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测定并比较了自接型的上海四膜虫(Tetrahymena shanghaienisis)和两株接合型的嗜热四膜虫(T.thermopddhilaⅡ和T.thermophilaⅥ)的ITS-1序列,以多态嗽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为外来群,利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了它们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指出:三者中,T.shanghaienisis较早地从祖先种中分化出来;自接型可能是一种较接合型原始的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42.
钟形钟虫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钟形钟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维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活体及蛋白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银制片后标本的鉴别特征及表膜下纤维系统,本种活体鉴定主要特征为虫体呈宽钟状,细胞质不透明,镜下明显可见有散布的脂滴存在,蛋白银制片特征为口器明显呈横位,第1(P1)和2咽膜(P2)汇合后形成的短咽膜弯曲程度较甚。纵向纤维粗壮而稀疏,40-50条;口围盘纤维网粗壮,呈轮辐状排布,相邻两轮辐外部末端多呈闭合态。第3咽膜(P3)由3排毛基索组成,其靠近P2侧的一列毛基索在P1与P3的汇合处终止,其长度只及另外两条毛基索长度的一半,故由P1和P3汇合后所组成的咽膜共由5排毛基索构成,对以上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3.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six species of Epistylis (i. e. E. plicatilis, E. urceolata, E. chrysemydis, E. hentscheli, E. wenrichi, and E. gale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equences of the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1) of ribosomal DNA (rDNA). Amplified rDNA fragment sequences consisted of 215 or 217 bases of the flanking 18S and 5.8S regions, and the entire ITS-1 region (from 145 to 155 bases). There were more than 33 variable bases between E. galea and the other five species in both the 18S region and the ITS-1 region. The affiliation of them was assessed using Neighbor-joining (NJ), maximum parsimony (MP)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L) analyses. In all the NJ, MP and ML analyses E. galea, whose macronucleic position and shape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five species, was probably diverged from the ancestor of Epistylis earlier than the other five species. The topology in which E. plicatilis and E. hentscheli formed a strongly supported sister clade to E. urceol  相似文献   
44.
以室内饲养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索研究。在三种鱼的肠道中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斑点叉尾的平均谱带数(7.5)相对于银鲫和异育银鲫的谱带数(分别为15和14)要少。基于PCR-DGGE指纹谱带及各谱带相对丰度的UPGMA聚类和MDS排序结果显示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相似性高,而与斑点叉尾的差异比较大;rank-abundance散点图及回归分析也显示斑点叉尾与银鲫、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银鲫和异育银鲫之间无显著差异(P=0.383)。在斑点叉尾肠道中检测到的菌群主要是变形杆菌,包括-变形杆菌和-变形杆菌;而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中菌群主要包括梭杆菌属中的类群,还包括变形杆菌门中的气单胞菌属,以及一些未知的类群。以上结果均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种鱼的幼鱼阶段,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在不同种类鱼中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受基因型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45.
选取湖泊养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消化道细菌群落16S rDNA进行细菌群落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 比较了其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两种草食性鱼类消化道中分别检测到不同的谱带, 其中草鱼的平均谱带数为(33.32.8)条, 团头鲂的平均谱带数为(38.02.5)条。基于所得PCR-DGGE指纹图谱谱带丰度值数据的UPGMA聚类分析和PCA排序均显示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并没有与团头鲂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分开; 相比于草鱼和团头鲂消化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差异, 草鱼和团头鲂个体间差异更加明显, 而且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个体分化更为明显。对特定条带的切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 草鱼和团头鲂消化道内检测到的菌群都主要来自-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 另外草鱼消化道中还检出少量拟杆菌门细菌。以上结果表明同一生境中食性相同的野生草鱼与团头鲂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 条带回收测序检测到相似的微生物种类。研究结果补充了人们在食性对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方面的认识, 同时也暗示草鱼和团头鲂消化道内微生物群落对营养物质的代谢方式类似, 这为深入研究草食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