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点接法从山东寿光和苍山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大棚中分离得到的45株菌株以及实验室保存的19株菌株中,筛选到14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然后通过牛津杯法复筛得到6株抑菌效果较好的细菌株。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X10的防治效果最好,液体菌剂防治效果达到了81.8%,固体菌剂防治效果达到了65.4%,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菌株X10进行了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鉴定为侧胞短杆芽胞杆菌(Brevi Bacillus laterosporus)。  相似文献   
62.
重盘科Diplodiscidae Cohn, 1904复殖吸虫是两栖动物最为常见的寄生虫,形态多样,目前未见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记述并分析了寄生于滇蛙Dianrana pleuraden肠道的重盘科重盘属Diplodiscus Diesing, 1836黑斑蛙重盘吸虫D.nigromaculati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后续开展此类吸虫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黑斑蛙重盘吸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 697 bp(GenBank登录号:MW698822),由22个tRNA基因、12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组成;AT含量(60%)高于GC含量(40%),但AT含量为目前已报道同盘总科Paramphistomoidea Fischoeder, 1901中最低;trnG基因和trnE基因的互换成为同盘总科吸虫线粒体基因组遗传结构的重要特征。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支持重盘属隶属于重盘科。本研究中,滇蛙为黑斑蛙重盘吸虫的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测量了2012年7月采自云南省剑川县的125只成体滇蛙Nidirana pleuraden(♀64只,♂61只)的11项形态指标,并使用骨龄学方法测定年龄。结果显示:滇蛙两性的体长与其余形态指标呈正相关,雌性头长、头宽、吻长、前臂及手长、前臂宽、前肢全长、后肢全长、胫长和足长的均值都大于雄性,属于偏雌性的两性异形模式。两性异形指数分别为:1龄组0.05、2龄组0.06、3龄组0.07、4龄组0.08,即两性异形指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这反映出随年龄增长,雌性的繁殖投入增加,而雄性的繁殖机会受体型的影响较小,符合生育力选择假说。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为探讨裂褶菌多糖的两种固体发酵方法及其大孔树脂纯化。[方法]设计了以玉米、大米为基料的两种固体发酵培养基培养裂褶菌,通过热水提取法(料液比1∶30,80℃,12 h)提取裂褶菌多糖,并采用动态吸附实验筛选盐类、核酸、蛋白质、色素吸附率最高的大孔树脂。[结果]28℃培养35 d,裂褶菌在米饭固体培养基(RSM)生长深度近20%,在玉米固体培养基(CSM)的生长深度达到100%;玉米发酵物、米饭发酵物的裂褶菌多糖提取率分别为4.8%、5.9%(以发酵物湿重计);在上样流速3 BV/h(1 BV=2 L)、上样体积10 L条件下,6种型号的大孔树脂中,树脂SA-210纯化效果最佳,盐类、核酸、蛋白质等杂质的吸附率分别为84.18%、98.02%、96.81%。[结论]裂褶菌在CSM生长深度是在RSM上的5倍,玉米固体培养基比米饭固体培养基更适合裂褶菌的生长;树脂SA-210对盐类、核酸、蛋白质等杂质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吸附率均高于80%,且吸附效果稳定,适用于裂褶菌多糖的纯化。  相似文献   
65.
温晓敏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4):459-462,F0003
对倭蛙属(Nanorana)已知3种: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倭蛙(N. pleskei)和腹斑倭蛙(N. ventripunctata)的肩带作了连续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发现其上喙骨(epicoracoid)的融合与重叠的状况与虎纹蛙(Rana rugulosa)较相似,而与无尾目中其它物种已知的肩带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倭蛙属和虎纹蛙等与已知肩带类型的蛙亚科其它的物种在系统进化中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最近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66.
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的两性异形与生育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寿鹿  杜卫国  舒霖 《生态学报》2005,25(4):664-668
比较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的两性异形和生育力,首次通过种间比较来验证生育力选择理论是否能解释两栖动物两性异形的进化。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均为雌体大于雄体的两性异形类型,其两性异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金线侧褶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 .30 ,而泽陆蛙仅为0 .0 8。然而,两者的怀卵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结果与生育力选择理论预测不一致。此种不一致性可能由下述原因导致:选择压力作用于雄体而非雌体、能量分配策略和死亡率的种间差异、以及系统发育历史的种间差异。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雄体的身体状态指数显著高于雌体。金线侧褶蛙的头,眼和四肢都显著大于泽陆蛙;两者雌体的前后肢长度显著大于雄体。两性金线侧褶蛙的前后肢随体长呈同速生长,而泽陆蛙的前后肢随体长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67.
基于12S和16S rRNA序列的湍蛙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湍蛙属 6个种共 10个种群 ,以及 4个外群种的线粒体 12S和 16SrRNA基因片段 ,比对后有94 0bp序列 ,发现 35 2个变异位点、 186个简约性位点。运用NJ法、MP法、ML法构建了系统关系树 ,各系统树一致表明内群为一单系群 ,分为两组 :第一组中 ,四川湍蛙两种群先聚合 ,再和棕点湍蛙聚为一支 ;第二组中 ,香港湍蛙和戴云湍蛙聚为一支 ,而香港大屿山离岛湍蛙种群首先与华南湍蛙相聚 ,再与武夷湍蛙构成姐妹支。研究结果表明 :香港地区增加 1种湍蛙分布 ;戴云湍蛙是一有效种 ;四川湍蛙的石棉和洪雅种群间遗传差异达到或超过其他种间的分歧水平。  相似文献   
68.
浙江丽水虎纹蛙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5,26(3):255-262
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407只2001—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浙江丽水罚没的死亡虎纹蛙的体长等10个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雌性成体体长(SUL)大于雄性成体,幼体形态无显著两性差异;ANCOVA去除SUL差异的影响后,雌性成体的头长和后肢长大于雄性成体,前肢长、眼径和耳径则小于雄性成体。前肢两侧对称性的偏移度成体大于幼体,雌性大于雄性;后肢两侧对称性成幼体和两性无显著差异。10个形态指标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64·6%的变异:第一主成分中头宽、眼径和耳径,第二主成分中后肢长,第三主成分中眼间距和鼻间距分别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用NikonSMZ-1000解剖镜鉴别277只个体胃内容物中的食物种类,发现其秋季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成幼体和两性食物生态位宽度为3·42~5·25,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为0·93~0·98。分析表明,虎纹蛙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差异微弱,而体长两性异形差异显著;雌体具有较大的体形与食性无关,而可能与生育力选择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9.
大头蛙Sox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人SRY基因HMC—box的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大头蛙的Sox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在雌雄个体中均扩增出217bp的基因片段,与人对照相同。序列分析表明,大头蛙雌雄个体之间Sox序列没有差异,与人SOX基因的同源性达到88%,与其它各类动物的Sox基因也都有非常高的相似性。结果支持Sox基因在进化上十分保守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传统的遗传流行病学和基因定位的研究设计往往局限于单一的(通常是简单的)数据结构和过分简化的流行病学模型。然而,当实际情况稍微复杂一些的时候,这些简单的方法几乎注定要失败,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建构思维方式,应考虑何种的病因学模型会与我们所知道的进化,表现型的表达以及基因型-表现型的相互关系相符,当基因定位的策略充分利用选择偏倚来使P(基因型Ⅰ表现型的;选择偏倚)的预测值达到最大,用分离分析试图对外显率函数或P(表现型Ⅰ基因型)作无偏估计,因而一般而言,没有一个值可以完全充分地被另一个值所推估,一个常见的,关于基因组计划得以“改变世界”的误解甚至使得严谨的科学家们都忽略了以下的科学事实;他们努力地为基因定位策略上的巨额支出辩护,却忽略了基因定位策略的本身就是极度取决于一些难以验证的前题假设,将不同实验设计方案的数据合并起来定会使估计参数和检验假设的自由度增加,虽然仍然需要大样本数的资料库,但采取以上策略可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检测出真实情况,以往传统的研究方法只针对病因变异量的某一特定方面;双生子法侧重于研究在一个家庭内分享共同的环境因素之下遗传因素的作用;寄养子研究侧重于在控制遗传因素之下,不同家庭环境间的变异性;移民流行病学分析侧重于在控制遗传因素之下,不同文化环境间的变异性;而家系分析则侧重于检测较大的亲缘族系中的复杂遗传性相关,不同的研究着重不同成份的变异量,很显然,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将可对特微病因学提供更多关于自然,养育因素以及它们之间交互作用的信息,同样地,这些信息可用来辅助基因定位和基因型-表现型相关性的研究,我们目前正以外朝鲜族家庭为对象进行此类研究,这些外朝鲜族家庭包括位于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延边0的朝鲜族家庭以及寄养于美国及欧洲的朝鲜人,我们亦希望能取得这些寄养人位于韩国的血亲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