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作为定量评估游泳人群暴露于病原微生物后健康风险的方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且缺乏所需的游泳人群暴露数据。【目的】收集游泳人群暴露数据,并在海水浴场中进行应用,评估粪大肠菌群作为风险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6个典型海水浴场的水质状况、粪大肠菌群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国内游泳人群的暴露数据,进而应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法,得出各个海水浴场的胃肠道疾病患病风险。【结果】6个海水浴场中粪大肠菌群浓度均与水温、气温及总云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位于南方的海水浴场粪便污染情况较北方严重,粪大肠菌群浓度第95百分位数远高于国内“差”类水质标准的阈值。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单次沐浴事件吞下海水的体积分别为35.1 mL (95%置信区间为32.4-37.8,α=0.578,β=0.016),45.0 mL (95%置信区间为31.1-59.3,α=0.532,β=0.012),35.7 mL (95%置信区间为29.7-41.8,α=0.753,β=0.032)。6个海水浴场患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凡纳滨对虾大面积暴发红体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等。本研究从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分离到三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编号为0107。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判定为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双台子河口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掌握双台子河口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于2009年4月、7月、10月和12月共4个航次在内陆河流入海口处进行四季样品的采集, 采用PCR-DGGE技术对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序列比对发现, 该处沉积物中的细菌主要归属于5个细菌类群, 分别为变形菌门(52.6%)、放线菌门(15.8%)、拟杆菌门(10.5%)、酸杆菌门(5.3%)以及绿弯菌门(5.3%), 此外还有一部分分类地位尚不明确的细菌(10.5%)。在四季样品中变形菌门(52.6%)为优势菌群, 而在变形菌门中, δ亚群又占绝对优势地位。实验结果还显示四季沉积物中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4?2.79, 且春夏两季沉积物中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秋冬两季沉积物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结论】双台子河口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符合典型河口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特征; 低温能导致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减少。本研究为初步掌握双台子河口沉积物中细菌种类和组成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同时也为该处海洋环境的监测及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诺如病毒CHN02/LZ35666株RdRp和VP1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诺如病毒(Noroviruses,NVs)为杯状病毒科的一个属,是引起人类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的重要病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病毒性胃肠炎暴发中由NV引起的占93%。NV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7.7kb,由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组成,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其中包括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0RF2和0RF3分别编码主要(VP1)和次要(VP2)衣壳蛋白。VP1蛋白折叠成两个区域,壳区(Shell,S)和突出区(Protruding,P),S区形成内壳,P区形成拱样结构突出于内壳外。P区进一步分为P1和P2亚区,后者位于衣壳的最外面,P2区相对于S区和P1区序列高度变异,被认为是免疫识别和受体结合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5.
硝酸盐是海洋微生物可利用氮的主要形式,也是限制表层海洋生物生产力的主要营养物质,海洋中的硝酸盐主要由氨和亚硝酸盐的氧化产生。探索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对认识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研究进程及其主要种类,并总结了其主要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指出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变迁中所衍生出的适应对策。基于当前的研究现状,展望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地了解海洋中亚硝酸盐的氧化过程,为进一步认识氮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循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肠球菌作为近岸海域粪便污染的指示细菌和条件致病菌,在海水中的生长与消亡对水质监测以及公众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述肠球菌在海水中的生理及分布特征,综述肠球菌在关键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影响下的消亡规律,并着重介绍肠球菌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消亡机制与消亡动力学模型,同时对肠球菌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构建肠球菌浓度预测模型,以期实现因公众亲海导致感染病原微生物风险的早期预警,对海水浴场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中典型人类肠道病毒的污染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中肠道病毒的污染分布对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建立5种典型人类肠道病毒的特异、灵敏、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开展全国范围内沿海主要海水增养殖区经济贝类体内肠道病毒的污染调查。【结果】采集的162份经济贝类中肠道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甲肝病毒4.3%;诺如病毒14.8%;轮状病毒6.2%;星状病毒5.6%;腺病毒9.9%,其中诺如病毒污染居于首位,该检测结果与PCR结果高度一致。我国沿海省市主要养殖区内贝类均受到了肠道病毒不同程度的污染,且不同省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选取的6类经济贝类中,牡蛎中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毛蚶和泥蚶。【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受到肠道病毒污染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本研究为贝类食品的安全监控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人类腺病毒(40/41)与人类急性胃肠炎显著相关,被用作娱乐水体中人类病毒污染的指示生物.粪大肠菌群(FC)作为传统的细菌指示生物,用来估计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潜在风险.了解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时空分布对公众健康和疾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于2008年5月到10月,在中国10个典型海水浴场共采集30个表层海水样品,分别用定量PCR和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人类腺病毒和FC.[结果]腺病毒的含量为1.7×106-1.1×108基因拷贝/L,其阳性检出率为30%,而普通PCR的阳性检出率为26.7%.其中7个海水浴场的FC超出了景观娱乐水质标准(2 000 CFU/L).时间分布趋势表明,人类腺病毒从8月份到10月份的污染较其他月份严重(P<0.05).在该实验条件下,不论是在同一浴场的不同站位还是在不同浴场,腺病毒的空间分布差异都不明显(P>0.05).同样,FC在不同浴场的时空分布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其分布与离岸距离的远近显著相关(P<0.05).此外,在我们所研究的浴场,细菌和病毒这两种指示生物之间并没有相关性.[结论]为避免在游泳季节胃肠道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必须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肠道细菌、病毒两种指示生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粪便污染指示菌(Fecal Indicator Bacteria,FIB),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耐热大肠菌等是用于指示水体中污染程度的微生物,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岸滩逐步成为FIB的重要储存库。微生物源示踪技术(MicrobialSourceTracking,MST)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溯源岸滩FIB污染,但FIB进入岸滩环境后的生消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影响FIB在岸滩上生存、消亡的各类因素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岸滩生态系统中FIB的来源,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FIB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间隙流动等其他影响因素,并针对岸滩环境中FIB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关建议,以期降低游客的患病风险,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秋、冬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年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青  王真良  樊景凤  邵魁双  李宏俊 《生态学报》2012,32(21):6747-6754
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全海域121°30'-124°00'E、37°30'-40°00'N范围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及年间变化研究,探讨浮游动物多样性对海流及全球变化的指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28种(不含6大类浮游幼虫和鱼卵仔鱼),类群组成以暖温性近岸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兼有少量冷温性和暖水性外海种。聚类分析将浮游动物群落划分为:北黄海高盐水团群落、北黄海混合水团群落、北黄海沿岸低盐水团群落。2009年秋、冬季在北黄海均监测到暖水种小齿海樽和肥胖箭虫,前者形成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但1959年调查显示它们向北分布不能抵达北黄海,这些暖水种的向北扩布可能预示着黄海暖流的增强。2009年秋、冬季北黄海主要暖温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丰度也较1959年同期有所升高。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影响下温带海域北黄海浮游动物暖水种种类增加、分布北移,暖温种丰度升高,这与亚热带海域东海浮游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模式不同,能够为浮游动物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