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叶草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及交配情况尚不清楚。本试验在库尔勒地区连续3年(2013-2015年4-9月)利用智能虫情测报灯监测了三叶草夜蛾的种群动态,并在实验室解剖雌蛾体内精包,评估野外雌蛾的交配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年际间相同月份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相同,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均会出现三叶草夜蛾的种群高峰期;而相同年际内不同月份三叶草夜蛾的种群数量存在变异。解剖数据表明了三叶草夜蛾交配频率平均达到2.7次/头以上,同一年份内和不同年际间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成功交配雌蛾,其成功交配比例在55.56%~97.37%,2013年和2015年的成功交配比率较低,低于60%,而2014年的成功交配率却高于80%。通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野外三叶草夜蛾交配特征和种群动态,为绿洲农田三叶草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韭菜迟眼蕈蚊性信息素监控水平,本文在25℃、RH70%±5%、光周期L∶D=14∶10的条件下研究韭菜迟眼蕈蚊不同日龄雄虫的交配能力及其对雌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未交配雄虫平均寿命4.5d,雌虫4.2d,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无显著差异。雄虫一生最多可交配13次,且随着雄虫日龄增加,雌虫交配成功率逐渐减少。随着雄虫交配经历的增加,雌虫交配的时间延长,最长达97min。雄虫的日龄并不影响与之交配雌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但是雄虫的交配经历与雌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相关,尤其当雄虫交配经历超过8次时,与之交配的雌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显著下降。研究阐明了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殖行为特征,为其性信息素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组细菌载体疫苗因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粘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点,已经被广泛用作递送保护性抗原和核酸疫苗的载体来预防某些传染病。但是重组到细菌载体疫苗中的保护性抗原和核酸难以穿越细菌细胞壁释放到宿主细胞内发挥作用,残留在动物或畜禽产品中的疫苗菌株还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疫苗菌株的传播。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构建一种细菌自动裂解系统,使疫苗菌株能够在体外培养时正常生长而在体内环境中自动裂解死亡。目前主要应用的细菌裂解系统包括:基于调控延迟肽聚糖合成的裂解系统、基于噬菌体裂解蛋白调控的裂解系统、基于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的裂解系统。此外,一种潜在的基于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的裂解系统也有望成为构建自动裂解菌株的新方法。文中将着重对这几种裂解系统的调控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由开花受精花(chasmogamous, CH)和闭花受精花(cleistogamous, CL)构成的二态混合交配系统植物有着特殊的繁殖策略,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交配系统的维持机制、进化趋势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CH-CL系统两型花研究的文献资料,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该繁育系统两型花的生长、发育及相对比例的影响, 两型花的维持机制及进化意义, 阐明了CH-CL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重点评述了基于近年来对CH-CL系统研究成果的新认识。作者提出, 精确地检测两种花型的后代在异质生境下以及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的适合度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微环境(种子的散布模式及位置效应)对两型花种子萌发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非常重要; 两型花表达的时空差异(即开花模式及对异质生境的敏感性差异)的表达机制可能与内源激素的水平变化相关; 对于多年生具CL系统植物来说, 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后代在居群中的分布式样及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是该系统维持的重要机制。因此, 深入研究和科学认识二态混合交配系统对认识整个植物界繁育系统的进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重要且高度保守的蛋白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细胞器、长寿蛋白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被双层膜的自噬体包裹并运送至降解细胞器中进行降解并重新利用。自噬在病原真菌诸如细胞分化、营养动态平衡以及致病性等各种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噬过程,并以人体病原真菌新生隐球菌为例介绍了病原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同时我们也总结了目前模式病原真菌中自噬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以及自噬调控病原真菌无性和有性生殖的可能机理;最后我们总结全文并讨论了未来自噬调控真菌有性生殖机理研究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噬在病原真菌生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重要且高度保守的蛋白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细胞器、长寿蛋白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被双层膜的自噬体包裹并运送至降解细胞器中进行降解并重新利用。自噬在病原真菌诸如细胞分化、营养动态平衡以及致病性等各种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噬过程,并以人体病原真菌新生隐球菌为例介绍了病原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同时我们也总结了目前模式病原真菌中自噬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以及自噬调控病原真菌无性和有性生殖的可能机理;最后我们总结全文并讨论了未来自噬调控真菌有性生殖机理研究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的性遗传模式,探索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间的杂交结果.方法:对菌株YAASM0962、YAASM0969以及茶树菇CS45做了交配型与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菌株YAASM0962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比例A3B3∶A4B3∶A3B4∶A4B4为6∶10∶14∶7;菌株YAASM0969和茶树菇CS45出现偏分离现象,只有两种极性出现,2种交配型比例分别为(YAASM0969,A5B5∶A6B6)38∶35和(CS45,A7B7∶A8B8)51∶55.菌株YAASM0711与YAASM0962、YAASM0969、YAASM0967、CS45之间杂交能形成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且除茶树菇外均能产生子实体.结论:除茶树菇CS45外其余的菌株为杨柳田头菇,它们的有性繁殖方式应该均为四极异宗结合,伴随人工的栽培,其交配因子基因之间不断的重组、插入或删除引发偏分离现象,导致极性菌株比例失调,甚至使一些极性丢失.  相似文献   
8.
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的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的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的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的意义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观察,以期明确其交配行为和交配能力。研究发现,发现扶桑绵粉蚧雌雄虫均能多次交配,雄虫交配能力大于雌虫。雄虫交配次数为3~10次不等,平均为6.9次,以交配6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26.7%。雌虫的交配次数为1~4次不等,平均为2.3次,以交配2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0.0%。扶桑绵粉蚧的交配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1.8 min到76.5 min不等,平均每次交配时间为11.5 min,其中以在10 min以内最多,为68.8%。上述研究为了解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和研究昆虫性信息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有性生殖是真菌的生殖方式之一,是真菌遗传重组的重要驱动力。交配型(mating-type,MAT)位点控制真菌性别,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类型真菌MAT位点的基因组成、排列方式和编码蛋白不尽相同。近年来,MAT位点和MAT基因的功能与调控网络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对子囊菌交配型位点的基因组成及分布、MAT基因的功能、MAT位点与有性生殖调控通路的关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