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电镜技术,对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鸡(Callus domestiaus)胚胎进行了观察.通过对鸡胚胎肾组织发生过程的观察,探讨鸡胚中肾的发生与退化,后肾的发生、分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孵育到第16期在中肾前端附近出现一些中肾小泡.孵育到第18期形成中肾小管.孵育到第26期,中肾小管的盲端内陷,原始的肾小囊和肾血管球形成,中肾小管显著伸长并迂回曲折.孵育到第33~37期,体前后部中肾组织均已形成完整的肾单位.第37~46期体前部至后部的中肾组织依次退化.孵育到第26期从泄殖腔附近发出的输尿管芽向生后肾组织侵入生长,生后.肾组织产生许多生后肾小泡.第33期出现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管伸长并发生折叠,出现集合小管、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形态分化.第37~46期肾小体逐渐发育成熟,肾小管继续分化出现细段.鸡的中肾具有排泄功能.鸡后肾的发生与分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肾单位的分化中,同一胚龄肾组织内可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肾小体,集合小管分化较早,诱导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分化,细段分化较迟.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十五肽BPC-15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增殖、周期、迁移及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1、5、10、50、100μg/mL)的BPC-157作用于HUVEC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经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药物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并且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观察BPC-157对内皮细胞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HUVEC细胞株经BPC-157刺激48 h后,细胞增殖率和各时期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而在刺激12 h时,BPC-157显著性促进细胞伤口愈合及穿膜细胞数的增加(P0.01);刺激8 h时,给药组细胞开始聚合,形成复杂的管状网络结构,特别是5μg/mL剂量组。结论:十五肽BPC-15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改变基本没有影响,但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3.
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繁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福寿螺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特性,在湖南省资兴市水稻田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福寿螺在湘南自然条件下1年可发生不完全3代.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越冬代)雌螺的平均性成熟期分别为59.3、45.4和213.0 d.雄螺的平均性成熟期比雌螺早4.3d.福寿螺的自然性比(♀∶♂)为1.54:1.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9.2h,但并非每次交配后都会产卵.田间福寿螺月产卵块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756).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d)与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98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726x+23.064.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为20.7d,平均孵化率为44.1%.雌螺与雄螺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40和1.98 a.平均每头雌螺一生可产卵13764粒,可繁殖幼螺6070头.  相似文献   
64.
为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的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以探讨其在综合防治中的潜在利用价值,分析了鱼塘、沟渠和水田3种生境福寿螺以及黑白肉色福寿螺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塘福寿螺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沟渠福寿螺的灰分含量最高,水田福寿螺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低,沟渠和鱼塘福寿螺的粗蛋白含量都高于13%,鱼塘福寿螺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须氨基酸指数均最高,但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低;水田福寿螺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沟渠福寿螺,必需氨基酸指数依次是鱼塘>水田>沟渠,白肉福寿螺的总体营养价值较黑肉福寿螺高,福寿螺的总体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鱼粉(CP53.5%)较为接近;在利用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营养组成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opoda,瓶螺科Pilaidae。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6螺层;卵圆球形,直径2~2.5mm,初产时深红色、粘稠,孵化前变淡,卵成堆叠产,每卵块3~5层,约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体长2~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  相似文献   
66.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繁殖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福寿螺为雌雄异体,具有明显的第二性征;壳顶面观察,雌性的第2~3螺层为黑色,雄性的为淡黄色。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生殖孔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阴茎囊和阴茎组成,此外还具有特殊的辅助交配器和香腺。福寿螺交配方式特殊,辅助交配器和香腺在交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寿螺为倒退式产卵,产卵于水面之上的附着物上,腹足在产卵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雄螺独特的交配器官和交配方式、雌螺独特的产卵方式和高繁殖力、受精卵的离水孵化使福寿螺后代数量极大,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7.
软体动物贝壳表型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为探究贝壳形态特性与软体动物随水流扩散功能的相关性,实验选取9种具代表性的腹足纲和双壳纲贝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成体的壳-体质量比与静水沉降特性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质量的变异系数(C.V.=1.11)大于壳长(C.V.=0.67)、壳宽(C.V.=0.54)的变异系数;壳-体质量比具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种内变异系数小(C.V.=0.20),而种间差异极显著(P < 0.01)。受试贝类的平均壳-体质量比为0.32±0.13,陆生贝类的壳-体质量比显著小于水生贝类(P < 0.01),壳-体质量比最大的河蚬(0.54±0.06)是最小的非洲大蜗牛(0.17±0.04)的3倍,福寿螺的壳-体质量比为0.50±0.06。双壳类和螺类的沉降行为差异明显,只有中华园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不能在静水中漂浮;沉降速度最大的河蚬((24.99±4.22)cm/s)是最小的椭圆萝卜螺((4.13±0.96)cm/s)的6倍,入侵种非洲大蜗牛((18.30±3.64)cm/s)和福寿螺((21.77±5.23)cm/s)与土著种铜锈环棱螺((19.48±3.14)cm/s)和中华园田螺((21.44±3.92)cm/s)在沉降速度上无显著差异(P < 0.01)。成体贝类的壳-体质量比与沉降速度(R2=0.28)、沉降加速度(R2=0.39)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贝类沉降特性随生活史变化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贝类进化与种群扩散中的生态水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68.
研究福寿螺对 8种饵料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福寿螺对浮萍具有很强的嗜好性 ,对水稻秧苗、狗尾草为负选择 ,其余饵种为正选择 .  相似文献   
69.
高危性外来入侵种福寿螺严重危害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人体健康.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选取最适的生态位模型以预测福寿螺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合福寿螺在我国的337条分布记录和年均温、年降水量等19个生物气候变量数据,本文采用MaxEnt、GARP、BIOCLIM和DOMAIN等4种生态位模型分别模拟预测了福寿螺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Kappa统计量分析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 4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福寿螺在我国的分布,其中MaxEnt模型的模拟准确度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0.955±0.004,Kappa=0.845±0.017),其次是GARP和DOMAIN,准确度相对较小的是BIOCLIM,但其平均AUC也达0.898±0.017,平均Kappa值为0.771±0.025.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福寿螺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0° N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部分地区地处30°N以北.适生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2%,广东、广西、湖南、重庆、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具有高度潜在入侵风险.本研究可以为福寿螺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并且对大尺度上外来水生生物的适生区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0.
福寿螺的形态构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对引进我国的一种大型淡水养殖螺类——福寿螺(大瓶螺)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进行了描述,其中内部构造部分为国内首次系统报道,并附有形态解剖图。在解剖中我们发现,福寿螺有一些特殊的结构:(1)栉状鳃着生于外套腔的右侧,这与所属的中腹足目及瓶螺科的特征(鳃位于外套腔的左侧)明显不同。(2)胃的内壁有许多列隆起,其上有磨状齿,用以磨碎食物;胃腔凹面的底部有一呈倒U型的胃楯。(3)大动脉的基部膨大成副心脏,这在腹足纲动物中很少见。(4)雄性生殖器有前列腺囊,囊内的前列腺呈细丝状,长可达70毫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