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乐清湾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滨海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作用,国内一些专家对一些重要的河口和沿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如长江口(袁兴中、陆健健,2001a,b)、深圳湾(厉红梅等,2001;厉红梅、孟海涛,2004)、胶州湾(李新正等,2006)、杭洲湾(范明生等,1996)以及其它滨海湿地(张永普等,2001;鲍毅新等,2006).  相似文献   
62.
应用U K37估算三门湾(1916~2003年)表层海水温度,SST波动范围在15.97~18.00℃之间,年平均为17.03℃,此计算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与秋季海水实测温度相接近。研究显示出,三门湾的EI Nio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因素,但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其颤动幅度远不如东太平洋强烈。同时通过比较EI Nio期间(2003/2002)和非EI Nio期间(2006/2005)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研究显示出三门湾若干大型底栖生物对EI Nio事件产生响应迹象,若干大型底栖生物对EI Nio的响应主要是通过海洋环流的影响来体现生命和生态效应的,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底栖生物种类数和多样性、以及生命活动及栖息密度分布模式。在EI Nio影响下,台湾暖流入侵势力加强,2003/2002年底栖生物群落种类数减少与海流入侵及盐度密切相关;通过与同海域浮游动物对比研究,三门湾海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对EI Nio的生态响应均较大,前者可能与三门湾海域水域较浅,外海暖水从底部入侵改变水温和盐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致使种类数大大减少有关;而后者由于入侵暖水强度增大,携带大量暖水性浮游动物,呈现出在EI Nio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有偏高趋势。  相似文献   
63.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约16—18kb)的组成是相对较稳定的,但在不同类群中,线粒体基因组在基因结构和基因排列方式等方面均显示了极大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可能反映了真核细胞不同的进化路线(Saccone et al.,1999)。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线粒体基因组是惟一一个能够从基因组水平上来分析动物系统发生的分子标记,可以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基因组成及基因排列方式等进行多方位的分子进化研究,因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将成为动物分子系统发生最有力的证据(Saccone et al.,1999)。  相似文献   
64.
2005年2月23日—4月28日,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内一样点进行每天采样,监测水体中叶绿素a与可溶性碳(DOC)浓度的变化,研究在春季水华暴发期间DOC的动力学特性。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a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间共暴发了两次水华,其中第一次历时较短,第二次历时较长。DOC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基本吻合。整个暴发过程中的叶绿素a与DOC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2),但第一次暴发过程中的相关性很高(R2=0.72),而第二次暴发过程中的相关性较低(R2=0.30)。根据天然水体中DOC来源的主要途径,推测在第一次暴发过程中DOC的来源主要是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的代谢产物,而第二次暴发过程中DOC的来源主要是水体中藻类死亡腐烂而产生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65.
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张运林  秦伯强  杨龙元 《生态学报》2006,26(12):3969-3979
通过测定滤膜上悬浮颗粒物和过滤液中CDOM吸光度的方法计算得到太湖梅梁湾总颗粒物和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并计算了各吸收组份的贡献份额以及吸收与PAR衰减的比值。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从400 nm到600 nm大致呈下降趋势,到675nm附近由于叶绿素a的特征吸收会出现明显峰值,峰值高低随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变化,ap(440)在3.58~9.86 m-1间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下降,ad(440)和ag(44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3~7.07m-1和1.06~1.70 m-1。非藻类颗粒物在400~700 nm波段的指数函数斜率Sd的平均值为(10.91±0.62)μm-1;CDOM在280~500 nm波段指数函数斜率Sg的平均值为(15.52±0.49)μm-1。浮游藻类的光谱吸收表现为在440、675 nm附近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为(2.55±1.14)、(1.34±0.69)m-1。ap(440)与TSS、OSSI、SS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ad(440)则只与TSSI、SS有显著性相关,aph(440)只与OSS、Chla有显著性相关。CDOM吸收系数与DOC浓度没有显著正相关,但与Chla存在显著幂函数关系,浮游藻类降解产物是水体中CDOM的重要来源之一。水体中物质吸收主要以颗粒物为主,对总吸收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颗粒物中又以非藻类颗粒物占主导,一般超过40%,总吸收对漫射衰减的贡献也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66.
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256种,其中多毛类66种,软体动物74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2种和其他动物27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4.76%。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季节平均生物量为23.13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4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10.28g/m^2,棘皮动物居第二位5.44g/m^2;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占第一位78个/m^2,多毛类占第二位37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主要有2个群落:群落Ⅰ。丝鳃稚齿虫一光滑河篮蛤-纹尾长眼虾群落;群落Ⅱ,中蚓虫-光滑河篮蛤-模糊新短眼蟹群落。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出现一定扰动,主要在于群落的季节演替。  相似文献   
67.
墨西哥湾扇贝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报道了墨西哥湾扇贝成熟精子在SEM和TEM下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墨西哥湾扇贝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精子全长约43~45μm,头部长约2.1~2.4μm。精子主要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顶体明显突出,呈倒V形;顶体下方为细胞核,细胞核近似卵圆形。在细胞核内部或边缘,能观察到有一个或几个形状较为规则的核泡。中段的主要结构有线粒体和中心体,中段的横切面有4个线粒体围绕在中心体的周围。尾部细长,尾部鞭毛横切面为典型的“9 2”结构。  相似文献   
68.
从1 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8种鳄类的系统学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得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和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的mtDNA12SrRNA基因片段的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的2种鳄及文献中4种鳄的12SrRNA基因相应片段,经比对后构建系统树。其结果显示,现存鳄类为单系起源,可划分为3个科,即:鳄科、食鱼鳄科和假食鱼鳄科。食鱼鳄与假食鱼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假食鱼鳄作为食鱼鳄科的一个属,与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研究结果不同。在钝吻鳄科中,扬子鳄与凯门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虽较近,但它们的确存在很多差异。两者12SrRNA基因序列差异达12.12%,碱基的颠换数为9。在基于碱基转换和颠换的NJ系统树及仅基于碱基颠换的NJ系统树中,前者支持扬子鳄与密河鳄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后者支持扬子鳄与凯门鳄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说明扬子鳄与密河鳄间亲缘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本文仅根据12SrRNA基因部分序列来进行分析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9.
鳄类的取食和繁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峰 《生物学通报》2001,36(8):9-11
鳄类是现代爬行动物中身体结构最高级的动物,就其捕食,求偶与交配,营巢与产卵,护巢,挖巢和护幼等行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0.
百年来关于扬子鳄的分类学位置存在着很多争议,本文测得扬子鳄、暹罗鳄和湾鳄的mtDNAND4和Cytb基因,并从GenBank中获得密西西比鳄和海龟的ND4基因和Cytb基因相应片段.用ClustalX1.8进行对位排列,以海龟为外群构建分子进化系统树.结果显示:在鳄类动物中,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最近,两者ND4基因序列碱基差异为20.68%,而Cytb基因序列碱基差异为14.43%;但扬子鳄与密西西比与鳄的分类问题仍将有待进一步探讨。 Abstract:A portion of mitochondrial ND4 and cytochrome b gene of 3 species of erocodilian was sequenced.Additional homologous sequences of Alligator mississippinisis from GenBank were aligned together and compared with Cheloniamydas.The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the neighbor-joining (NJ) algorithm.Alligator sinensis ismore related to Alligator mississippinesis than others though the diversity of their mitochondrial ND4 gene reached 20.68% while Cyt b gene 14.43%.It needs further study to determine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lligatorsinensis and Alligator mississi ppini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