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利用EFM技术对纳帕海湿地不同季节7个水样样品中的浮游病毒丰度开展了调查,并对影响浮游病毒丰度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方法元素检测,叶绿素a检测,荧光显微镜检测浮游细菌及浮游病毒的丰度。结果从生态分布上来看旱季和雨季浮游病毒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63×10~6/mL和3.71×10~7/mL,浮游病毒丰度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从对影响浮游病毒丰度的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来看,旱季浮游病毒与Chl-a具有弱负相关性(r=0.49,P0.05);而雨季浮游病毒丰度与Chl-a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7,P0.05),表明雨季纳帕海湿地浮游病毒丰度受Chl-a含量的影响较大。旱季浮游病毒丰度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虽然在雨季浮游病毒丰度与温度也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在雨季,水体pH变化较明显,而浮游病毒丰度与水体pH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湿地的来水主要在雨季,而离子组成变化大。虽然在雨季和旱季,从多点采样的平均值来看浮游病毒丰度并无明显差异,但从一些局部的采样点来看,雨季的浮游病毒丰度显著高于旱季,说明在纳帕海区域浮游病毒的分布并不平均,因采样点环境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区别。结论对纳帕海高原湿地浮游病毒生态分布的调查,是对该地域生态学研究的补充,使得这一独特地理环境的微生物研究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32.
席焕久 《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
藏族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藏族特殊的适应高原缺氧机制,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根据国内外数据库的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 从高原适应的角度回顾了30多年藏族人类学研究。回顾显示, 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 不仅形态和机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而且体成分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体现了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的统一。这些变化是长期进化形成的, 与安第斯山人等有明显不同, 就是在同一高原生活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藏族乃至尼泊尔和印度藏族的体质也表现出地域差异, 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所致, 两个关键性的基因是导致两大高原人口高原适应机制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2009年,在对若尔盖高原沼泽的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考察和排水疏干沼泽样带生态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研究区20个典型沼泽样地划分为原始沼泽、长期排水退化沼泽和短期排水退化沼泽3种类型,每类退化沼泽包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3个退化等级,研究不同程度退化沼泽的植被和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 若尔盖高原沼泽退化主要受排水方式、排水强度和土壤水分梯度的驱动.植物群落退化过程较土壤退化过程变化明显.其中,植物群落水分生态型的结构变化最显著,在长期排水和短期排水的影响下,沼生植物重要值由0.920分别下降至0.183和0.053,中生植物重要值由0.029分别上升至0.613和0.686.土壤对沼泽退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其理化性质呈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差异尚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水分和氮、钾等养分含量是影响若尔盖高原排水疏干退化沼泽植物物种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4.
将Wistar大鼠暴露于3 780 m低氧环境,分别于24 h、2 wk及3 wk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中的ET~(-1)和NO的含量,计算NO/ET~(-1)值,并与高原鼠兔比较,探讨低氧条件下大鼠与高原鼠兔血液中NO与ET~(-1)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低氧24 h后,大鼠血液中NO和ET~(-1)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海拔的高原鼠兔(P<0·01),而NO/ET~(-1)值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大鼠在高海拔停留时间的延长,血液中NO含量呈减少趋势,而ET~(-1)则有上升趋势,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r2=0·2416,P<0·01)。高原鼠兔NO/ET~(-1)值约为大鼠低氧2 wk和3 wk的2倍(P<0·01)。说明不同低氧暴露时间,高原鼠兔和大鼠的NO、ET~(-1)及NO/ET~(-1)值有显著差异,提示NO/ET~(-1)值可以作为有机体是否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5.
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面积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龙  周立  刘伟  周华坤  张毓 《兽类学报》2006,26(1):89-93
利用数码相机快速获得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形成的次生斑块图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计算其面积。运用该方法对草地内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的面积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测量出不同形状次生斑块的面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6.
索有瑞  李天才 《兽类学报》2003,23(1):89-91,38
铅、镉、砷、汞、锑和铋等元素是人与动物生命活动非必需且有害的微量元素[1] 。哺乳类动物体内的这些微量元素主要由食物链传递所产生[2 ,3] 。本文对高原鼢鼠 (Myospalax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骨骼中非必需微量元素砷、锑、汞、铋、铅、镉的分布、种间含量差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小哺乳动物的营养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 ,5] 等提供基础资料。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预处理1994年 5~ 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相似文献   
37.
高原鼠兔对小嵩草草甸的破坏及其防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刘伟  王溪  周立  周华坤 《兽类学报》2003,23(3):214-219
1997~2000 年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 通过测定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人工草地和除杂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对草地的破坏程度, 分析了草地植物群落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相应升高, 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降低, 是由食物资源不足引起。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之间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 t未退化与轻度= 25.369 7 , t未退化与中度= 25.55 ,t未退化与重度= 36.406 0 , t轻度与中度= 23.279 4 , t轻度与重度= 14.343 9 , t中度与重度= 20.178 5 , df = 3 , p < 0.001) 。高原鼠兔对草地的破坏面积与平均单坑面积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F = 220146 , df = 3 , P < 0.001) 。在草地达到重度退化以前, 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升高, 对草地的危害则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 当植物群落高度增加时, 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反之则增加。  相似文献   
38.
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对气候变暖表现出强烈的功能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之一。植物解剖性状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态功能,为探讨气候变暖对湿地植物茎解剖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分析了模拟增温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湖滨带挺水植物茭草茎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茭草地上茎在增温4 ℃的范围内,主要通过增加表皮结构厚度以增加表皮失水来响应增温; 地下茎在增温2 ℃的轻度增温条件下与地上茎的响应策略相同,而在增温4 ℃时主要通过减小维管结构大小以降低气穴化风险来响应增温。(2)年最高温度和夜间积温是影响茭草茎解剖结构性状的关键因子,但该两个温度因子仅对地下茎筛管大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R2=0.838, P<0.01)。(3)内表皮细胞厚度是地上茎响应增温的最主要性状,并与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地下茎导管和筛管大小是地下茎响应温度升高的主要性状,二者与温度变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表明,茭草地上茎和地下茎对增温响应策略存在差异,为揭示高原湿地植物应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以及生态适应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建议未来采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更多高原湿地植物的生态响应过程及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寒区新兵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以SCL-90、PSQI测评1000名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①有效问卷892份,睡眠质量差者8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②睡眠质量差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睡眠质量可者.⑨回归分析与PSQI分值相关性最大的SCL-90因子分是抑郁、躯体化及偏执.结论:寒区新兵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0.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丙万  蒋志刚 《动物学报》2002,48(3):309-316
从1998年8月到2000年6月,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20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我们发现:(1)采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活动之一,占其活动时间的40.0%-65.6%。普氏原羚晨昏采食时间超过总采食时间82.9%;(2)普氏原羚在人为干扰小、食物丰富度高的地方采集,人为干扰与食物丰富度对普氏原羚的采食活动影响显著(P<0.01);(3)普氏原羚是广食性物种,共取食16科50种植物,其食物组成季节性差异极为显著(P<0.01);(4)食物资源影响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普氏原羚的食物中从11月份到第二年5月会出现替代性食物狼毒和马蔺,食物中狼毒和马蔺的比例随食物资源的下降而上升;在5月份,偶吃性食物沙蒿所占比例最大,为13.8%;(5)普氏原羚选择芨藤草草原以及其它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条件好和人类干扰少的生境作为采食区;几乎不在围栏内采食,但常在距离围栏1km内的生境中采食,对距离围栏1km以上的采食生境的选择为随机选择;普氏原羚不在沙丘中采食,而在沙丘边缘的生态交错带采食。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量对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