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71.
丁海斌  刘敏  周永清  南媛  李雅 《生物磁学》2011,(21):4135-4137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与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存活时间。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无完全缓解患(CR)病例,部分缓解(PR)16例,有效率(RR)40.0%;对照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8例,有效率(RR)20.0%。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50.0%(20/40),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45.0%(18/40),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中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23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皮肤水泡等。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个单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能取得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但不会提高1年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2.
豇豆根瘤菌既是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也是重要的根瘤菌资源之一。通过最适碳/氮源、内源抗生素抗性和NaCl耐受性等表型特征和16S-23S Intergenetic Region(IGS)RFLP特征分析对分离自8个不同地域的52株供试豇豆根瘤菌的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无论是在表型还是遗传型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据IGS RFLP特征,供试豇豆慢生根瘤菌分为以下4个IGS类群:IGS-Ⅰ为豇豆根瘤菌的优势群体,在系统发育上相对独立;IGS-Ⅱ和IGS-Ⅲ的菌株分别属于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IGS-Ⅳ属于Bradyrhizobium elkanii。豇豆快生型菌株则分别归为IGS-Ⅴ和IGS-Ⅵ群,在分类地位上分别属于Sinorhizobium fredii和Rhizobium leguminosarum。不同地域的菌株在多样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分离自湖北红安的菌株仅与黑龙江德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Jaccard系数为0.25,表现出地理隔离作用。来自黑龙江德都和广西武鸣的菌株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其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667和1.243与0.593和0.961。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TP)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晚期NSCLC60例,随机分为TP组和GP组,每组30例,均完成两个周期化疗。结果:TP组治疗有效率(CR PR)为43.3%,GP组为4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TP组主要为白细胞的下降和末梢神经炎,GP组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的下降。两组病人毒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西紫杉醇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均有较好的疗效,毒性反应可以耐受,但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74.
渤海湾地区红腹滨鹬迁徙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我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2003~2004年,通过对渤海湾北部双龙河口(东经118°21′,北纬37°2′)及其附近地区红腹滨鹬的种群调查,发现其迁徙高峰期出现在4月底到6月初,峰值为2004年5月15日的3 814只;2004年北迁时期,记录到佩戴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脚旗的红腹滨鹬17只次,证实在澳大利亚西北部、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3个地区越冬的2个红腹滨鹬亚种都在北迁时使用渤海湾作为其停歇地。  相似文献   
75.
微卫星标记应用于凡那滨对虾家系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鸿霞  吴长功  张留所  相建海 《遗传》2006,28(2):179-183
以人工选育建立的凡那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全同胞家系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微卫星标记对混养家系进行亲权鉴定的可能性。Cervus模拟分析表明从10个微卫星基因座组合中选取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高的6个进行组合与原组合的累积排除概率均在0.99,多态性信息含量最高的6个基因座的组合判定正确率为0.97,置信度为95%。在家系混养的模拟实验中使用这6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基因座从20个候选雌虾中找到真正母亲的概率为88%,从30个候选雄虾中找到真正父亲的概率为78%,低于理论预测值,分析可能与微卫星基因座中的无效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突变以及PCR过程中Taq酶发生链滑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6.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凡纳滨对虾大面积暴发红体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等。本研究从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分离到三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编号为0107。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判定为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77.
以8个大白菜亲本材料无菌苗为实验材料,从近生长点处切下无菌苗子叶,在MS+1 mg/L 2,4-D培养基上预培养48 h,以携带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该基因可赋予大白菜抗菜青虫和小菜蛾等昆虫的抗性,Cowpea Trypsin Inhibitor gene,CpTI)的质粒pBinΩSCK为载体,通过OD600值约0.3~0.4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侵染3min,在MS+2 mg/L BA+0.5 mg/L NAA+5 mg/L硝酸银+2%蔗糖+8 g/L琼脂培养基上共培养48 h,将其转到含有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约4周出现大量转化体,经分子杂交检测,证明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整合到了大白菜基因组中,室内和田间的抗虫试验也表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赋予了转基因大白菜较强的抗虫能力.本研究还对影响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及植株再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78.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化芥菜及抗虫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农杆菌介导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CpTI)基因导入芥菜 ,获得了Kan抗性植株 .经PCR扩增、PCR Southern印迹和Northern印迹分析 ,转化再生植株大部分呈阳性 ,而非转化的再生植株均为阴性 ,证明CpTI基因已存在于芥菜基因组中 .在室内进行了喂虫试验 ,结果表明转基因芥菜抗虫性明显高于对照 ,转基因植株之间存在抗虫性差异  相似文献   
79.
豇豆初生叶多胺氧化酶的催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豇豆幼苗 (6d苗龄 )初生叶提纯得到的多胺氧化酶 (EC 1 .4.3 .6 )属于二胺氧化酶 ,最有效的底物是 1 ,4 二胺丁烷 (腐胺 )、1 ,5 二胺戊烷 (尸胺 )、1 ,6 二胺己烷、1 ,1 0 二胺癸烷等α 二胺 ,其催化活性随二胺类底物碳链的增长而相应减弱。豇豆多胺氧化酶对亚精胺和精胺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另外 ,底物腐胺和尸胺的浓度超过 2mmol/L或亚精胺和精胺浓度超过 3mmol/L时会对酶活性有抑制效应。以腐胺和尸胺为底物时 ,酶的最适 pH约为7.0 ,而以亚精胺和精胺为底物时其最适pH为 6 .5。该酶的催化活性还随反应介质的离子强度增加而降低。K ,Ca2 和Mg2 (皆为 1 0mmol/L)对酶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 ,而同样浓度的Mn2 ,Zn2 ,Fe2 ,Co2 和Cd2 则对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金属螯合剂EDTA(1 0mmol/L)和腺苷蛋氨酸脱羧酶抑制剂甲基乙二醛 双脒腙 (0 .1mmol/L)可抑制酶活性约 80 % ,而铜结合剂KCN(1 .0mmol/L)、羰基试剂羟胺 (0 .1mmol/L)和氨基胍 (0 .1mmol/L)可导致该酶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环氧合酶-2(COX-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AML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HAG方案)和研究组(n=47,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HAG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胞免疫功能、血清COX-2、bFGF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85%(38/47),高于对照组的56.52%(26/46)(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8+、CD4+水平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D8+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OX-2、bFGF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HAG方案治疗可减轻AML患者机体免疫抑制,改善血清COX-2、bFGF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