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6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149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256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偿献血后机体内的代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献血后对自身的健康是否有影响 ?机体内会产生那些代偿机制 ?1 机体内血量及血液的组成人体内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中91 %为水分 ,其他固体物质包括血浆蛋白质、无机盐及小分子有机物如激素、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约占血细胞总数的 99%。1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 7%~ 8%。 1个体重为 70kg的男性血量约为 5 .0~ 6.0L ,女性稍少约为 4.5~ 5 .5L ,机体在安静情况下 ,绝大部分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 ,称之为循环血量 ,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  相似文献   
2.
3.
锂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且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物,锂盐被用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已超过60年,而现在锂盐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新应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现代研究表明,锂盐是一种强大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抑制剂,锂盐除对脑细胞过度活动起抑制作用外,还具有营养神经和保护神经、抗炎、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以及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作用。锂盐化学结构相对简单,而且目前人们对锂盐的使用经验及对锂离子的血药浓度监测手段已日趋成熟,所以锂盐具有相当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未来更进一步加大对锂盐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力度。现就锂盐新发现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基因治疗可能是预防神经元变性的最有用的方法。腺病毒载体、腺相关病毒载体及逆转录病毒载体等,作为将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移珐以非神经元细胞为靶细胞的主要方法,具有潜在的区域特异性、持续性、而受性的特点,并能稳定表达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右逆转衰老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引起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hCNTF)克隆入pBV220中,在DH5α菌株中表达,重组蛋白以包含体的形式存在,表达量为菌体总蛋白的50%左右。经比较发现用2mol/L脲洗涤包含体可溶解大量可溶性细菌蛋白,且包含体损失较小。在高浓度变性剂条件下进行sepharcylS-200凝胶过滤,解决了纯化中hCNTF易聚合的问题,在低浓度变性剂条件下进行DEAE离子交换,有利于蛋白活性的保持。经两步纯化后得到均一性hCNTF,纯度达95%以上。在自然状态下使hCNTF复性。纯化复性后的hCNTF对无血清培养的鸡胚背根节神经元和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有明显的维持存活和促进生长发育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7.
8.
9.
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的生物工程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使得对于混菌系统中成员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其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现有人工混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全新混菌系统的人工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进而促进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未来规模化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能够高通量分析各种生物分子、提供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多组学分析可以获得混菌系统中细胞的“全景”,在揭示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中各个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多种组学技术在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机制解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从代谢网络、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膜转运、胁迫响应、混菌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结构合理性等方面探讨混菌系统机制解析的最新进展,以期为利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组编辑等新兴生物技术改造微生物混菌系统实现其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通报》2013,(2):62-6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揭示了机体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的分子机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BAF60c基因会导致脂肪肝。研究显示,即使饮食中含糖量高,缺乏BAF60c基因的小鼠依然不能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