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即使没有出现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预后也极不理想.我们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mECF方案的动静脉结合化疗,以评价其治疗疗效.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我院局部进展期胃癌Ⅱ-ⅢC期患者38例,均由影像学确定淋巴结高度可疑转移或浸润、包绕主要血管结构,且没有发现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进行2个周期的术前动静脉结合化疗后,行手术治疗.记录化疗毒性反应、临床、病理缓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1年无病生存率.结果:化疗毒性反应低,3级反应不超过10%,仅有1例出现4级反应,表现为腹泻、恶心和呕吐.38例患者中临床CR有6例,占15.8%,PR17例,占44.7%,NC13例(34.2%),PD2例(5.3%),RR为60.5%(23/38).全部患者均施行了手术,37例患者进行了根治性手术,R0切除率为97%.病理缓解率为5例完全缓解(13.2%),21例部分缓解(55.3%),8例轻微缓解(21.1%),4例未缓解(1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9%,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1年无病生存率为81.6%.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进行mECF方案的动静脉化疗毒性反应低,疗效理想,之后行手术完整切除后临床效果突出,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MGA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在胃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小干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细胞增殖分析、PCR等技术完成实验。结果 HMGA1的特异敲除明显减少细胞生长。β-Catenin或下游c-myc的损失减少HMGA1表达,而Wnt3a处理增加HMGA1和c-myc的转录。结论这些数据表明,HMGA1参与胃癌细胞形成和增殖通过Wnt/β-Catenin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同时性射频消融治疗在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9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合计转移灶33个,转移灶小于4厘米,且合计不超过4个转移灶。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完成。Kap-lan—Meier法分析无病生存期,无肝转移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对临床病理学因子及肝转移相关因子采用Log-rank法Cox风险比例模型解析。结果:中位无病生存、无肝转移生存及总生存期为355,394及488天。有3例患者获得长期的无复发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较早的T分期、N分期,较少的转移灶数量,较小的转移灶直径与良好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灶数量与病灶直径为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肝转移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性好,对单发的小于4cm转移灶,以及多发病灶合计直径小于4cm者射频消融治疗较为适用,可有显著生存获益。部分患者可迭临床治愈。对于胃癌肝转移的合适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量.小于6碱基的微卫星变化被定义为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大于8碱基的变化被定义为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它们的电泳谱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在非肿瘤来源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后者表现为距离非肿瘤微卫星片段远隔部位的新波形的出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及基因敲除大鼠自发肿瘤样本,仅有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在人类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连续80次传代也没有检出跳跃型变化.跳跃型变化不能通过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的累加而获得.在76例散发大肠癌,我们检测了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并对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的两个主要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l进行了全长测序.我们发现,在大肠癌,按频度的传统分类与按波形变化的分类有高度的一致性,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均检测到跳跃型表现,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都表现为修饰型变化.在12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有三例检出了跳跃型和修饰型同时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特殊表型,这3例均检出KRAS的突变,更有趣的是该3例病例也同时检出了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变异.而在其他9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KRAS突变及MLH1、MSH2交变未检出.通过对突变谱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KTAS基因12号密码子的转换型突变高度相关,而微卫星稳定的病例检出的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多为颠换型突变.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检出的高频度转换突变可由DNA错配修复缺陷的分子背景解释.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以波形为基础的微卫星不稳定新分型可能是解决目前微卫星研究领域矛盾的一个选项.一直公认为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真正"的DNA错配修复缺陷表型,我们的研究提示实际上高频度微卫星的可能是多元的.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DNA错配修复缺陷直接关联,而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的原因尚未阐明.在高频度为微型不稳定中,携带修饰型变化的病例可以通过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来解释其病因.  相似文献   
5.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UBR1监视微管与着丝点的结合,是保证染色体均等分离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BUBIB变异家谱研究及其敲除模型的研究表明,BUBR1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近来在数种人类肿瘤,对BUBR1蛋白过度表达有所报道.但在直结肠癌,BUBR1的过度表达是否与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发生有关目前仍无定论.在人类结直肠癌的遗传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它们提示了两条独立的肿瘤发生路径.一般认为不存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肿瘤通过染色体不稳定途径癌变.P53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对维护遗传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TP53基因突变经常与染色体不稳定现象并存.DNA倍体情况也是染色体不稳定研究不可缺少的指标.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一组93例进展期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的表达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TP53变异.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不稳定检测技术检测微卫星状态,固相激光扫描细胞仪技术检测DNA倍体情况.我们分析了BUBR1表达与三种反映遗传背景的因子的关系.BUBR1蛋白过度表达在人结直肠癌较为常见.在非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为高(P<0.01),在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其过度表达率亦较高(P<0.05).BUBR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DNA异倍体无统计学相关,但DNA异倍体病例的BuBRl过度表达有偏高倾向.BuBRl表达情况与常用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统计学相关.BuBRl过度表达同微卫星状态及TP53突变的关系明确的提示,在人类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与染色体不稳定状态有关.BUBR1过度表达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子异常,对于肿瘤的早诊预防提供新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在胃癌细胞株中水飞蓟宾对TNF-α诱导的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增殖分析、化学抑制剂处理、免疫印迹、流式细胞分析、腺病毒转移等技术完成实验。结果在SNU216和SNU668胃癌细胞中,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都被TNF-α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另-方面,TNF—α诱导的MMP-9表达被水飞蓟宾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结论在胃癌细胞中水飞蓟宾可减少TNF-α诱导的MMP-9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肝转移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胃癌肝转移灶小于4处,最大直径不超过4cm的患者23名。全组患者接受胃癌D2根治性切除及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15名患者术前接受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术后化疗采用以氟尿嘧啶及奥沙利铂为基础的方案。结果:本研究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病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66天和505天,5例患者获得无复发长期生存。多因素分析表明,N分期、转移癌的分布及是否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为独立预后因子。分层分析提示,术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多叶肝转移组疗效为优。结论:胃癌肝转移孤立或少数较小转移灶病例通过根治性手术、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术后化疗联合方案能够提高疗效,对部分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成绩。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NRS评分大于5分的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强化的肠外营养对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的临价值。方法:NRS-2002评分大于5分的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前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5日后手术,手术方式为根治性胃切除,包括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术后继续给予常规肠外营养。只有实验组给予谷氨酰胺双肽每日20克。于入院时和手术后第6日测量CD4、CD8、CD4/CD8、IgG、IgA、IgM淋巴细胞计数等免疫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等肝肾功能指标,观察手术恢复过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试验组CD4、CD8等免疫指标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一过性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白蛋白较对照组恢复迅速。试验组术后肠蠕动恢复较对照组快,术后腹泻发生率较低。两组在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感染等发病率方面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支持时添加谷氨酰胺制剂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促进术后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应激期采用低氮低热量(HNHC)及谷氨酰胺强化的低氮低热量(GEHN)营养支持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NRS评分(3~5分)的胃癌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术后分别给予传统热氮量支持方案(TPN)、HNHC及GEHN 6天.监测血糖水平,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术后血糖水平HNHC组的明显优于TPN组,在术后第1、2、3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2).术后短期三组均存在负氮平衡,HNHC与TPN组比较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HNHC与GEHN组比较:术前1天至术后第3天,转铁蛋白的下降幅度GEHN组明显低于于HNHC组;术后第3天至第6天、术前1天至术后第6天,GEHN中四种蛋白回升幅度明显大于HNHC,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3).术后三组免疫指标,TPN组与HNHC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GEHN组有优于前两组的倾向,其中CD3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4).SIRS的发生数HNHC组少于TPN组,GEHN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较HNHC组快.结论:与传统TPN相比,HNHC在存在术前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术后应激期短期应用安全可行.HNHC方案术后应激期血糖水平稳定,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低.GEHN方案能有效改善术后氮平衡、提高免疫水平、缩短肠蠕动恢复时间.GEHN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术后应激期肠外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方法学的改良和观察方式的创新试图阐明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卫星非传统的检测方法仅能实现微卫星定性检测,我所在的研究组开发了自动片段分析双荧光标识技术,提高了微卫星检测的感度和重复性。并实现了微卫星片段变化长度的定量。小于6碱基的微卫星变化被定义为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大于8碱基的变化被定义为跳跃型微卫星不稳定.它们的电泳谱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在非肿瘤来源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后者表现为距离非肿瘤微卫星片段远隔部位的新波形的出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及基因敲除大鼠自发肿瘤样本,仅有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在人类DNA错配修复缺陷细胞系连续80次传代也没有检出跳跃型变化。跳跃型变化不能通过简单重复序列不稳定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的累加而获得。在76例散发大肠癌,我们检测了微卫星不稳定性,KRAS基因突变,并对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的两个主要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1进行了全长测序。我们发现,在大肠癌,按频度的传统分类与按波形变化的分类有高度的一致性,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病例均检测到跳跃型表现,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都表现为修饰型变化。在12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有三例检出了跳跃型和修饰型同时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的特殊表型,这3例均检出KRAS的突变,更有趣的是该3例病例也同时检出了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变异。而在其他9例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病例,KRAS突变及MLH1、MSH2突变未检出。通过对突变谱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与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的转换型突变高度相关,而微卫星稳定的病例检出的KRAS基因12号密码子突变多为颠换型突变。修饰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检出的高频度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