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山北草核的核型和G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89,11(1):18-20
本文研究了北草晰的核型和G带带型,结果表明,北草蝴的染色体数2。二38,由18对常染色休和 1对性染色休组成.常染色体可分成三组:1组有2对染色体;11组包括15对染色体;而川组仅含 1对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这个种的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其AN二38包括1对Z染色 体),从核型特征上看,可能是晰蝎类中较原始的种。从G带显示结果可见,北草晰的各染色体对均有 其特有的带型,容易辨别。  相似文献   
2.
“北星二号”蚯蚓的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星二号”蚯蚓是从日本引进的,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易饲养,饲料来源广,产量高;是鱼禽畜的理想动物性饲料源,年繁殖率可达5.281倍。温度、饲料、湿度,pH是影响繁殖率高低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国产萱草属夜间开花类群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叩甲属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北叩甲属Diacanrthous 1中国新记录种:横纹北叩甲D.undosus(Lewis)。  相似文献   
6.
采用灰色多目标局势决策方法确定了晋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类型上的最佳造林树种.在梁峁坡地、阴沟坡地、阳沟坡地和河滩地上的最佳造林树种分别是柠条、油松、刺槐和杨树  相似文献   
7.
北鳅(Lefua costata)为冷水性鱼类, 分布于淮河以北, 分析遗传结构能够反映其适应环境变迁的响应。基于线粒体D-loop区211条序列分析了我国北鳅的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 样本采自9条水系共18个样点。单倍型分析显示共计55个单倍型, 呈高单倍型多样性(h=0.9304)和高核苷酸多样性(π=0.0087)。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为辽东半岛种群(LD) (h=0.8920, π=0.0074), 其他地理种群距辽东半岛越远, 单倍型多样性越低。遗传距离(K2P)、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及AMOVA分子方差分析均显示LD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存在显著分化。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均显示9条水系的单倍型不能各自聚类, 形成3大分支: 分支A以LD种群为主; 分支B含所有地理种群; 分支C以淮黄河种群(HH)和海滦河种群(HL)为主。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显示不同地理种群有扩张现象。基于化石校准点和北鳅鱼类D-loop序列1.00%Ma的平均进化速率评估各地理种群的分歧时间, 为2.3784— 0.0477Ma前, LD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分化时间最早(2.3784 Ma前), 推测LD种群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 辽东半岛为我国北鳅起源地之一, 其他地理种群以辽东半岛为中心借助松辽古大湖和黄渤海平原河口等发生多次迁移。  相似文献   
8.
王晨  胡珊群  李彤  刘长利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0):1747-1754
该研究以北柴胡一年生种苗为材料,使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PEG6000营养液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实验,检测北柴胡根内源信号物质OPR、JA含量,转录因子BcMYC2和柴胡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4个关键酶基因HMGRIPPIFPSβ AS表达量,以及柴胡皂苷a、d含量,探究模拟干旱胁迫下茉莉酸信号通路调控BcMYC2进而影响柴胡皂苷生物合成的机制。结果表明:(1)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北柴胡种苗后,20% PEG6000处理组根内OPR含量在2 h时出现峰值,10% PEG6000处理组的根内OPR含量在6 h时出现峰值;两个胁迫组内源JA含量均在2 h时出现峰值。(2)两个胁迫处理组北柴胡根内BcMYC2相对表达量均在2 h处出现峰值,之后的2~4 h时间段内大幅度下降,且20% PEG6000处理组的BcMYC2相对表达量高于10% PEG6000处理组;其余4个柴胡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HMGRIPPIFPSβ AS的相对表达量均在4 h时出现峰值,晚于BcMYC2相对表达量出现峰值的时间。(3)经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北柴胡根内的柴胡皂苷含量在36 d内逐渐上升;在处理36 d时,20% PEG6000处理组的柴胡皂苷含量略高于10% PEG6000处理组,且两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发现,经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后,北柴胡根内信号物质OPR及JA含量提高,促进BcMYC2的表达,进而提高柴胡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最终显著提高了根内柴胡皂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北方迁徙性鸟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在越冬环境的代谢特征及体温调节,本文采用开放式氧气分析仪和数字式温度测量仪测定了在环境温度(Ta) 5、10、15、20、25、27.5、30、32.5、35、37.5、40℃条件下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不同温度的热传导(C)。结果表明:在Ta为5~3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Tb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0.3±0.1℃;热中性区(TNZ)为25~35℃;基础代谢率(BMR)为50.25±1.35 mL O2·h-1,是Londo1o等(2015)体重预期值的151%;在Ta为5~25℃范围内,MR随Ta的降低而显著增加,回归方程为:MR (m L O2·h-1)=99.65-1.93Ta(r=-0.707,P<0.001);高于35℃时,MR随Ta升高增加;当Ta为40℃时,MR达到59.78±1.31 mL O2·h-1;在Ta为5~25℃范围内,北红尾鸲的C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为0.17±0.01 mL O2·g-1·h-1·℃-1,是Aschoff(1981)体重预测值的111%;北红尾鸲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较高的Tb、BMR和C以及较宽的TNZ,具有北方地区小型鸟类的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杨树是我国“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主栽树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受到光肩星天牛的严重危害。北抗杨对光肩星天牛有一定的抗性,但产生抗性的生化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试剂盒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未受害、机械损伤、虫害北抗杨为研究材料,对其树皮和木质部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和防御酶含量进行检测,以探索其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北抗杨受到机械损伤和光肩星天牛危害后其反应不同:1)次生代谢产物,北抗杨受到机械损伤后,树皮中的水杨苷和白杨甙含量显著上升,槲皮苷含量降低;而受光肩星天牛危害后,树皮中的水杨苷和槲皮苷含量显著上升,白杨甙含量无显著变化。机械损伤的北抗杨木质部总酚含量高于虫害与未受害木质部,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光肩星天牛危害的北抗杨木质部白杨甙和亚麻木酚素含量高于机械损伤木质部与未受害木质部。遭受机械损伤与虫害后北抗杨木质部的总酚苷含量显著高于未受害木质部。2)防御酶活性分析表明,与未受害北抗杨树皮相比,受到机械损伤与虫害后的树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升高,但两者间无差异;受到机械损伤与虫害后的树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未受害树皮,且机械损伤树皮高于虫害树皮;北抗杨受机械损伤与虫害后木质部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未受害木质部,但两者间无差异。3)与未受害北抗杨相比,北抗杨受机械损伤、虫害后部分次生代谢物和防御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推测这些物质可能与北抗杨抗逆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