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本文根据不同上皮细胞的角蛋白丝性质和多肽组成的差异,建立了四种不同上皮细胞系(株)间交叉污染的检测方法:1.SDS-PAGE法;2.免疫印迹法;3.AE1单抗免疫荧光染色法;4.角蛋白丝结构转化法。结果表明:方法1—3比较有用。我们认为,要获得较满意的检测结果,需要根据不同上皮细胞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82.
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等离子耦合吸收光谱(ICP)分析发现,培养在含NaCl培养液中,小麦柜吸收大量Na~ 和Cl~-,K~ 和Ca~(2 )的吸收降低,质膜相对透性提高,K~ 、Na~ 和Cl~-的相对外渗百分率增加。培养在补充CaCl_2含NaCl培养液的,Na~ 和Cl~-含量明显减低,K~ 和Ca~(2 )提高,质膜相对透性下降,K~ 、Na~ 和Cl~-相对外渗百分率减少。由气相色谱分析可知,用含NaCl或补充CaCl_2培养液培养的幼苗,根的膜脂脂肪酸组分没有变化,但培养在补充CaCl_2的培养液中的根,亚麻酸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83.
在含NaCl营养液中培养的小麦幼苗较之无NaCl营养液中的幼苗。其脯氨酸氧化酶活性降低,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升高;培养液的渗透势越低,培养时间越长,则脯氨酸氧化酶的活性越低,且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越高。去除胁迫后酶活性恢复,脯氯酸含量下降。不同渗透剂对氧化酶活性抑制强弱顺序为MgCl_2>NaCl>甘露醇,引起脯氨酸累积效应的强度顺序为MgCl_2>NaCl>甘露醇。超微结构显示,高NaCl浓度下部分线粒体结构受损伤,膜和嵴部分消失。  相似文献   
84.
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研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二次免疫后2、3、5、8和10天豚鼠腘淋巴结中抗体形成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按照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抗体阳性反应特征,可将它们分为四类细胞:(1)Ⅰ类细胞(淋巴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很少,核周腔呈阳性反应,细胞质中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阳性颗粒;(2)Ⅱ类细胞(前浆细胞),核质比减低,有的核偏位,胞质中出现大量颗粒状短或棒状阳性反应物,其中有一些呈平行排列;(3)Ⅲ类细胞(前浆细胞),胞质中显示大量平行排列的阳性反应物;(4)Ⅳ类细胞(浆细胞),胞质中平行排列的阳性反应物连结成网状。根据细胞的形态以及胞质中阳性反应物从颗粒状、短棒状到平行排列的片层和连结成网状的变化,显示出从淋巴细胞经前浆细胞发育为成熟浆细胞,不断合成并累积抗体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5.
用NaCI溶液培养15天的大米草幼苗,脯氨酸积累较双蒸水培养的多。同时随着溶液中NaCl浓度的增高,脯氨酸的积累也增加。用双蒸水和NgCl溶液交替培养的结果表明,大米草幼苗中脯氨酸的含量与溶液的盐度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
应用氯仿去污剂的方法,从蚕蛹和幼虫制备DNA,所得DNA制品内没有或者只有微量的RNA和蛋白质。DNA是双链高分子,在蚕类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这种DNA具有遗传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7.
阅《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年第3期李合生同志所著《水势与植物》一文,获益颇多。但该文第三节“水势与植物生理”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第59页第14行:“水分总是顺着水势梯度而移动,其速度决定于两者水势差的大小,其差异愈大移动速度愈快,反之愈慢。”此句前半句无疑是正确的,后半句则不然。盖  相似文献   
88.
称取中药材桂皮和八角各20 g,加200 mL水(用水量一般以埋过药物3 cm为宜),并用冰醋酸调pH为5.5左右,放入50℃温水浴中浸泡1 d(时间以浸透药物为度),倒入容器中加温,煮沸30 min,过滤去渣,得抽提物,补足滤液体积为200 mL,得到中药材抽提原液.  相似文献   
89.
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研究概述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了解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对于估算和预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和土壤的碳存储能力、判定碳汇、制定缓解全球变化的合理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现有研究中发现的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的独特特点。在全球尺度上,植被碳密度分布与植物生物量格局基本一致,除北方森林外其余大部分随纬度升高而减小;土壤碳密度则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陆地生态系统中北方森林和热带森林的总体碳密度最高,不同的是,前者的碳主要集中在土壤中,而后者则集中在植被中。但在区域尺度上,由于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影响,这种规律性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不起作用。水热条件、土壤养分、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是碳密度空间格局形成和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在某一特定区域,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提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抑制呼吸和分解作用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综合分析特定时空条件下各因子对碳存储量的影响是解释碳密度分布现状,预测碳密度格局变化的关键,但目前的研究对各项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影响强度及多个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是很清楚,需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力度。碳密度研究中的数据获取、机理分析和过程模拟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规范统一的碳密度测量估算系统和更为精准有效的估算模型,进行多尺度、多精度水平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0.
本文记述刺齿虫兆属 Homidia 1新种——斑纹刺齿虫兆 Homidia fascia,sp.nov.( Figs.1~ 1 6) ,该种有些特征可与 H . tibetensis Chen & Zhong,1 998相似 ,但下唇刚毛 L1 ,第 4腹节毛序和腹管毛序可与后者区分。正模♀ ,副模 1 3♀♀ ,江苏南京南唐二陵 ,1 996- -6,存于南京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