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明确SURFIN_(4.1)蛋白氨基(N)端在转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恶性疟原虫转染筛选表达SURFIN_(4.1)~(2Myc-N-T-Cyt)重组蛋白的MS822转染株;通过IFA和Western Blot方法对比分析N端Myc标签对SURFIN_(4.1)重组蛋白定位和可溶性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质谱分析(LC-MS/MS)方法,明确SURFIN_(4.1)蛋白N端转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成功筛选并获得表达SURFIN_(4.1)~(2Myc-N-T-Cyt)重组蛋白的恶性疟原虫MS822转染株;SURFIN_(4.1)~(2Myc-N-T-Cyt)与SURFIN_(4.1)~(N-T-Cyt)的定位和可溶性无明显差异。Co-IP和LC-MS/MS结果显示,SURFIN_(4.1)蛋白N端与茂氏点定位蛋白MAHRP1,PTEX复合体成员EXP2,棒状体蛋白RAP3,红细胞膜表面多种原虫蛋白及HSP60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URFIN_(4.1)蛋白N端在转运过程中不水解,且N端Myc标签不影响蛋白可溶性和定位;SURFIN_(4.1)蛋白N端与多种恶性疟致病性相关蛋白相互作用,提示SURFIN_(4.1)蛋白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2.
从担子菌伯氏圆孢多孔菌(Bondarzewia berkeleyi)发酵液中分离得4个苯并呋喃类化合物(1 ~4) ,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 (S)-2-(3′-hydroxyisoprop-1′-enyl )-2 ,3-dihydro-benzofuran-5-carbaldehyde (1)。这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圆孢地花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斯氏按蚊生长发育过程中唾液腺抽提物配子体激活因子的消长,应用体外雄配子体出丝观察方法比较羽化后未吸血及吸血组雌性斯氏按蚊唾液腺抽提物中配子体激活因子对柏氏疟原虫雄配子体出丝诱导活性的动态变化。羽化后未吸血组按蚊唾液腺配子体激活因子活性与按蚊生长、发育呈同步变化。羽化后当日至羽化后第6 d,吸血组按蚊唾液腺抽提物的GAF活性变化与未吸血组相似,吸血后该组GAF活性下降,羽化后14 d恢复到吸血前水平。吸血后斯氏按蚊唾液腺配子体激活因子活性的降低与蚊卵发育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克隆表达恶性疟原虫(Hasmodium falciparum,p.f)海南株(FCC1/HN)乳酸脱氢酶(LDH),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鉴定.为制备抗LDH抗体用于胶体金法快速检测疟原虫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技术对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f)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入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表达载体经鉴定后诱导表达;重组LDHpf(rLDHpf)经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兔抗rLDHpf免疫血清,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结果:构建了pET-32a/LDHpf重组表达载体,测序后同源性分析显示p.f不同株间LD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8%,不同种间同源性也在90%以上;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rLDHpf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LDHpf基因高度保守;rLDHpf得到高效表达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5.
制备抗PbPH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PH的表达特点和传播阻断能力。主要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scent assay, IFA),确定PbPH的表达阶段以及抗PbPH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1×10~6个P.berghei感染雌性BALB/c小鼠3 d后,尾静脉收集感染小鼠的血液,与鼠源的抗PbPH单克隆抗体/PBS对照,按照不同的稀释倍数(1?5、1?10、1?50)进行混合培养,观察15 min后,伯氏疟原虫配子体出丝中心数及24 h后动合子形成数的变化。WB和IFA检测抗PbPH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雌雄配子体、雄配子、雌配子/合子、retort和动合子的表面抗原。体外传播阻断实验中,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加入不同浓度(1?5、1?10)的抗PbPH单克隆抗体培养后,配子体出丝中心数分别减少了41.7%、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合子形成数分别减少了45.1%、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PbPH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阻断体外配子体出丝中心和动合子的形成,从而影响伯氏疟原虫在蚊体内的进一步发育和继续传播。  相似文献   
76.
利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BALB/c小鼠,PD-1单抗阻断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浆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数量。qRT-PCR检测IL-21、IL-10和IL-6 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抗体,以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在疟原虫初次感染中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发现,PD-1单抗阻断加速了P.b ANKA感染小鼠的死亡。与对照组相比,PD-1阻断组感染后第12天短寿浆细胞(CD138~+CD44~+)数量明显降低(P0.05),长寿浆细胞(CD138~+CD44~-、CD138~-CD44~+)和Tfh(CD4~+CXCR5~+)细胞数量无差异性改变,脾细胞IL-21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抗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MSP)-1特异性IgG无明显改变。P.b ANKA感染中PD-1通路可能通过影响Tfh分泌IL-21进而干扰浆细胞数量影响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7.
探讨不同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点。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ELISA动态检测感染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CD4+T细胞凋亡数量。约氏疟原虫(P.y17XL)感染早期,小鼠原虫血症持续上升;IFN-γ和IL-4分泌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且峰值较低;脾中CD4+T细胞大量凋亡,小鼠全部死亡;而夏氏疟原虫(P.cAS)感染小鼠,原虫血症上升缓慢;IFN-γ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5天达峰值;IL-4分泌水平在感染后第10天达峰值,且峰值较高维持时间较长;脾中CD4+T细胞凋亡细胞于感染后8 d出现有意义升高,小鼠全部存活。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感染期间CD4+T细胞凋亡的时相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或引起宿主免疫抑制的原因,从而影响宿主疟原虫感染的结局。  相似文献   
78.
79.
80.
比较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与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再次感染模型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差异,追溯相应虫体抗原的表达特点。建立约氏疟原虫与伯氏疟原虫再次感染鼠疟模型,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血清中优势抗体反应特点;检测两种虫株的MSP-1重组蛋白与免疫血清的反应程度;质谱鉴定伯氏疟原虫诱导免疫血清中优势抗体的抗原特点。ELISA表明小鼠免疫血清能够与相对应虫株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二次感染后的免疫血清具有抗体产生增强的现象;免疫血清与重组的MSP-1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反应水平具有种属差异性。与约氏疟原虫产生以抗MSP-1抗体为主的反应模式不同,伯氏疟原虫免疫血清还增加了分子量55 kD的反应条带,通过蛋白质谱鉴定提示可能是PbANKA_0702800,PbANKA_020920,PbANKA_110220等疟原虫表面蛋白。结果表明,抗疟原虫有效抗体的产生在宿主抵抗疟原虫感染尤其是再次感染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