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昆虫知识》2009,(3):333-333
蝗虫通常独居,易受惊吓。但是,它们偶尔也成群出现,产生蝗灾。 科学家最近解开了其中的奥秘。英国《独立报》日前报道,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蝗虫体内控制腿部和翅膀的胸部神经系统中积聚着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它在数小时内就可以让独居的蝗虫出现群居特性。  相似文献   
72.
地形差异性导致的环境异质性是小尺度范围内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导致物种密度分布差异的前提条件.借助GIS和S-Plus软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于2009年7-8月对影响蝗虫分布的地形因子进行了研究,在定量分析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北坡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蝗虫密度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蝗虫密度受地形因子影响的顺序为坡向>海拔>坡度>坡位>平面曲率>剖面曲率;蝗虫密度在坡位、平面曲率以及剖面曲率各个梯度上的分布比较均衡,在坡向和坡度梯度上呈二次抛物线分布,在海拔梯度上呈“S”曲线分布;从分布区域上来看,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550~2650 m区域,坡向上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坡和西坡,与实际观测情况一致.蝗虫密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布状态反映了地形特征对水热等条件的影响,使蝗虫分布格局呈现多元化和以及破碎化状态.  相似文献   
73.
目的:测定博落回生物碱对蝗虫成虫的毒力作用,为利用药用植物提取物杀灭蝗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文献法提取博落回果实中的生物碱,制备博落回生物碱溶液;采用喷雾法将博落回生物碱溶液喷施于蝗虫成虫;进行了博落回生物碱溶液对蝗虫成虫的田间小面积试验;用计算机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96小时内,博落回生物碱对蝗虫成虫的LD50为29.568mg/L,95%可信限为2.5563~69.473mg/L。田间小面积施药3天后,每平方米内虫口减退达90%左右,持效时间7天。结论:博落回溶液对蝗虫成虫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74.
《昆虫知识》2009,(6):920-920
蝗虫的翅膀不但柔韧,而且其表面还有许多纹路和突起。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正是这些特征使蝗虫具有很高的飞行效率,与人类制造的平滑且坚硬的飞机机翼比起来,蝗虫翅膀在飞行效率上还要更胜一筹。英国牛津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小组对沙漠蝗虫的翅膀进行了研究。他们先用高速摄像机拍下蝗虫扇动翅膀的图像,然后在计算机上建立起三维空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5.
蝗虫生境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蝗虫生境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数据流程及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模型库设计及功能设计,并简要说明了所建系统的实现。研究表明,基于GIS技术所建立的蝗虫生境评价信息系统,可对影响蝗虫发生的生境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以及针对蝗虫潜在发生可能性对蝗虫生境进行定量评价,从而为蝗虫发生和成灾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蝗虫生境评价信息系统除了应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一般统计分析功能外,还应重点加强其生境评价功能,如评价因子选择和权重管理,评价指标量化,评价等级划分,评价指标的加权求和,以及总分值的划分。  相似文献   
76.
记述采自新疆北部地区蝗虫3新种,即黑胫平顶蝗Flatovertex nigritibialis Zheng et Zhang,sp.nov.、三纹束颈蝗Sphingonotus tristrial Zheng et Wang,sp.nov.及布尔津束颈蝗Sphingonotus burqinensis Zheng et Ya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7.
蝗虫微孢子虫的生产及田间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蝗虫微孢子虫是国际上商品化的微孢子虫杀虫剂,在对蝗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关于蝗虫微孢子虫的基础理论知识、大规模生产技术及田间应用现状,同时对利用蝗虫微孢子虫进行害虫生物防治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8.
一株蝗虫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毒力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蝗虫自然病死虫尸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R_3,其纯培养物的致病性被科赫原理证明。为确定该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经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此病原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通过口服感染测定了该菌对蝗虫的毒力,毒力回归方程为y=1.067+0.809x,致死中浓度LC50=1.164×108cfu/mL。为探讨HR_3对蝗虫致病的作用机理,对HR_3感染蝗虫后的组织病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蝗虫的中肠上皮细胞受到破坏,继而出现局部变性坏死。感染48h后,消化细胞层大部分区域被空泡状物充盈。  相似文献   
79.
2003-2005年,先后6次对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蝗虫进行了标本采集,共鉴定出44种,隶属于3总科8科34属.其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65.90%),广布种也占一定的比例(29.55%),而古北界的种类很少(4.55%).这说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蝗虫区系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但也体现了两界交汇混杂的过渡性质.造成这一区系特征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Mortality of the overwintering egg of the migratory locust, Locusta migratoria L. , was attributed to chill injury because of its occurrence well above the egg's super cooling point. In this study, two parameters, upper limit of chill injury zone (ULCIZ) and sum of the injurious temperature (SIT),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locust egg's cold hardiness. The value of ULCIZ for the locust egg is 1.06 ± 0.54°C, and the SIT is -329.7 (hour · degree). The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 changed dramatically after cold stress, indicating that oxygen and hydroxide free radicals are probably efficiently detoxified at low temperatur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nature of chill injury in locust egg might be a complex of metabolic disorder and a non-proportional decrease in enzymatic reaction and transports, because the LDH activity at low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ATPase activity decreased with prolonged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low temperatures. The results from high temperature interruption revealed that the high temperature interv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urvival of locust eg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