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稀土近红外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如发光谱带窄、较大的Stock位移、荧光寿命长可达毫秒级等,在医学诊断和成像、免疫分析等热门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跃迁选择定则,稀土离子本身的吸收系数较小,需要用特定的生色团对其进行敏化,以增强其发光性能。在众多生色团中,卟啉化合物由于其激发态能级与近红外发光的稀土离子能级较为匹配,可以较好的敏化稀土离子,获得较高的近红外发光效率,因此,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近红外发光卟啉稀土配合物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2.
增加降水对荒漠短命植物当年牧草生长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羽  张涛  田长彦  李晓林  冯固 《生态学报》2009,29(4):1859-1868
通过模拟降水增加试验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荒漠常见短命植物盖度、密度及产量对水分输入量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尖喙牻牛儿苗、弯果胡卢巴、角果藜、琉苞菊、条叶庭芥及囊果苔草6种牧草生物量总和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是荒漠草原的优势牧草植物;供水量增加显著促进了角果藜、尖喙牻牛儿苗、弯果胡卢巴、条叶庭芥和琉苞菊5种牧草植物的个体生长;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增加40mm和80mm供水使这5种植物生物产量比对照增加86%~230%.供水增加后,6种重要牧草对整个群落的生物贡献比例发生很大变化,只有角果藜和尖喙牻牛儿苗的贡献比例规律性增加,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8%和11%,表明2种植物对供水增加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供水量增加促进了弯果胡芦巴、尖喙牻牛儿苗和角果藜3种植物N、P和K养分的吸收量;与此同时,供水量增加也显著提高了荒漠短命植物的密度和盖度.在降水增加的背景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短命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植被盖度和群落净初级生产力提高,这对于防风固沙、稳定沙面,增加荒漠草原载畜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质是配合力育种, 筛选高特殊配合力的杂交水稻组合才能选育出在生产上有实用价值的强优势组合。文章利用SSR标记检测了9个三系杂交稻亲本(5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合20个杂交稻组合(5×4 NCII)的产量表现, 分析了杂交水稻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SCA)效应与产量杂种优势、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对照优势(相关系数r1=0.5609)、平均优势(相关系数r2=0.541)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亲本遗传距离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关系数(r=0.2143)较小。说明本研究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能充分反映杂种优势, 选用的杂交亲本能组配出强优势组合; 而杂交亲本遗传距离的大小并不能反映特殊配合力效应,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同时性射频消融治疗在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9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合计转移灶33个,转移灶小于4厘米,且合计不超过4个转移灶。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完成。Kap-lan—Meier法分析无病生存期,无肝转移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对临床病理学因子及肝转移相关因子采用Log-rank法Cox风险比例模型解析。结果:中位无病生存、无肝转移生存及总生存期为355,394及488天。有3例患者获得长期的无复发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较早的T分期、N分期,较少的转移灶数量,较小的转移灶直径与良好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灶数量与病灶直径为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肝转移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性好,对单发的小于4cm转移灶,以及多发病灶合计直径小于4cm者射频消融治疗较为适用,可有显著生存获益。部分患者可迭临床治愈。对于胃癌肝转移的合适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从2008年5月到2010年12月,共有123例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价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非护理干预组和护理干预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生活质量评分手术后比手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非护理干预组。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酶联合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表型鉴定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SD大鼠凝胶状髓核,采用Ⅱ型胶原酶联合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随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不同代次髓核细胞HIF-1、Ⅰ、Ⅱ型胶原、MMP2及蛋白聚糖的表达情况,并给予MTT法测定髓核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Ⅱ型胶原酶联合透明质酸酶分离培养原代髓核细胞需要12 d左右贴壁,达95%融合需要34 d,而传代髓核细胞贴壁速率明显增快至10 h,且其倍增时间约为2.5 d;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髓核细胞均表达HIF-1、Ⅰ、Ⅱ型胶原、MMP2和蛋白聚糖,且随着髓核细胞传代其HIF-1α、HIF-1β、Ⅰ型胶原及MMP2表达均增加,但Ⅱ型胶原表达降低,而蛋白聚糖表达无明显差异;MTT法显示随着髓核细胞传代其增殖有所减缓。结论:Ⅱ型胶原酶联合透明质酸酶可成功分离髓核细胞,提高培养效率,且HIF-1α、HIF-1β、Ⅰ、Ⅱ型胶原及MMP2可作为髓核细胞表型分子用于髓核细胞的鉴定。  相似文献   
47.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量.小于6碱基的微卫星变化被定义为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大于8碱基的变化被定义为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它们的电泳谱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在非肿瘤来源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后者表现为距离非肿瘤微卫星片段远隔部位的新波形的出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及基因敲除大鼠自发肿瘤样本,仅有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在人类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连续80次传代也没有检出跳跃型变化.跳跃型变化不能通过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的累加而获得.在76例散发大肠癌,我们检测了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并对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的两个主要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l进行了全长测序.我们发现,在大肠癌,按频度的传统分类与按波形变化的分类有高度的一致性,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均检测到跳跃型表现,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都表现为修饰型变化.在12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有三例检出了跳跃型和修饰型同时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特殊表型,这3例均检出KRAS的突变,更有趣的是该3例病例也同时检出了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变异.而在其他9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KRAS突变及MLH1、MSH2交变未检出.通过对突变谱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KTAS基因12号密码子的转换型突变高度相关,而微卫星稳定的病例检出的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多为颠换型突变.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检出的高频度转换突变可由DNA错配修复缺陷的分子背景解释.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以波形为基础的微卫星不稳定新分型可能是解决目前微卫星研究领域矛盾的一个选项.一直公认为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真正"的DNA错配修复缺陷表型,我们的研究提示实际上高频度微卫星的可能是多元的.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DNA错配修复缺陷直接关联,而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的原因尚未阐明.在高频度为微型不稳定中,携带修饰型变化的病例可以通过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来解释其病因.  相似文献   
48.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UBR1监视微管与着丝点的结合,是保证染色体均等分离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BUBIB变异家谱研究及其敲除模型的研究表明,BUBR1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近来在数种人类肿瘤,对BUBR1蛋白过度表达有所报道.但在直结肠癌,BUBR1的过度表达是否与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发生有关目前仍无定论.在人类结直肠癌的遗传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它们提示了两条独立的肿瘤发生路径.一般认为不存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肿瘤通过染色体不稳定途径癌变.P53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对维护遗传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TP53基因突变经常与染色体不稳定现象并存.DNA倍体情况也是染色体不稳定研究不可缺少的指标.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一组93例进展期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的表达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TP53变异.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不稳定检测技术检测微卫星状态,固相激光扫描细胞仪技术检测DNA倍体情况.我们分析了BUBR1表达与三种反映遗传背景的因子的关系.BUBR1蛋白过度表达在人结直肠癌较为常见.在非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为高(P<0.01),在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其过度表达率亦较高(P<0.05).BUBR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DNA异倍体无统计学相关,但DNA异倍体病例的BuBRl过度表达有偏高倾向.BuBRl表达情况与常用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统计学相关.BuBRl过度表达同微卫星状态及TP53突变的关系明确的提示,在人类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与染色体不稳定状态有关.BUBR1过度表达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子异常,对于肿瘤的早诊预防提供新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9.
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是一种性质活泼的自由基,可引起强的氧化性损伤,介导了一氧化氮(NO)的大部分毒性作用.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讨ONOO-对脑片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INa)和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NOO-供体SIN-1(10,500,2000μmol/L)可浓度依赖性抑制INa电流峰值.SIN-1与ONOO-清除剂尿酸共处理,并不影响INa.500μmol/L的SIN-1可使INa的I-V曲线上移,并可抑制其失活后恢复过程,但对INa的激活和失活过程无影响.SIN-1还可抑制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和幅值.脑片预处理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抑制剂MDL-12,330A(25μmol/L)和NEM(50μmol/L)对SIN-1的作用无影响.然而,预处理鸟苷酸环化酶(CG)抑制剂ODQ可抑制SIN-1对INa的作用.以上结果提示,ONOO-通过cGMP-INa-AP信号级联系统作用于海马神经元,与PKA和蛋白巯基亚硝化途径无关,这可能是ONOO-神经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0.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