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5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3257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588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木本植物木质部的冻融栓塞应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冻融栓塞在中高纬度地区木本植物中普遍存在。抗冻融栓塞能力对在寒冷环境中木本植物的生长和安全越冬十分关键, 这直接决定植物分布范围。冻融栓塞是由于冰中气体溶解度低, 木质部水分在低温下冷冻, 使之前水中溶解的气体逸出到导管中, 随后木质部中的冰融化又使气泡扩张而引发的栓塞现象。木质部解剖结构的差异会影响植物的抗冻融栓塞能力, 植物还可以通过调节木质部正压、代谢耗能等方式主动修复冻融栓塞, 也可通过增加树液溶质含量等逃避冷冻, 以减少低温损伤。然而, 与干旱栓塞相比, 目前对木质部冻融栓塞的形成以及植物响应和调节机制的理解不足。为此, 该文首先综述了木质部冻融栓塞的形成机制和植物的逃避、忍耐、修复等3种冻融栓塞的应对策略, 然后总结了木质部抗低温胁迫能力的生理表现、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低温抗性、干旱抗性和水力效率之间的多元权衡关系, 最后提出今后该领域中的5个优先研究问题: (1)不同植物冰冻的最低温度阈值; (2)是否存在应对低温胁迫的水力脆弱性分割机制; (3)冻融栓塞修复与代谢消耗的关系; (4)低温抗性、干旱抗性和水力效率之间的权衡关系; (5)抗冻融栓塞性状是否能够纳入经济性状谱系。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明确佛冈县不同类型橘园柑橘木虱的种群动态,为当地柑橘木虱及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2015-2016年的系统调查,对广东省佛冈县砂糖橘园的柑橘木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措施对柑橘木虱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 1-3月柑橘木虱发生危害较轻,随着嫩梢增多,其种群数量开始上升,6-9月为种群发生高峰期,期间出现多个发生高峰,10月之后种群数量逐渐进入消退期,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2015、2016年佛冈县柑橘木虱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种群发生量存在明显差别;3种不同类型橘园内柑橘木虱种群发生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常年失管橘园柑橘木虱种群发生数量最高,常规水肥管理橘园次之,二者均显著高于常规水肥管理及化学防治橘园。[结论] 化学防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柑橘木虱的种群数量,及时清理失管橘园对控制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传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3.
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为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大型黄褐色鸭类,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地,越冬于华北、长江流域至西藏、广东等地(郑作新等1979,Roberts1991,Cramp1994)。赤麻鸭在中国与印度等地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但局部种群存在因过度狩猎和生境破坏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现象(Vyas 2005,宋亚统等2016)。  相似文献   
54.
许多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Emberiza rustica)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对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此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省高峰、青峰、帽儿山、新青和大沾河,吉林省珲春和吉林市,辽宁省的辽宁鸟类研究中心(大连)和旅顺老铁山,以及内蒙古乌尔其汗鸟类栖息的临水林缘处布网环志。截至2018年,累计环志田鹀184181只,其中春季88571只,秋季95610只;各年度环志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幼鸟的越冬损失率高达41.3%。田鹀106只次的回收信息表明,自然条件下田鹀寿命可达11年以上;日迁飞距离最快可达到300 km,飞行速度可达30 km/h。中国东北地区是田鹀等鸟类的重要迁徙途经地;田鹀的迁徙路线相对稳定,在瑞典北部繁殖的种群经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天津以南越冬。通过环志发现,近些年田鹀种群数量急速下降。通过比对,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田鹀的环志数量变化趋势与瑞典的田鹀环志数量变化趋势相似;相对于环志数量最多的年份,环志数量下降95%以上,值得关注。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猎捕等是影响田鹀生存的主要受威胁因素。建议依据田鹀等鸟类生物学习性,加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坚持长期标准化的鸟类环志监测,进一步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助于鸟类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55.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东北马鹿种群现状调查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地区的马鹿(Cervus elaphus)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栖息地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马鹿种群的生存状态。本文于2019至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野生马鹿种群恢复现状开展调查,估算其种群密度及数量。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黄岗梁、白音敖包、大冷山、赛罕乌拉、乌兰坝和高格斯台的马鹿种群密度均有显著增长(P<0.05),研究区域现有马鹿总数量约为(9644.2±1378.6)头,种群密度(2.5±0.9)头/km^(2)。本次调查从种群密度、数量及增长率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促进马鹿种群恢复的措施,为改进大兴安岭南麓马鹿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6.
斑鲆属(Pseudorhombus, Bleeker, 1862)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根据Eschmeyer’s Catalog of Fishes记录有效种类有25种;根据李思忠等(1995)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鲽形目》记载,目前在中国大陆海域有标本记录的有11种。本研究在2007年到2021年在海南的文昌、陵水和三亚分别采集到了9尾有眼侧有5个眼状斑纹的标本,并和该属25种鱼类的原始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比对结果发现,该样品符合Amaoka(1969)定名的卷眼斑鲆(P. oculocirris Amaoka, 1969)形态特征。该种类目前只在日本和越南有报道,本研究是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采集,故为新记录种。本研究结合卷眼斑鲆原始描述、相关文献和采集到的9尾标本的形态特征对该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再描述,并首次提供了线粒体分子条形码(GenBank登录号为OL307681、OL307682和OL307683)。该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65–76;臀鳍50–57;有眼侧胸鳍11–13,无眼侧胸鳍10–12;尾鳍条2 + 13 + 2;第一鳃弓鳃耙4–7 + 17–20;侧线鳞71–82;脊椎骨10 + 26 = 36;背鳍前边几个鳍条稍长且基部只有1/5–1/3连有鳍膜,下眼上缘具有指状皮突。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该种的分布范围和提供了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本报道将会为牙鲆科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田间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J.E.Smith)蛹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 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5种重要鳞翅目害虫蛹容易混淆。明确草地贪夜蛾与其它5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蛹的形态差异,为田间鳞翅目害虫蛹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式显微镜拍照观察并分析草地贪夜蛾蛹、斜纹夜蛾蛹、甜菜夜蛾蛹、粘虫蛹、棉铃虫蛹和亚洲玉米螟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相关特征差异编制了区分草地贪夜蛾与此5种鳞翅目害虫的检索表和快速区分表。【结果】草地贪夜蛾蛹主要特征为中足末端到达下颚末端之前,触角末端到达中足末端之前;中胸背板前缘略直;第4-7腹节背面前缘着生多行粗点刻;腹部末端臀棘上着生1对基部分开呈八字形的刺。草地贪夜蛾蛹腹部末端臀棘部位与其它5种害虫均不相同,辅以附肢位置、中胸背板前缘线和腹部点刻等特征可以准确将其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蛹区分。斜纹夜蛾中胸背板前缘线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甜菜夜蛾下颚与中足位置及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粘虫腹部点刻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棉铃虫触角末端位置和腹部末端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亚洲玉米螟腹足遗迹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结论】根据蛹的结构特征,可以区分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等害虫的蛹。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椰子叶片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椰子心叶、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长期饲养椰心叶甲,并比较驯化后椰心叶甲种群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和种群趋势指数的差异。【结果】用椰子心叶和椰子全展叶长期饲养的椰心叶甲种群在卵长度(P=0.005<0.01)和蛹重上差异显著(P<0.01)。从整个幼虫发育历期来看,椰子心叶、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41.45、40.61和36.38d,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椰子心叶驯化种群的交配产卵前期显著短于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P<0.05);椰子半展叶驯化种群的平均产卵量最多,为161.78粒,其次是椰子全展叶种群的147.33粒,最少的是椰子心叶驯化种群,其平均产卵量为112.60粒。用椰子心叶、椰子半展叶和椰子全展叶长期驯化种群的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24.79、35.86和45.94。【结论】长期饲喂不同生长阶段的椰子叶片对椰心叶甲的生长发育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椰子全展叶驯化种群的发育历期最短,存活率最高,种群趋势指数最高。椰子全展叶是最适合椰心叶甲的生长发育的叶片。  相似文献   
59.
【目的】为明确温度对军配盲蝽Stethoconus japonicus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以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为猎物,置于15、20、25、30和35℃的人工气候箱恒温条件下饲养军配盲蝽,统计恒温处理下军配盲蝽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等指标,计算其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结果】在15-35℃内,军配盲蝽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军配盲蝽卵、若虫、卵-成虫、产卵前期及世代存活率随温度升高均先增加后降低,在25℃下的存活率最高。军配盲蝽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59℃,有效积温550.22日·度。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期逐渐缩短,雌虫寿命较雄虫长,2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最大,为218.36粒,35℃时最低,为47.62粒。25℃下军配盲蝽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值最大,为I=18.01,是20℃的2.05倍,30℃的7.97倍。【结论】25-30℃最有利于军配盲蝽实验种群的增长。研究结果为室内人工繁殖军配盲蝽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0.
土壤水分作为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关键因子,对沙化草地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宁夏东部风沙区沙化草地土壤水分、物种丰富度指数及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及其相互关系,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沙化草地为对象,采用样线法自潜在沙化草地至重度沙化草地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通过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0—100 m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82%—28.22%、41.00%—93.00%和0.82—2.80,变异系数范围为0.20—0.48,均属于中等变异。各土层土壤水分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植被盖度则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0—10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的空间插值图呈条带状和斑块状的梯度变化,物种丰富度呈斑块分布,自潜在沙化草地至重度沙化草地,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植被盖度与0—4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与40—10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宁夏东部风沙区沙化草地土壤水分含量总体较低,由于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