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为帮助因病或外伤导致单眼视力丧失的病患,英国科学家用干细胞疗法展开试验,取得较好效果。这一试验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干细胞》(Stem Cell)杂志。  相似文献   
82.
角膜环状皮样瘤(RDC)是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角膜良性肿瘤,前期研究证明,PITX2基因的G185A突变(R62H)是导致RDC发生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探讨R62H导致RDC的分子基础,将PITX2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纯化融合蛋白进行EMSA实验,显示R62H与DNA的结合能力并未明显下降.筛选稳定表达PITX2 WT和R62H的HeLa细胞克隆,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来检测细胞克隆的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稳定表达PITX2 R62H的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PITX2 WT,且β-catenin和CyclinDl的mRNA水平均比PITX2WT明显下降.由此推测,R62H突变使Wnt/β-catcnin→PITX2信号途径发生改变,促使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和角膜环状皮样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对结膜杯状细胞及结膜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建立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模型(角膜中央直径8 mm上皮刮除),建模后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滴眼,用法为3次/日,1滴/次,观察时间为7 d。在模型建立后第1、4、7天共3个时间点进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膜组织透射电镜检查,对结膜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模型。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造模前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平均值为66.367±2.466(个/每200μm×150μm面积),Nelson 0级;造模后第1天,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平均值为2.933±0.242(个/每200μm×150μm面积),Nelson 3级;造模后第4天,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开始恢复,平均值为17.350±0.991(个/每200μm×150μm面积),Nelson 2级;造模后第7天,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已明显恢复,平均值为32.467±2.244(个/每200μm×150μm面积),Nelson 1级。结膜组织透射电镜检查可见到造模后结膜杯状细胞大量减少,分泌颗粒排空,细胞凋亡,结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胞核固缩,胞质中可见溶酶体,上皮下及上皮细胞间炎症细胞浸润;随时间推移,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逐渐恢复,初期细胞形态欠规则,结膜上皮细胞胞间隙大,连接松散;后期杯状细胞数量明显恢复,形态饱满,分泌功能开始恢复。结膜上皮细胞分化好,细胞连接较为紧密。结论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可造成结膜杯状细胞的数量下降及分泌增加,同时可造成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炎症细胞浸润。结膜杯状细胞的数量、功能以及结膜上皮细胞正常结构可在一定时间内自行修复。  相似文献   
84.
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胚胎干细胞在表层角膜缘基质诱导下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体外培养带GFP标记的ES-D3细胞,并利用视黄酸进行预诱导,然后将预诱导后的细胞接种在表层角膜缘基质上,细胞融合形成单层后,随机分为3组进行研究:第1组传代后直接进行检测;第2组在气-液界面上培养10天,然后植入裸鼠皮下以进行体内诱导;第3组作为对照组,不给予GFP-ES-D3细胞特殊诱导条件,细胞自由分化.诱导分化的细胞植入裸鼠皮下体2周后没有畸胎瘤形成.诱导分化的细胞呈现上皮样外观,体内诱导组和体外诱导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检测到CK3,P63和PCNA表达阳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两组细胞表面都有微绒毛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实验对照组部分细胞脱落和死亡,大部分表现神经样细胞的树突样外观,小部分未死亡的贴壁细胞呈多态性,这些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经表层角膜基质诱导能够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为眼表重建和组织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上皮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5.
采取滤纸片放置法,用1mol/L的NaOH在小鼠角膜中央进行碱烧伤,建立动物模型。取烧伤前和烧伤后的小鼠角膜制备组织切片,用抗MMP2、抗MMP9和抗VEGF的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它们在碱烧伤前后的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提取碱烧伤前和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角膜组织的总RNA并进行逆转录,以获得的逆转录产物作为模板,用特异的引物和探针进行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MMP2、MMP9和VEGF在碱烧伤前后的小鼠角膜组织中转录水平的变化;提取碱烧伤前后小鼠角膜的蛋白组分,用明胶底物酶谱的方法检测其中MMP2和MMP9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浸透1mol/L的NaOH的滤纸小片,对小鼠角膜进行碱烧伤可以有效地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烧伤后3-4d就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至第8、9d左右开始退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角膜中没有MMP9和VEGF表达,MMP2表达极低;碱烧伤后3种因子的表达均上升。实时定量PCR的结果显示MMP2在碱烧伤后表达升高,第3d达到最高随后下降;MMP9在正常角膜组织中没有表达,碱烧伤后第1d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VEGF在正常角膜中也没有表达,碱烧伤后第4d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以上结果说明碱烧伤后的角膜组织中MMP2、MMP9和VEGF的表达均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与角膜愈合及新生血管发育和退化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miR-126在截短型rhtBIGH3-(RGD)_2蛋白抑制HUVEC细胞生物学活性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VEGF孵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HUVEC),分别加入rhtBIGH3-(RGD)_2蛋白终浓度为0和100μg/mL,作用24、48、72 h条件下,分别检测Caspase-3活性和miR-126表达水平。在rhtBIGH3-(RGD)_2蛋白终浓度为0和100μg/mL时,分别加入miR-126 mimic和miR-126 inhibitor,作用VEGF-HUVEC 48 h后,Real-time PCR检测miR-126表达水平,通过检测Caspase-3活性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VEGF-HUVEC中,当rhtBIGH3-(RGD)_2蛋白终浓度为100μg/mL条件下,Caspase-3水平升高,miR-126表达水平升高,在48 h下达到最高峰。在VEGF-HUVEC中,当rhtBIGH3-(RGD)_2蛋白终浓度分别为100μg/mL条件下,加入miR-126mimic后,miR-126表达升高,Caspase-3水平升高;加入miR-126 inhibitor后,48 h后检测miR-126表达下降,Caspase-3水平也下降。结论:截短型rhtBIGH3-(RGD)_2蛋白通过上调miR-126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UVEC生物活性,从而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5q31染色体上的TGFBI突变使TGFBIp在角膜前弹力层和基质层异常聚集以及代谢的障碍,导致患者双侧角膜进行性出现不同程度的的浑浊,造成视力的进行性损害。目前报道的TGFBI突变至少有66种,其中至少有10种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有关,由于基因型的差异、纯合子以及杂合子的区别,患者表现型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共聚焦显微镜、基因诊疗等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正确诊断,目前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角膜移植和激光消融治疗,但由于术后复发甚至加重的原因,并不能使患者满意。由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动物模型的建立,锂或者基因治疗等方法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者泪膜功能及创面上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74例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7例每组。观察组术后加用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术后使用常规纱布包盖。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 d、5 d、10 d创面上皮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10 d泪膜功能情况。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的Schi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10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能改善患者泪膜功能,促进患者创面上皮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相似文献   
89.
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角瓣制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易学性。方法:采用KN-5000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1.动物实验:充立新刀组(初级组)进口刀具组作对照,验证瓣厚度预测性、稳定性、边缘完整性及异常瓣发生率;扫描电镜观察切面及切缘的光滑度。2.观察学习情况,结果:动物实验证明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厚度预测性,稳定性及光滑度与对照组一致,新刀具易于学习和使  相似文献   
90.
小鼠角膜发育期间胎球蛋白受体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远  葛瑞昌 《动物学报》1993,39(3):322-325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胎球蛋白(Fet-HRP)为探针小鼠角膜发育期间胎球蛋白受体(RF)在光镜水平的定位和变化。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于胎龄11天出现RF,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角膜基质自胎龄13天出现RF,15天时最多,出生后减少;角膜内皮在胚胎期未发现RF。文中讨论了RF与角膜基质组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