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5 毫秒
51.
为了研究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倍半萜的生物合成,通过对牛樟芝基因组分析获得倍半萜类合成酶基因(AcTPS2),利用RT-PCR克隆获得其全长cDNA,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AcTPS2基因cDNA全长1 068bp,Blast比对发现,AcTPS2含倍半萜类合成酶所独具的富含天冬氨酸序列DXXXD及萜类合成酶特有的RRDTSG-LDL保守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cTPS2基因与其他真菌的倍半萜聚为一类;表达谱分析显示,以甘露糖作为碳源、以酪蛋白胨作为氮源能够有效促进AcTPS2基因的诱导表达。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牛樟芝倍半萜类生物合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5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IIRPCs)、25-羟维生素D[25(OH)D]、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疾病活动性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65例、克罗恩病(CD)组85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此外,UC组和CD组患者分别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改良梅奥(Mayo)评分分为活动期组、缓解期组,分别比较UC组和CD组患者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间的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水平、肠道菌群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IB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对照组,而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高于CD组,25(OH)D水平低于CD组(P<0.05)。活动期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以及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缓解期UC、CD患者,而血清25(OH)D水平以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低于缓解期UC、CD患者(P<0.05)。Pearson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CD患者的血清IIRPCs、Chemerin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UC、CD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拟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IRPCs、25(OH)D、Chemerin与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肠道菌群有关,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IBD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4.
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方法:用雄性Ap~(Mn/ )基因突变小鼠与雌性BubR1~( /-)基因敲除小鼠交配。得到的子代小鼠,按基因型分为Wild Type,BubR1~( /-),Apc(Mn/ ),和BubR~(1 /-)Apc(Mn/ 4)组,每组7只,观察各组肠组织肿瘤数目、大小和位置,行HE染色后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各组结直肠β-catenin的表达。结果:①BubR1~( /-)Apc(Mn/ )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较Apc(Mn/ )组有显著差异(P=0.008)。②BubR1或Apc单独缺失组小鼠结直肠中β-catenin蛋白除在细胞膜表达外,在细胞质也有弱阳性表达;而BubR1~( /-)Apc(Mn/ )组小鼠结直肠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多为细胞质表达和(或)膜浆共表达,部分合并细胞核表达。结论建立小鼠结直肠自发肿瘤模型对于筛选抗肿瘤药物和研究肿瘤发生机制具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对周期性运动光栅刺激具有周期性持续响应,而对没有周期性变化的静止恒定刺激的响应主要集中在刺激呈现的初期,为瞬时性响应.我们研究了在5~50 ms短时长静止刺激下神经元的响应性质,对响应时程的分析表明,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对瞬态刺激的响应曲线呈波峰形式.随着刺激的出现,在经过一段延迟后,响应幅度上升,出现一个或多个响应峰,随刺激的消失,响应幅度下降.神经元表现出随刺激时长的增长,响应峰主峰(第一个峰)的峰值时间和峰宽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峰值时间在30~50 ms趋于饱和,除5 ms刺激时长诱发的峰高明显降低以外,其他刺激时长诱发的峰高较恒定.刺激消失变为灰屏时,神经元会产生撤反应峰(刺激后发放,offset responses),其强度由前面的刺激时长决定.最小响应时长约为39 ms,主峰与撤峰的最小时间差为36 ms,二者十分相近,提示了视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基本响应时间约为35~40 ms.这可能是"视觉暂留"现象在初级视皮层水平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6.
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到达地球表面太阳的UV-B辐射增强,对植物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对DNA、抗氧化酶系统、光系统Ⅱ(PSⅡ)的作用以及植物体内类黄酮等保护物质的生物合成等。UV-B辐射也是环境中重要的非生物因子,植物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对它的适应机制,可能被作为一种环境信号调节植物体内一系列的基因表达过程。本文论述了近些年来在分子水平上UV-B辐射对植物DNA损伤的修复、抗氧化酶和光系统Ⅱ的基因表达影响,以及有关UV-B信号传导,并对UV-B辐射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MSCT血管成像对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血管成像诊断基底动脉变异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对其头颈部动脉进行CT血管成像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影像分析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基底动脉走行弯曲50例(42%),包括左侧凸30例(25%)、右侧凸例15例(占12.5%)、S型凸5例(3.5%);基底动脉起止点变异47例(39.3%),其中起点变异35例(29.3%)、终点变异12例(10%);基底动脉形态变异14例(11.7%),其中开窗型lO例(8.3%)、管径粗大2例(占1.7%)、管径细小2例(1.7%);基底动脉主要分支变异9例(7.5%).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诊断基底动脉变异的有效方法,能够解释临床上部分不明原因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可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全下肢动脉进行CTA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21例患者共显示血管336段,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除5例患者下肢动脉CTA表现正常外,其余16例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336段血管中,7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27段有钙化斑块,222段显示广泛的混合性斑块;其中完全闭塞占4.46%;重度狭窄7.14%;中度狭窄31.8%;轻度狭窄32.7%;无明显狭窄者23.8%.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很高雄确性,各种血管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9.
烟叶中的生物酶在烟叶的生长及发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够促进烟叶内部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调整烟叶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比例,提高烟叶中香气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从而提高烟叶的综合品质.综述了烟叶生长、加工过程中淀粉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以及外加生物酶在烟叶发酵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0.
植物钾营养高效分子遗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种类植物的钾营养效率存在差异,已有证据表明这种差异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植物细胞依靠细胞膜上的各种钾转运体和通道蛋白吸收和转运钾离子,这些膜蛋白的活性调控是植物钾营养效率调控的关键和基础。本文对植物钾营养高效性状分子遗传机制以及相关基因的分子功能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讨论了改善作物钾营养高效性状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