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转Bt基因抗虫棉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效应 ,比较了 2种转Bt基因抗虫棉 (GK-1 2和新棉99B)和 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Chrysopaformosa对丽草蛉Aphisgossypi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与取食常规棉泗棉 3号上棉蚜的对照相比 ,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GK- 1 2上棉蚜的第 1代和第 2代丽草蛉 ,其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幼虫和茧的发育历期、茧重及成虫性比等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第 1代成虫的产卵量减少了 2 88 0粒 ,与对照差异显著 (P <0 . 0 1 ) ;第 2代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4. 0 % ,显著低于对照的 77. 7% (P <0 0 1 )。 (2 ) 2个品种的Bt棉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也略有差异。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个体相比 ,取食新棉 99B上蚜虫的第 1代丽草蛉 ,其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了 0 . 6d(P <0 0 1 ) ,茧期缩短了 0 . 7d(P <0 . 0 1 ) ,茧重降低了 1 . 2mg(P <0 .0 1 ) ,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茧重以及成虫性比等则无显著差异 ;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寿命等繁殖学特性也无显著差异 ,但其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5. 0 % ,显著低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处理 (72 . 7% ,P <0. 0 1 )。分别取食 2种Bt棉上的棉蚜 ,对第 2代丽草蛉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2.
应用DRASTIC模型评价西湖流域地下水污染风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地理信息系统(Blackland GRASS软件)为基础平台,建立了西湖流域基础和专题数据库;结合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专业模型(DRASTIC模型)。计算出流域内地下水污染风险图,对照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提出流域内的污染优先控制区,研究表明,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中,居民区占了14.7%,在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建议首先对优先污染控制区内的居民区进行生活污水截污。  相似文献   
3.
土壤测试表明供试土壤已富P.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肥投入提高了土壤树脂P和田面水总P水平,且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施P后的20d内,有机无机配施P肥对土壤有效P的贡献大于单施化肥P.在施P第7d时,有机无机配施P的田面水总P水平是单施化肥P的3.4倍,是施P量2倍的处理Ⅲ的2.8倍.与有机肥配施的处理,其田表水P素流失潜能较单施化肥大.经33d后,P肥结构对田面水P素的影响不明显.两次水稻季节性排水而导致的P素净流失负荷和P素表观流失率变幅分别为-0.038~0.076kg·hm-2和0.034~0.100%.从减少水稻田排水P素流失角度考虑,可以认为,施P或土层被搅动后1周内是控制P素流失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水稻田土—水系统中磷素行为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土壤测试表明供试土壤已富P.大田试验结果表明,P肥投入提高了土壤树脂P和田面水总P水平,且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但施P后的20d内,有机无机配施P肥对土壤有效P的贡献大于单施化肥P,在施P第7天时,有机无机配施P的田面水总P水平是单施化肥P的3.4倍,是施P量2倍的处理III的2.8倍,与有机肥配施的处理,其田表水P素流失潜能较单施化肥大,经33d后,P肥结构对田面水P素的影响不明显,两次水稻季节性排水而导致的P素净流失负荷和P素表观流失率变幅分别为-0.039-0.076kg.hm^-2和0.034-0.100% ,从减少水稻田排水P素流失角度考虑,可以认为,施P或土层被搅动后1周内是控制P素流失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对一株源于海参肠道的季也蒙假丝酵母产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采用乙醇沉淀、Sevag除蛋白等方法得到胞外粗多糖EPS.EPS经Sepharose强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后,分别得到3个组分EPS1、EPS2和EPS3,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EPS2采用Sephacryal凝胶过滤层析进行纯化,得到1个单一组分EPS2-1,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并验证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EPS2-1是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当其浓度为0.36 mg/mL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100%,明显高于同浓度下V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14.42%;当EPS2-1浓度为0.60 mg/mL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53.22%;同时EPS2-1表现出一定的还原力.研究证明该活性多糖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6.
对一株枯草芽孢杆菌HS-A38产生的脂肽类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通过酸沉淀分离和有机溶剂抽提的方法,从枯草芽孢杆菌HS-A38发酵液中得到脂肽粗提物LP,产率为1.956 g/L。利用薄层色谱和茚三酮染色法确定该脂肽粗提物中存在四个组分,分别为LP1、LP2、LP3和LP4;抑菌活性检测显示,组分LP3对两株海洋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活性较高。组分LP3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分离后,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该组分做进一步纯化和鉴定。分析表明,LP3样品在保留时间20 min~28 min产生单峰团LP3-1,其纯度为85.24%;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比对,组分LP3-1中的主要成分为杆菌霉素Bacillomycin D。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连续传代过程中酵母菌的生理性质和细胞壁蛋白的观察与检测, 分析复制衰老过程中酵母菌絮凝变化的原因。【方法】分别采用双向电泳法和红外光谱法对连续传代过程中酵母菌细胞壁蛋白进行检测。【结果】随着酵母菌传代次数的增加, 双向电泳图谱上能清晰显示的蛋白质点在增加, 同时, 红外光谱图中在指纹区890.51 cm–1和808.48 cm–1处的吸收峰在减弱。【结论】在连续传代过程中, 酵母菌细胞壁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程度在减弱, 细胞壁表面蛋白质基团发生变化, 可能引起细胞壁表面各种力的变化, 最终导致酵母菌絮凝加强。  相似文献   
8.
张锦涛  梁子婷  董亮 《病毒学报》2022,38(2):470-478
21世纪初,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在内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的暴发,冠状病毒尤其是能够引起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HPCoVs)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HPCoVs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下,阐明其致病机制并控制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对抵抗病毒感染,避免过度反应至关重要。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多种天然免疫信号在冠状病毒感染过程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出现的HPCoVs特征及其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的应答情况作一综述,借此探寻重症感染患者炎症反应旺盛的原因并解释其临床表现,为进一步探寻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高发酵度酵母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研究了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x、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qp、Saccharomycescerevisiae nq、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x、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s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322(以下简称S.C.wx、S.C.qp、S.C.nq、S.C.cx、S.C.hs和S.C.3322)6株酵母菌的形态、同化氮源、发酵力、α-葡萄糖苷酶活力等生理特性,通过实验比较发现S.C.nq和S.C.cx两株菌种在利用糖的种类、同化氮源、真正发酵度及α-葡萄糖苷酶活力等方面较高,因此对这两株菌种进行了还原双乙酰、糖代谢两方面性质的比较,结果表明:两株菌种在还原双乙酰、糖代谢两方面效果显著,筛选出两株优良的高发酵度啤酒酵母菌种。  相似文献   
10.
吕刚  王磊  张卓  王锋柏  汤家喜  杜昕鹏  董亮  杨聪 《生态学报》2019,39(17):6372-6380
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年龄荆条冠层降雨截留的变化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动态监测荆条冠层降雨截留情况,并建立了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荆条冠层未截留量与降雨量呈线性显著正相关,且随年龄增加,未截留量的增加速率减小;250 min时未截留率趋向稳定为1年生91.87% > 2年生89.75% > 3年生85.08% > 4年生79.00%,未截留率与降雨量显著正相关;荆条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250 min时4年生为(5.25±0.49)mm > 3年生(3.73±0.65)mm > 2年生(2.60±0.23)mm > 1年生(1.93±0.55)mm,且1、2年生荆条截留量趋向稳定;250 min后冠层截留率逐渐变小并趋向稳定值,4年生21.00% > 3年生14.92% > 2年生10.25% > 1年生8.13%;荆条附加截留量4年生为(0.27±0.03)mm > 3年生(0.17±0.04)mm > 2年生(0.14±0.01)mm > 1年生(0.09±0.02)mm。揭示了不同年龄荆条冠层截留降雨的基本规律,验证了附加截留量,为进一步研究荆条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水土保持树种优选和辽西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