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厦门港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其与沉积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荣冠  江锦祥 《生态学报》1989,9(3):271-273
厦门港属于亚热带河口港湾,受外海水系和沿岸流及九龙江水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底质类型极为复杂的港湾。根据沉积物中砾石、砂、粉砂和粘土含量的百分组成,该港湾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泥(TY)、粉砂-砂质泥(T-SY)、砂-粉砂质泥(S-TY)、泥质砂(YS)、泥-砾质砂(Y-GS)和中细砂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丰富(计440种)。其分布具有三种生态类型:河口种、海水种和近岸广盐种。平均总生物量为56.17克/米~2,平均栖息密度为358个/米~2。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密切:河口区底栖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趋势是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多;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以及不同的沉积物类型也影响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了解福建省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2005年11月和2006年4月在湄洲湾潮间带选择了灵川(Mch1)、苏厝(Mch2)、郭厝(Mch3)、东吴(Mch4)和东桥(Mch5)5条断面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潮间带底栖生物225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00%,三者构成潮间带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断面间比较,东桥断面种数较多,苏厝断面较少。季节比较,春季各断面种类较秋季多。平均生物量22.91g/m2,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甲壳动物居第二位;平均栖息密度为388个/m2,以多毛类居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生物量以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以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调查结果显示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256种,其中多毛类66种,软体动物74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2种和其他动物27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4.76%。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季节平均生物量为23.13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4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10.28g/m^2,棘皮动物居第二位5.44g/m^2;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占第一位78个/m^2,多毛类占第二位37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主要有2个群落:群落Ⅰ。丝鳃稚齿虫一光滑河篮蛤-纹尾长眼虾群落;群落Ⅱ,中蚓虫-光滑河篮蛤-模糊新短眼蟹群落。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出现一定扰动,主要在于群落的季节演替。  相似文献   
5.
厦门观音山海岸沙生植被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35种,分属于42科113属。但是比较23年前的历史调查数据,鬣刺(Spinifex littoreus)、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等沙滩防风浪固沙护岸先锋植物近乎绝迹。为了改变当地仅存的次生植被现状,应当对残存风水林与灌草丛加强保护,利用海岸沙生植被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达到改善环境条件、有效抗御自然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在泉州湾浮山(R1)、下洋(R2)、垵头(R3)和大坠岛(R4) 选择4条岩相潮间带断面对底栖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6687号标本.经分析鉴定共有324种,其中有藻类17种,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96种,节肢动物62种,棘皮动物11种,其他动物共有36种.岩相断面种类的水平分布受制于潮流和海浪,不同断面的种数排序是浮山(206种)>下洋(197种)>大坠岛(193种)>垵头(166种).垂直分布主要受制于潮汐和海浪.各断面不同潮区的共同特征是中潮区的物种最多,在129-156种之间;低潮区居第二,在87-116种之间;高潮区的种类最少,在9-20种之间.种数的季节变化反映生物对水温的适应性,不同季节种数排序为夏季(190种)>春季(164种)>秋季(158种)>冬季(150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杭州湾北岸软相潮间带A—E5条断面(图1)的连续6年(1975—1980年)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于1977年投产后对该区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相当明显。这是水质、底质和地形环境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断面A主要是因附近筑堤填海、泥沙淤积所造成;其他4条断面主要乃与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大亚湾核电站冷却水排出的余热对海湾生态系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受法国电力公司(EDF)委托,自1986年12月至1989年9月,对大亚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生态调查。内容包括水文、水化、地质、地貌和海洋生物等十多个项目。本文着重分析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水域岩相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旨在确定核电站投产前该水域潮间带生物群落的背景数据,为该湾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夏季在楚科奇海、白令海采用 30cm× 30cm箱式取样器 ,取得 16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经分析研究有大型底栖生物 92科 16 4种 ,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数最多 ,占总种数的 88.4 1% ,三者构成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有独毛虫属一种 (Tharyxsp .)、齿吻沙蚕属一种(Nephtyssp .)、囊叶齿吻沙蚕 (Nephtyscaeca)、平滑胡桃蛤 (Ennuculatenuis)、短吻状蛤 (Nuculanapernulapernu loides)、拟猛钩虾属一种 (Harpiniopsissp .)、日本沙钩虾 (Byblisjaponicus)和萨氏真蛇尾 (Ophiurasarsii)等。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111.83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2 5 38个 /m2 。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占多数。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大型底栖生物有 5个群落类型 :I .梯额虫 (Scalibregmainflatum )紫轮参(Polycheirarufescens) -结栉盖蛇尾 (Stegophiuranodosa)群落 ,Ⅱ .拟单指虫 (Cossurellasp .) -平滑胡桃蛤 -鳞甲钩虾 (Lepidepecreumsp .)群落 ,Ⅲ .缩头竹节虫 (Maldanesarai) -葛氏希泊钩虾 (Hippomedongorbunovi) -萨氏真蛇尾群落 ,Ⅳ .齿吻沙蚕 (Nephtyssp .) -平滑胡桃蛤 -日本沙钩虾 -戈芬星虫 (Golfingiasp .)群落和白令海群落 ,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