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9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后疫情时代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菌物研究》2021,19(1):1-5
回顾并总结了近年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以及给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后疫情时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2.
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了该地区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本研究于2016年1月,在研究区域内共布设了27个相机位点,野外安放时间为4个月。调查期间,每台相机的有效捕获日为9-52d不等(均值为24d),红外相机有效捕获日621d,拍摄到亚洲象照片共1944张。通过红外相机照片开展个体识别,最终估算出尚勇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为69头(其中成年象38头,亚成象15头,幼象16头)。拍到7头活动于中国-老挝边境区域的跨境象群。本文探讨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照片进行个体识别的方法,指出与常规调查方法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作为快速、实时有效的种群评估方法的价值。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据库,为研究、制定和开展亚洲象保护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对医院管理者视角下,新技术的引进,引进后的使用与管理及使用后的综合评估与反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对53名医院管理人员1~1.5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收取定性资料,并进行属性归类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新技术在引入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涉及新技术的特性及循证依据的情况、新技术引入可能对医生的影响、新技术引入可能为医院带来的影响、新技术引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政策、新技术引入可能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明晰了新技术引入的程序、新技术的使用管理及使用后的评估。结论 二三级医院基本已经形成一整套新技术的引进及管理反馈机制,在医院层面新技术的引进及使用过程中,政策因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产业协同的政策格局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涛  黄晓东  罗奎 《生态学报》2018,38(12):4424-4433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科学合理的产业协同政策是加快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产业协同政策事件的系统梳理,从区域、省际和城际3个尺度解读了产业协同政策的格局及其演进过程,并从新区域主义的管治视角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1)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协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跨地产业合作和城市间产业联系,有助于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2)不同空间尺度的产业协同政策关注的重点、发展的方向、演化的特征不同,当前城市间的产业协同政策与区域协同发展目标的关系不明确,产业协同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显著,亟需加强研究和统筹协调;(3)受城市行政区等级关系和竞争关系的影响,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与市场调节无法实现高度契合统一,与新区域主义的管治理念并不相符,影响科学合理协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对当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及其政策制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石龙宇  孙静 《生态学报》2018,38(15):5461-5472
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低碳城市理念和内涵,构建了由6类(碳排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指数,并结合中国35个城市2010—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趋势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参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最高和最低城市名单无明显变化,且深圳市在2010年和2015年均为低碳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与2010年相比,杭州市、银川市、郑州市、石家庄市和昆明市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相对持平,而成都市、长沙市、合肥市和大连市有所下降。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较低可能是由于城市碳排放、经济、社会、交通、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等方面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不够造成的。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6.
西南地区生态重要性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林子雁  肖燚  史雪威  饶恩明  张平  王莉雁 《生态学报》2018,38(24):8667-8675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在明确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构建西南生态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GIS技术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地区,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为75.7万km2,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横断山区、川西高原等地区。该区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32.5%,提供了59.4%的土壤保持总量和54.5%的水源涵养总量,保护了69.7%的重要物种。研究建议,划定极重要区为生态红线进行强制性严格保护,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促进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湿地被改造利用成为城市湿地。如何科学评估城市湿地功能及其改变程度,是科学认识城市湿地的重要内容。基于水文地貌法,通过选取区域受城市化影响小、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接近于自然湿地的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利用遥感和GIS的手段以及野外实地调查方法,从湿地水环境功能角度,对南京仙林区域内典型城市湿地的水环境特征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城市湿地水环境功能明显降低,其蓄水功能、净水功能、水文调节功能明显低于参考湿地;(2)受城市化景观复杂性影响,城市湿地水环境功能的改变程度呈现个性化特征,纪家边、采月湖和西湖西这3个湿地可以作为城市化过程中湿地改造的典范。这一结论可为城市化区域内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湿地的保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2015年以来,在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我国医疗技术管理面临着从重审批的分级分类管理向重监管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亟需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技术管理体系。使用医疗技术评估的科学工具和手段是在医疗技术管理领域国际通行的理念和做法。本文梳理了我国医疗技术管理政策沿革,介绍了国际典型代表英国医疗技术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并为完善我国医疗技术管理提供了几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
【目的】以前期研究小麦生境分离细菌为菌株库,从中筛选耐低温菌株,评价其植物促生效果。【方法】通过4°C低温培养筛选耐低温菌株。以产吲哚乙酸、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脱氨酶、嗜铁素以及无机、有机磷溶解能力为评价指标,测定15°C和28°C环境中耐低温菌株的植物促生作用潜力,利用赋分评估系统选定潜力菌株进行温室和田间试验验证其植物促生作用。【结果】筛选到34株耐低温菌株,从中选定的8株植物促生潜力细菌温室试验促生效果和评估分值之间的相关性在0.62以上,菌株1b YB22和3b JN2在28°C环境中对黄瓜的促生效果均在28%以上,二者在15°C环境中对青菜种子根长的促生效果分别为116.76%和46.82%,菌株1b YB22在15°C环境中对青菜的促生效果为25.11%。菌株1b YB22在田间应用对小麦生长同样具有促生作用,增产效果达0.58%。【结论】研究建立的筛选体系从小麦生境分离菌株中获得了耐低温荧光假单胞菌株1b YB22和3b JN2,两株细菌在15°C和28°C均具有植物促生作用,同时可以在田间促进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100.
1991-2010年宁夏水稻病虫害发生特征与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暴发频繁,是威胁宁夏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但对其变化趋势与实际危害损失不清楚.基于宁夏水稻统计数据、稻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和水稻产量数据,分析1991年至2010年宁夏水稻病虫害发生特征与经济损失情况.结果表明:1991年到2010年期间,宁夏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5.3万hm2和2.0万hm2,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8.4万hm2和1.6万hm2;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下降了23.10%,防治程度上升了77.30%.20年间宁夏水稻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显著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2.67万吨、0.28万吨,其挽回损失量在20年期间分别增加了55.15%、2775.0%,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1991年到2010年宁夏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分别为0.71万吨与0.13万吨,水稻病害实际损失量在0值附件波动、虫害呈现波动增加趋势,说明水稻病害防控效果好、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区各市县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主要分布在宁夏的银北地区.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水稻病虫害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开展区域性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