一代、二代及三代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各主要生理类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减弱,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降低。土壤微生物学活性降低是杉木连栽后土壤肥力衰退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地浑水入渗性能与通用入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鑫  黄宝龙  王迪海 《生态学报》2004,24(12):2841-2847
采用双环法 ,通过 130场田间的浑水与清水入渗对比试验 ,对两种土壤质地的刺槐、侧柏人工林地的浑水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含沙径流——浑水可显著削弱人工林地土壤的入渗性能 ,降低天然降水与土壤水的转换能力及人工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其削减能力随着入渗水流含沙量、泥沙中小于 0 .0 1mm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或入渗历时的延长而增大 ,并受到土壤质地的强烈影响。在土壤质地相同条件下 ,人工林地浑水的入渗能力随人工林树种的不同而异。刺槐林地土壤入渗能力大于侧柏林地 ;与相同立地退耕还林后仅 1a的新造林地相比较 ,退耕还林后 13a生的侧柏林地 ,土壤浑水入渗和清水入渗能力均减小 ;但退耕还林后 13a生的刺槐林地 ,清水入渗能力明显增强 ,浑水入渗能力因入渗水流特性不同而异。通过 L 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参数拟合 ,求得了两种土壤质地条件下 ,3种林分积水型浑水与清水入渗的通用模型。该模型既可用于清水入渗预报 ,又可用于不同含沙量和泥沙粒度组成浑水入渗能力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人工林地水分亏缺的补偿与恢复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进鑫  黄宝龙  罗伟祥 《生态学报》2004,24(11):2395-2401
采用单株平衡法 ,通过定位监测与对比分析 ,对黄土高原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区 ,持续干旱期末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度、雨季末降雨补偿深度及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水分条件较为优越的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 ,丰水年雨季过后的土壤贮水亏缺补偿深度不超过 2 80 cm,平水年 2 4 0 cm,枯水年仅 4 0 cm,而耗水深度超过 32 0 cm。丰水年0~ 32 0 cm土层 ,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仅 14 .5 3%。自然状况下 ,单纯依赖天然降水 ,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将难以恢复。人工林地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具有极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 ,水平方向土壤贮水亏缺补偿度与距主干距离成反相关 ,垂直方向因林分类型不同而异。林木根系的存在 ,削弱了天然降雨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作用。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 ,仅采用传统的一维垂向土壤水分观测结果 ,或以 3m以上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 ,进行有关土壤水量平衡及蒸散量的计算 ,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麻竹阴阳叶生态生理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竹是中国重要的大型经济竹种,其栽培已从过去河滩、四旁零散种植发展到规模化培育,通过山地麻竹发笋期内不同年龄植株阴阳叶养分和代谢动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麻竹阳叶氮素、磷素浓度比阴叶高,但钾素浓度阳叶低于阴叶;从发笋初期至末期阴阳叶氮、磷、钾素浓度都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阴阳叶氮、磷、钾素浓度差异逐渐减小;阳叶在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CO2补偿点、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等方面较阴叶高,光呼吸较低,但不同年龄麻竹之间各指标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杉阔混交林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在生态位空间分割基础上,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公式测定了杉阔混交林不同资源空间中主要种群的多维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对生态位宽度的测度有较大影响。杉阔混交林主要种群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在同一资源空间中,种对间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并非成正相关关系。在不同资源空间中,杉木与同一其它树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发生变化。生态位重叠与竞争之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种对间的生物学特性的左右。研究杉阔混交林多维生态位特征对混交林营造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