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测试表明供试土壤已富P.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肥投入提高了土壤树脂P和田面水总P水平,且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施P后的20d内,有机无机配施P肥对土壤有效P的贡献大于单施化肥P.在施P第7d时,有机无机配施P的田面水总P水平是单施化肥P的3.4倍,是施P量2倍的处理Ⅲ的2.8倍.与有机肥配施的处理,其田表水P素流失潜能较单施化肥大.经33d后,P肥结构对田面水P素的影响不明显.两次水稻季节性排水而导致的P素净流失负荷和P素表观流失率变幅分别为-0.038~0.076kg·hm-2和0.034~0.100%.从减少水稻田排水P素流失角度考虑,可以认为,施P或土层被搅动后1周内是控制P素流失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水稻田土—水系统中磷素行为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土壤测试表明供试土壤已富P.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肥投入提高了土壤树脂P和田面水总P水平,且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施P后的20d内,有机无机配施P肥对土壤有效P的贡献大于单施化肥P,在施P第7天时,有机无机配施P的田面水总P水平是单施化肥P的3.4倍,是施P量2倍的处理III的2.8倍,与有机肥配施的处理,其田表水P素流失潜能较单施化肥大,经33d后,P肥结构对田面水P素的影响不明显,两次水稻季节性排水而导致的P素净流失负荷和P素表观流失率变幅分别为-0.039-0.076kg.hm^-2和0.034-0.100% ,从减少水稻田排水P素流失角度考虑,可以认为,施P或土层被搅动后1周内是控制P素流失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Denitrfying bacteria,DNB)种群数量及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稻田土壤、黄松稻田土壤和红壤稻田土的DNB种群数量范围分别为59.04×104~157.59×104、42.89×104~108.97×104和32.14×104~75.30×104cfu·g-1,稻田土DNB种群数量和土壤NO3^-的消耗量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在1kg干土中加入1mg丁草胺或呋喃丹,能刺激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在1kg干土中加入5mg多菌灵、10mg丁草胺或呋喃丹,对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丁草胺和呋喃丹施后7d,多菌灵施后14d,对水稻田土壤的DNB种群数量和反硝化活性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最后呈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安徽沿江水稻田杂草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沿江水稻田种子库由36科105种杂草组成,以夏熟田杂草为优势杂草。不同稻田类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H′早稻田>H中′稻田>H单′晚田>H双′晚田;同一稻田类型中,物种丰富度S表层、H′表层>S中层、H′中层>S下层、H下′层。74.78%的杂草种子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种子库总密度为319 033粒.m-2,以夏熟田杂草密度最高(57.87%),秋熟田杂草密度最低(15.74%)。种子库杂草与地上杂草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Sorensen)为0.35,以水稻田杂草相似性指数最高(0.41),线性拟合表明二者相关性低。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环境因子中pH、淹水天数(Id)对杂草优势度影响最大,耕作制度(Fs)、土壤类型(St)次之。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笼罩诱捕器和筒形诱捕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除目前在我国普遍使用的水盆诱捕器 ,本文还介绍了两种诱捕器———笼罩诱捕器和筒形诱捕器。 3种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比较研究表明 :( 1 )笼罩诱捕器中使用铁纱所制的诱笼的诱蛾量较多 ,同时其锥体的锥角以 60°左右为宜 ;( 2 )筒形诱捕器的诱蛾量略高出笼罩诱捕器 ;( 3) 3种诱捕器中 ,水盆诱捕器的诱蛾效果较好 ,筒形诱捕器次之 ,而笼罩诱捕器较差。  相似文献   
6.
锶-89在模拟水稻田中的动力学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索了89Sr在水稻-田水-土壤系统中的消长与分配,并建立了其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89Sr-Sr含量迅速地降低,1d后由原始量的8.5ug/g降为4.0ug/g,以后逐渐降低,至试验结束(28d)时为0.7ug/g,表土中89Sr-Sr含量声速地增大,1d后即由0达12.4ug/g,试验结束时为20.9ug/g,水稻地上部,1d后由0[达8.8ug/g,以后也呈增加趋势,结束时达21.7ug/g,水稻根由1d的9.5ug/g达试试验结束时的39.6ug/g,田表水,表土及不稻植株中89Sr-Sr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相应为:CW=0.965e^-0.028t 7.635e^-0.470t,C=35.142(e^-0.028t-e^-0.470t),Cz=35.182-23.481e^-0.028t-11.701e^-0.470t。其次,在收获期,糙米中89Sr-Sr含量为1.6ug/g,稻壳为9.4ug/g,稻草为39.7ug/g,稻根为41.8ug/g,还测定了89Sr-Sr在收获期土壤中的铅垂 分布,表明,58.2%的89Sr-Sr滞留于表层2cm,并且其滞留量随土壤深度按指数规律衰减:C=20.356e^-0.467x(r=-0.9433)。  相似文献   
7.
封面说明     
正图片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贾志军2007年7月26日摄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附近的水稻田内,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水稻田地表CO2和水热通量进行观测.水稻田由沼泽湿地开垦而来.三江平原是我国中纬度冷湿(长期季节性冻融)低平原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区.建国后多次大规模垦殖使该区农田面积显著增加,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南部,别拉洪河与浓江河的河间地段,始建于1986年,199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试验站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  相似文献   
8.
崇明东滩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上海地区促淤圈围的重点区域。水稻(Oryza sativa)田作为当地分布广泛且重点改造的人工湿地,研究其是否具有水鸟招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3和2014年冬季采用样方法对崇明东滩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水稻田,即2013年开始改造的传统模式水稻田和改造多年的机械化模式水稻田,进行了水鸟群落及生境因子调查,以探究不同管理模式下水稻田内生境差异,水鸟对不同生境的利用程度及其不同生境中的关键因子对水鸟分布的影响。调查期间共记录到水鸟5目7科18种1 795只次,其中传统模式水稻田记录到水鸟5目6科17种1 756只次,优势种为绿翅鸭(Anas crecca)、斑嘴鸭(A.poecilorhyncha)、鹤鹬(Tringa erythropus);机械化模式水稻田录到水鸟4目5科6种39只次,优势种为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T检验结果显示,传统模式水稻田对水鸟的招引效果(即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优于机械化模式水稻田,2014年改造后传统模式水稻田的水鸟招引效果显著优于2013改造初期。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明水面面积比例是影响水稻田水鸟种类、数量分布的最重要因子。结果表明,明水面面积和适合的水位高度是影响冬季水稻田水鸟招引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冬季水稻田水鸟保育效果,应注重营造、维护冬季水稻田中水文条件。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钴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放射性钴(^60Co)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消长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水稻田表水中^60Co浓度随时间延长单调降低;水稻植株中^60Co浓度在经历一最大值后下降,其各部位中^60Co浓度大小顺序是:稻根>稻草>>稻壳>糙米;各处理土壤中^60Co浓度随距表层深度按单项指数衰减,不同处理的土壤中^60Co的平均浓度则与时间负相关。^60Co在田表水、土壤、水稻植株中浓度的大小顺序是:水稻植株>土壤>田表水。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湿地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水稻田、玉米地土壤以及小叶章、乌拉苔草、毛果苔草、杨树叶及苔藓中的汞含量,探讨了湿地土壤和植物汞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土壤汞含量0.006~0.208mg·kg-1,平均为0.053 mg·kg-1,高于黑龙江省土壤汞背景值含量.由表层至底层,小叶章湿地土壤中汞含量变化不大,水稻田及玉米地中汞含量变化较大.植物中汞含量表现为苔藓>乌拉苔草>小叶章>毛果苔草>杨>树叶,其中苔藓中汞含量高达0.132 mg·kg-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汞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269,P<0.05).干湿沉降及植物对大气中汞的吸收可能是本地区土壤中汞的主要来源.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汞含量降低了45.6%,而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中汞含量则增加了1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