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局和尺度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尺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态学格局的改变。入侵物种性状的变异会对种群的建立和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表型性状的尺度变异并推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广东省开展了福寿螺的体质量、体高、体宽、壳口宽4个表型性状在城市、乡镇、生境、样方、个体5个空间尺度上变异的研究。通过拟合混合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个体和样方差异解释了近80%的性状变异,生境的差异解释了除体重外其他性状的剩余变异;除体重外乡镇和城市尺度上性状的变异并不明显。结果进一步表明,区域尺度的过程如气候特征等对福寿螺表型性状变异不起主要作用;福寿螺种群特征的研究及防控的重点应考虑其遗传结构特征及局部尺度环境因素。通过不同尺度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频度分布曲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福寿螺因其食性杂、抗逆性和繁殖力强以及自然天敌少等不断扩散,侵害农作物,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对其的防治与监控。自然界中福寿螺存在2种壳色——黄色和黑色,壳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广东省福寿螺多以黑色为主,福寿螺倾向于与不同壳色的螺交配。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配的选择性,但2种壳色的福寿螺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关于这2种壳色的螺在形态学上的差异鲜有报道。【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研究2种壳色福寿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2种壳色福寿螺的体质量、层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且黄色比黑色变异系数大。对黄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壳高、口宽;对黑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口宽、层高。【结论与意义】2种壳色福寿螺在形态性状方面差异显著,可以将壳色作为特征标记,为福寿螺的监测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决定和多阶段演进的过程 ,首先是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并不断积累 ,引起细胞分化生长失控。然而这些突变必须克服机体设置的细胞增殖障碍、应激产生的染色体基因修补机制以及多种抑癌基因的作用。在染色体受到损伤时 ,这些抑癌因子会激活表达 ,调控基因转录以抑制肿瘤生长 ,所以只有当排除了抑癌因子的多重作用后 ,一个正常细胞才能逐渐突破防线而转化成为一个肿瘤细胞[1] 。经过多年研究 ,科学家虽已搞清了主导肿瘤转化的相关基因及其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能否根据这些已经了解的细胞转化机制 ,在体外模拟肿瘤的发…  相似文献   
4.
【背景】福寿螺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入侵我国的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的福寿螺(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螺的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的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螺的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螺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螺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福寿螺为世界性恶性入侵水生动物,也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人侵物种之一。福寿螺大量啃食为害水稻、茭白、白莲等重要农作物,对我国南方各省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福寿螺灾害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利用福寿螺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数量和危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部分。福寿螺卵中含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充分利用螺卵中的类胡萝卜素能拓展福寿螺的利用途径和方法。【方法】为探寻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用甲醇、无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石油醚等6种常用萃取剂提取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结果】结果显示,不同萃取剂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不同,醇类为较适合的提取液(甲醇〉无水乙醇〉丙酮)。【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找出了合适的提取液,为拓展福寿螺的利用途径,以及福寿螺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乳酸(Lac)、D-二聚体(D-D)、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75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根据入院时氧合指数(OI)差异分为轻度组(n=96)、中度组(n=152)和重度组(n=127),比较各组血清Lac、D-D、sTM、ESM-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Lac、D-D、sTM、ESM-1与OI的相关性。根据28d内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137)和存活组(n=238),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ac、D-D、sTM、ESM-1对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Lac、D-D、sTM、ESM-1水平依次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的血清Lac、D-D、sTM、ESM-1水平与OI均呈负相关(P<0.05)。死亡组年龄大于存活组,脓毒性休克、ICU停留时间≥10 d、机械通气时间≥3 d比例以及SOFA评分、血清Lac、D-D、sTM、ESM-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OI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13分、血清Lac、D-D、sTM、ESM-1水平较高是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OI较高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ac、D-D、sTM、ESM-1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07,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0.785、0.747、0.796、0.789。结论:血清Lac、D-D、sTM、ESM-1水平升高与脓毒症相关ARDS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对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外来鱼类雀鳝对本地鱼类资源的捕食效率及与本地肉食鱼类摄食的差异, 研究对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捕食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功能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与本地生态位相似肉食性鱼类斑鳢(Channa maculata)的功能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雀鳝和斑鳢的功能反应类型, 建立了功能反应曲线, 估计了资源消耗率相关的参数, 并结合功能反应模型和食物转化效率模拟了2种鱼类的种群增长趋势。结果表明: 雀鳝与斑鳢的功能反应类型均为Type-Ⅱ型; 2种捕食者的袭击率(P=0.383)及食物处理时间(P=0.663)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2种捕食者在单位资源消耗率上并无明显差别; 雀鳝的相对生长效率显著高于斑鳢(P<0.05), 而食物转化效率则无显著差异(P=0.132); 雀鳝的种群增长快于斑鳢且具有更高的稳定种群密度。研究为系统评估外来鱼类雀鳝的生态影响提供了基础, 采用的量化功能反应的方法可为其他外来鱼类生态影响的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渗透及离子的毒害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为试验材料,利用分根法研究了盐胁迫对小麦的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小麦既受渗透胁迫,也受盐离子胁迫。渗透胁迫效应比较快,大约在处理后1-2d内发生;离子毒害效应比较缓慢,大约需3-4d时间。在一半盐胁迫(200mmol/L NaCl)和一半非盐胁迫的分根条件下,小麦没有明显的渗透胁迫效应,小麦植株地上部Na+ 累积到毒性水平之前盐处理对小麦生长无抑制效应。小麦具有将Na+ 从盐胁迫一侧转移非盐一侧的能力,说明小麦吸收的Na+ 有一部分可以从地上部回流到根系中,回流率可达76%-89%。无水分胁迫(不加入PEG)的回流率大于水分胁迫(加入PEG)的回流率。不同基因型小麦在盐分吸收累积和回流,及渗透和离子胁迫的速度和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NR 9405和小偃6号的Na+ 累积速度要少于陕229和RB 6;NR 9405根系排Na+ 能力强于陕229和RB 6。因此,NR 9405和小偃6号的耐盐性高于陕229和RB 6。  相似文献   
9.
【背景】罗非鱼是华南地区自然水域的常见种,是我国主要的外来鱼类之一,但对其在自然水域的分布和数量缺乏详细的描述。【方法】对广东省的主要河流珠江(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鉴江和潭江等的多个样点进行了调查,主要对各样点渔获物中罗非鱼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各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性腺发育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广东省各主要水系均有罗非鱼野生个体的存在,其中,鉴江袂花江段数量最多,约占渔获物总质量的60%,西江、北江数量相对较少,不到渔获物总质量的1%;在各种群中均发现了2龄以上个体和性成熟个体,并在调查中采集到大量仔、幼鱼。【结论与意义】以上结果表明罗非鱼在广东各主要河流已能完成越冬和繁殖,并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清除观赏鱼养殖中混入的外来物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减少其对养殖品种生长和繁殖的干扰,增加养殖效益,本研究利用大型观赏鱼池塘,通过两次投放0.16 mg·L~(-1)的"灭非灵",对罗非鱼特异性杀灭药物"灭非灵"的杀灭效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浓度的"灭非灵"能有效清除池塘中的罗非鱼个体,清除率达到99%以上;且能将该药物对其他物种的危害降到最低,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对池塘中的多个养殖种产生影响,取得了特异性杀除罗非鱼的效果。与以往在实验室内的验证相比,本次实验为"灭非灵"的首次大型池塘实验,证明了"灭非灵"可以用于观赏鱼养殖中尼罗罗非鱼的特异性杀灭和控制,为以后观赏鱼行业中罗非鱼的清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也为外来鱼类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