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4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抗人参真菌病害的链霉菌的摇瓶发酵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比较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的 3株放线菌 0 7,0 8,0 9,以其中 1株为发酵对象 ,选择豆饼粉含量 2 %、饴糖含量 1%、玉米淀粉含量 2 %为主的培养基进行发酵 ,综合总糖利用、pH、抑菌活性以确定发酵时间 72h。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取食转Bt+CpTI基因棉花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 Stephens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为转Bt基因抗虫棉花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普通草蛉取食转Bt+CpTI棉花SKG321和对照品种石远321棉花上的棉蚜后,对普通草蛉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幼虫、蛹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羽化率及产卵量进行分析。【结果】取食转Bt+CpTI棉花上的棉蚜对普通草蛉的各龄幼虫发育历期、蛹期和产卵前期无不利影响;处理与对照间各龄幼虫存活率、蛹的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取食转Bt+CpTI棉花上棉蚜的普通草蛉单雌日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没有减少,而25 d内的单雌总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亦不显著。【结论】取食转Bt+CpTI棉花上的棉蚜对普通草蛉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为摸清堤坝土埝中氯化钠对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生存的影响,合理确定防治黑翅土白蚁危害堤坝的氯化钠含量值,确保堤坝工程安全运行。【方法】选取有黑翅土白蚁生存和无黑翅土白蚁生存两类堤坝的土埝,进行土埝中氯化钠含量的测试。【结果】有黑翅土白蚁生存的堤坝土埝氯化钠含量在0.02%以下,无黑翅土白蚁生存的堤坝土埝氯化钠含量在0.19%以上。【结论】研究成果对黑翅土白蚁危害堤坝的防治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以稻田中重要捕食性天敌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室内条件下青翅蚁形隐翅虫取食转Bt基因水稻上的褐飞虱后对其存活率和捕食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取食通过用一直取食转Bt水稻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来饲养青翅蚁形隐翅虫,在第7、14、21、28天调查其成活率,研究转Bt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猎物密度和捕食者密度,研究转Bt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室内条件下,转Bt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在试验褐飞虱密度下,转Bt基因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对褐飞虱的捕食量无显著影响,且捕食作用方程可用HollingⅡ模型拟合,理论方程为Na=1.3421N/(1+0.0887N)。瞬时攻击率a′和平均处理时间Th无显著差异,同时,转Bt基因水稻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的捕食干扰反应无显著影响。【结论】转Bt基因水稻对供试天敌昆虫青翅蚁形隐翅虫存活率和捕食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蝗虫血细胞的研究以及不同血细胞类型间的演化关系,是蝗虫细胞免疫学的依据,也是防蝗治蝗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Wright-Giemsa对黑翅痂蝗Bryodema nigroptera Zheng血细胞进行了混合染色,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黑翅痂蝗血细胞包括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类绛色血细胞、囊血胞、脂血胞、蠕形细胞和巨核血细胞8种类型。【结论】在成虫体内,原血胞占细胞总数的1%,浆血胞占32.2%,粒血胞占57.3%,类绛色血细胞占1%,囊血胞占6%,脂血胞占1%,蠕形细胞占1%,巨核细胞占细胞总数的0.5%,粒血胞数量最多,巨核细胞最少。  相似文献   
996.
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虫龄鉴别特征, 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 测定无翅型和有翅型个体不同虫龄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6项指标。【结果】麦长管蚜不同翅型个体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体长、 体宽、 头壳宽和触角长在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程度大, 后足胫节长的重叠百分比极小或无重叠; 除有翅型个体4龄若蚜和成蚜之间存在13.93%的重叠外, 腹管长在不同翅型的其他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百分比均极小或无重叠, 说明后足胫节长和腹管长可作为虫龄鉴定的主要特征。翅、 触角和尾片的其他外部形态特征在虫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3-4龄有翅型若蚜和成蚜虫个体前胸的膨大程度及其翅的长度明显大于同一龄期的无翅型个体, 可用于蚜虫翅型的分辨以及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鉴别; 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触角均为5节, 3-4龄若蚜和成蚜的触角均为6节; 同时, 除了成蚜具有完整的尾片外, 1-4龄若蚜尾片均不发达, 说明触角的节数和尾片的发达程度可作为麦长管蚜不同龄期形态鉴别的辅助特征。【结论】以腹管和后足胫节作为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的主要特征, 配合其他辅助特征, 如翅的大小、 触角的节数以及尾片的发达程度等, 可达到快速鉴别不同翅型不同龄期蚜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7.
为了从仿生学的角度 ,获得复合材料构造的最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独角仙和锹形虫前翅中的小柱微细构造 ,结果在昆虫形态学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 :1 )与甲虫前翅上下层相连的小柱 ,其形状和尺寸的大小因甲虫种类而异。不过 ,和以往的认识不同的是 ,两种甲虫前翅的小柱具有类似的结构 ,它们均为非中空的实柱 ,并由中心部和环状的几丁质纤维层构成。其中心部主要是溶解于KOH溶液的物质 (蛋白一类的物质 ) ,环状纤维层中的几丁质纤维 ,在层和层之间相互不同的方向排列着 ,并各自与前翅的上下层中的几丁质纤维连续地连接着 ;2 )独角仙前翅小柱的表面有复杂的纹样 ,而锹形虫的小柱表面只有非常简单的 (几乎没有 )纹样。此外 ,业已证明 ,上述的小柱构造对层状纤维强化复合材料而言 ,的确是一种非常巧妙的 ,可极其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抗剥离性能的生体构造。  相似文献   
998.
中国锈革孔菌科新种及值得注意的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多孔菌一新种,版纳嗜蓝孢层孔菌 Fomitiporia bannaensis Y.C. Dai,该菌具有平伏的子实体较小的担孢子及大量的子实层刚毛这些特征很容易使该新种区别于同属的其它种,对与其它近似种的不同也进行了讨论锈革孔菌科的另外两种悦目小集毛菌Coltriciella  ablectabilis(Lloyd) Kotl, Pouzar& Ryvarden和杜氏齿革菌 Hydnochaete duportii Pat.被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根据我国的材料对这两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三个种被重新进行了组合它们是 Fomitiporia sonora(Glib.)Y.C. Dai, Fomitiporia  sublaevigata(Cleland &  Rodway) Y.C. Dai和 Onnia flaovida(Berk.) Y.C. Dai.  相似文献   
999.
详细地记述了枝尺蛾亚科鞍形埃尺蛾Ectropiscrepuscularia (Denis&Schiffermller)、胡桃褶翅尺蛾Zamacrajuglansiaria (Graeser)及Phigaliaverecundaria (Leech)幼虫的形态特征 ,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000.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 Pall)为内蒙古草原同域分布、生活时间重叠、但食性不同的两种蝗虫, 亚洲小车蝗为禾草专食者, 鼓翅皱膝蝗为蒿草专食者.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比较研究了这两种蝗虫的雌雄个体对37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反应, 结果发现, 这两种蝗虫的雌雄个体对绿叶挥发化合物的EAG反应要高于对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 其中6个碳原子的醇(1-己醇、反-2-己烯-1-醇、顺-2-己烯-1-醇、顺-3-己烯-1-醇)、醛(顺-2-己烯-1-醛)、酯(反-3-己烯基乙酸酯), 以及7个碳原子的1-庚醇引起的EAG反应最强; 对具有醇、醛功能团的单萜类化合物的反应高于其他单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类化合物引起的嗅觉反应较低; 在所实验的芳香族化合物中, 苯甲醛引起的反应最强. 对绿叶挥发化合物的反应, 亚洲小车蝗高于鼓翅皱膝蝗, 亚洲小车蝗雄虫的反应高于其雌虫, 鼓翅皱膝蝗无性别差异. 测定两种蝗虫的雌虫对6种化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 两种蝗虫对所测化合物的EAG反应浓度为10−3~10−2 mol/L, 只有鼓翅皱膝蝗对松油醇的反应阈浓度为10−2 mol/L. 对苯甲醛与正己醛的反应随浓度增加EAG反应增强. 比较触角不同部分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发现, 触角电位反应主要由触角远端的感器产生, 而非近触角基部的7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