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CYP79F1基因对西兰花的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植物性状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对西兰花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地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西兰花遗传转化体系。以7日龄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预培养2~3 d后进行农杆菌的侵染,共培养后将外植体转移至无筛选压力的脱菌培养基中,暗培养7 d后置于含有10mg·L-1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待不定芽生长至2~3 cm时转入0.1 mg·L-1IBA的生根培养基中诱导不定根,最后进行驯化和移栽,PCR分子鉴定及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证明,我们已经成功地将芥子油苷合成关键酶基因CYP79F1基因转入西兰花商业品种"青秀"中,利用HPLC检测转基因植株中短链脂肪族芥子油苷的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2.
扬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中最剧烈、最直观的表现。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将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扩张机理,促进城市用地调控的科学化。以快速城市化的中型城市——扬州市为例,基于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等资料,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地理空间、社会和经济因子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995—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从725.4 km~2持续增加到1076.5 km~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空间形态趋于紧凑、形状变得规则,重心也随之转移,表现出市辖区的局部吸引和联动特征。在地理空间、社会和经济因子中,地理空间因子(如海拔、距县市核心区和建成区的距离)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最大,但其相对影响却从1995—2000年的73.9%逐渐下降到2010—2015年的60.2%;社会和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则呈增加的趋势,即1995—2000年的5.2%和20.9%分别增加到2010—2015年的7.9%和31.9%。地理空间因子(如距县市核心区和建成区的距离)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以抑制作用为主,但不同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呈现较大差异,例如,人口密度、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能够促进建设用地的形成,人口数量表现为抑制作用,第二产业则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2017年末,我国的两栖动物已记录3目14科466种,其中,无尾目Anura 10科386种。蝌蚪是无尾两栖类物种的幼体,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特征和一个特别的变态过程,是无尾目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蝌蚪的形态特征散见于各个物种的形态描述,而对蝌蚪科级分类的系统研究却阙如。本文基于蝌蚪的8个形态学分类性状,概述了我国除亚洲角蛙科Ceratobatrachidae外9个科(铃蟾科Bombinatoridae、角蟾科Megophryidae、蟾蜍科Bufonidae、雨蛙科Hylidae、蛙科Ranidae、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浮蛙科Occidozygidae、树蛙科Rhacophoridae、姬蛙科Microhylidae)的蝌蚪分类特征,系统阐述了蝌蚪科级分类特征的分类和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54.
草地贪夜蛾对三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甘蔗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及适应性,分别采用叶碟法和叶面积法在有选择和非选择条件下测定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并通过测定幼虫体重增长速率和蛹重,初步明确草地贪夜蛾对3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有选择条件下和非选择条件下均表现出对玉米的偏好。但随着龄期的增长对玉米的取食偏好会逐渐减弱,在有选择条件下6龄幼虫在玉米和水稻上的选择取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2%和23%,在非选择条件下6龄幼虫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叶面积无显著差异。取食3种寄主植物后幼虫体重增长均能与Logisitic生长模型较好拟合,取食玉米的幼虫体重增长速率最快,蛹重也最重。表明了当前新入侵广西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玉米的取食偏好要高于对甘蔗和水稻。  相似文献   
55.
树龄是森林结构、成分变化的重要诱导因素,它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的生长动态乃至分布格局,因此不同年龄尺度的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保护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油松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河南西部伏牛山地处南北气候过渡的敏感地带,是油松分布的南界。以伏牛山地区龙池墁南坡原始森林的油松树轮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聚类分析将样芯宽度序列分为两个年龄组,最终建立了整体及不同树龄的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研究结果表明:(1)树轮标准年表的信噪比SNR和样本总解释量EPS值都较高,说明年表含有较丰富的环境信息;(2)当年5月的水热因子是龙池墁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3)老龄油松和幼龄油松的树轮宽度生长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幼龄树的树轮宽度下降幅度远大于老龄树;(4)建立了不同分组油松的生长模型,并基于模型确定了树轮生长的最显著因子,同时也发现幼龄油松对气象因子响应敏感,受到的抑制作用也较为强烈。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大,龙池墁低海拔地区将更加不利于幼龄油松的生长,这将影响油松的抚育更新及油松种群在低海拔地区生态群落中的地位,甚至造成油松将向更高海拔地区迁移,这一研究结果也为伏牛山地区的森林管理和抚育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减黄治疗后早期胆管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普外科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减黄治疗后2周内是否发生胆管炎分为早期胆管炎组与非早期胆管炎,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共入组69例临床资料,男性40例,女性29例,减黄治疗后早期发生胆管炎者17例,中位时间3(2, 11.5)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总胆红素、引流方式上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而引流物直径、胆道梗阻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引流物直径是减黄治疗后发生早期胆管炎的相关因素[OR=0.889, 95% CI(0.792, 0.998),P=0.046]。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减黄治疗时,应选择直径较大的引流物,对胆道进行充分、有效的引流,可减少减黄治疗后早期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四川若尔盖湿地中国林蛙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4年5~6月和8~9月对若尔盖湿地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的肥满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肥满度随季节、年龄、栖息生境的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和改善多样性生境是保护当地两栖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8.
李成  谷青  刘新  孙明伟  王充强 《生物磁学》2011,(17):3311-33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脏右叶、左叶体积变化,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门静脉血流与肝功能之间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54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正常人,采用超声多普勒方法分析这些受试者的肝脏体积和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内径、血流速、流量数据,并通过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水平等评估患者肝功能水平。结果:肝硬化组平均年龄46.3岁,男性32例,其中childA级患者16例,childB级患者27例,childC级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41.8岁,男性24例。肝硬化组患者右左肝叶之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门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child分级升高,门静脉血流量也明显升高。肝硬化组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低于左支血流量(p〈0.05);此外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右支和左支血流量之比明显低于正常人群门静脉右左支之比(p〈0.05);而且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右左支血流量之比与右左肝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右左肝叶之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4,p〈0.05)。结论:评估肝硬化病人门静脉血流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病理变化程度,评价治疗效果,以及选择治疗方案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9.
2008年8月和2009年6~7月间对内蒙古自治区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考察,共发现8种,隶7属7科,均为古北界区系成分;以花背蟾蜍、黑龙江林蛙、白条锦蛇为优势种.基于草盖度与两栖动物多样性相互关系的监测结果显示,草原退化对两栖动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结合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格局和生境特点,提出了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重点保护区域和关键生境.  相似文献   
60.
伞形琥珀螺(Succinea daucina),最早由Pfeiffer在1854年报道。本文采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新疆乌鲁木齐南山西白杨沟(43°24.674′N,87°08.620′E,海拔1 785 m)的伞形琥珀螺进行了观察。测量并解剖了贝壳颜色分别为黄棕色和浅黄色的性成熟个体各10只,绘制了内部解剖图,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两种壳色各3只个体齿舌、颚片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拍摄记录。伞形琥珀螺贝壳为长卵圆形,中等大小,壳高10.06~12.90 mm,壳宽6.28~8.56 mm,壳质薄,有3~3.5个螺层。其齿式为16-21:10-13:1:10-13:16-21,中央齿三锥型,侧齿和边缘齿双锥型。软体乳白色,色素点少。储精囊一个,蛋白腺、前列腺大,阴茎管状,约3/4被阴茎鞘包裹。两种壳色标本的齿舌、颚片及内部解剖特征相同,为同一种,即伞形琥珀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