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明确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蛋白的基因特点。收集中缅边境地区88例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制备血样滤纸片;试剂盒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gDNA);PCR和测序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PfAMA1基因的Domain I(DI)区域的多态性。成功扩增88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AMA1胞外段DI区域基因,与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比较,检测出31个分离位点,1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794。其中c1特别是c1L区域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检测区域。同时,分子进化分析显示,DI区域及其中的c1和c1L区域在进化过程中经历阳性选择。研究发现,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疫苗候选抗原PfAMA1基因DI区和其中c1、c1L区域高度多态,提示上述区域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研制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2.
本试验比较了食蟹猴疟原虫B株感染的(感染组),吸正常猴血的(对照组)及未吸血的斯氏按蚊存活情况。三组总平均寿命分别为20.76±9.35d、25.51±9.00d和22.04±6.97d。感染组比对照组总平均寿命缩短4.75d;对照组比未吸血组平均延长3.47d;两组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果提示,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和未吸血的斯氏按蚊寿命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3.
94.
我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两个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即A基因和B基因〔1.2〕,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使其表达〔3.4〕。经筛选获得了pwR/A·7和pwR/B·164两个表达较高的克隆菌(经扫描测定表达融合蛋白量分别为菌体总蛋白的8.8%和11.O%)。叉将A基因和B基因串连后与pwR450·l重组并转化到大肠杆菌JMl03株,经筛选鉴定获得了上述两个基因串连的pwR/AB·20克隆菌(表达融合蛋白量为35.8%)。为了进一步研究这3个克隆菌表达蛋白的免疫功能等活性,用8.0mol/L脲处理包涵体,离心沉淀上清液进行DEAE-ephacel柱层析,用Tris梯度缓冲液洗脱,但分离效果不好,而应用PAGE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则可得到电泳纯、稳定又具有免疫原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95.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5,14(1):27-28
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后供蚊血餐感染时间的初步观察宋宗臣第三军区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按蚊-恒河猴系统是疟疾根治药物研究较理想的模型。在使用此模型时,获得好的感染蚊批是重要环节。1984年我国引进此株疟原虫后,对子孢...  相似文献   
96.
陈晓红  柯金星 《动物学报》1997,43(3):232-237
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方法处理感染了约工疟原虫子孢子的大鼠肝脏,通过透射电镜研究红外期裂殖体的超微结构。在接种子孢子后48小时的标本中发现一成熟裂殖体,外周仍由一寄生虫质膜包裹,膜下有许多小泡,粗面内质肉、圆形或蚕豆形具明显嵴的线粒体,以及大量成熟裂殖子。  相似文献   
97.
疟疾目前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现全球每年新增疟疾病例3~5亿人,其中约300万人死于该病.特别是病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扩散已给疟疾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研制新的预防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研制有效的疟疾疫苗被认为是人类控制乃至消灭疟疾的重要途径,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构建和鉴定多个疫苗候选抗原[1,2].本研究进行高密度优化表达的融合抗原就是一个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98.
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辉  曹诚  李平  李杰之  马清钧 《遗传学报》2000,27(2):95-100
以霍乱毒素B亚基(CTB)为载体,由其基因构建了含有不同时期不同抗原表位的恶性疟原虫的融合基因CTB~AWTE、CTB~NANP,前者除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抗原表位杂合多肽基因SPf66外,还含有很强的T辅助细胞表位CST3和Tc细胞表位,后者含有子孢子期的B、Th细胞表位。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  相似文献   
99.
作者观察了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在熊猴和猕猴肝内第6、7、8天的红前期裂殖体。红前期裂殖体为椭圆形,较小,成熟裂殖体不超过30微米,含裂殖子平均约1500个。在发育过程中突出的特征是有细胞岛(Pseudocytomere)形成,完成裂体增殖时间仅8—9天。本虫株在形态及发育方面与猪尾猴疟原虫的OS株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0.
三株抗恶性疟单克隆抗体(M26-32,F5-3F9,F5-4E9)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获得11株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单克隆抗体(McAb)。以多种疟原虫(恶性疟,间日疟,卵圆疟,诺氏疟、食蟹猴疟和约氏疟)的感染血片为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发现有3株McAb(M26—32,F5—3F9,F5—4E9)与所试6种疟原虫均发生阳性荧光反应。其中M26—32除能与中国海南岛的2个恶性疟分离株结合外,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6个恶性疟分离株及卢旺达临床病人周围血中的环状体亦呈阳性反应。在与我国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反应时,几株McAb的IFA结果不同,提示不同间日疟原虫株的抗原成分有所差异。这些McAb与马媾疫锥虫和弓浆虫均无交叉免疫荧光反应。因此可能用于检测病人血中的微量疟原虫抗原,为早期诊断疟疾提供有力的工具,并可能用于鉴定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McAb M26—32能部分抑制疟原虫对。H-亮氨酸的掺入,并能延缓原虫血症的上升,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