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尚未见中国各地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综合研究。于2009年至2013年在中国22个省测量了汉族成人26928例(男13221例,女13707例)的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计算体脂肪率。运用u检验对城乡间皮褶厚度值进行比较,对6项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总的说来,随纬度的减少(从北向南)、经度的增加(从西向东)、年龄的增加,汉族男性皮褶厚度增大,皮下脂肪增厚。随纬度的增加(从南向北)、年龄的增长,汉族女性皮褶厚度增大,皮下脂肪增厚,体脂率(PBF)增大。城市汉族男性皮褶厚度值均大于乡村汉族男性,城市女性肩胛下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乡村女性,其余4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女性(P<0.01)。城市男性PBF值大于乡村男性,城市女性PBF值小于乡村女性。城市男性、女性与乡村男性、女性均为肩胛下皮褶最厚、髂嵴上皮褶次之,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  相似文献   
2.
一部医学与人类文化的专著诞生了席焕久(锦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锦州121004)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由邱鸿钟副教授编写的《医学与人类文化——医学文化社会学引论》一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它以全新的观念和视野来唤起人们对医学本质的再认识,从文化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3.
对南阳市祖籍河南汉族400例正常人7项不对称行为进行调查.结果:1)河南汉族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的右型率分别为:71.25%、93.00%、43.50%、82.00%、91.25%、62.25%、63.25%.除叠腿外其他6种不对称行为的出现率男女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与国内其他族群比较,河南汉族扣手、叠腿、起步类型右型率处于较高水平,利手、利足、优势眼右型率处于中等水平,叠臂右型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利手、利足、扣手两两性状间,利手与叠腿、利足与优势眼性状间具有相关性,右型-右型率显著高于左型-左型率.  相似文献   
4.
席焕久 《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
藏族生活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藏族特殊的适应高原缺氧机制,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根据国内外数据库的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工作, 从高原适应的角度回顾了30多年藏族人类学研究。回顾显示, 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 不仅形态和机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而且体成分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体现了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的统一。这些变化是长期进化形成的, 与安第斯山人等有明显不同, 就是在同一高原生活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的藏族乃至尼泊尔和印度藏族的体质也表现出地域差异, 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所致, 两个关键性的基因是导致两大高原人口高原适应机制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捺印1183名藏族青少年的掌指纹, 分析掌指纹参数,然后与其他56个群体的掌指纹参数进行聚类分析, 进而从肤纹学角度探讨藏族的起源。发现藏族指纹以斗型纹为主(52.89%), 其次为箕型纹(42.95%), 弓形纹出现频率最低(4.16%); 总指嵴线计数为139.01(其中男性为144.75, 女性为133.87); atd角在男性为42.95°, 女性为43.28°。掌指纹参数聚类分析显示: 藏族与汉族和氐羌氏族的后裔(门巴族、普米族、羌族等)等我国北方人群聚在一起。因而从肤纹学角度推断藏族与汉族和氐羌氏族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与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西藏藏族青少年体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藏族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 本文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2530名藏族青少年体型进行评价。结果发现, 藏族青少年的平均体型男性为偏中胚层的外胚层型(2.40—3.29—3.72),女性为中间型(3.65—2.87—3.32); 男性的体型以外胚层系体型为主(58.52%), 女性体型以内胚层系(32.62%)和外胚层系为主(35.40%); 随着年龄的增长, 藏族青少年的体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男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经偏中胚层的外胚层型又发展回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 女性由中胚层-外胚层均衡型经历均衡的外胚层型发展为均衡的内胚层型。因此, 本文认为,藏族男性青少年身体的线性程度高、外形上比较瘦削、肌肉较发达; 藏族女性青少年较男性身体的脂肪含量多、线性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基因扫描技术调查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藏族人群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及FGA共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多态性分布,获得15个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显示:15个STR位点在那曲地区藏族人群中具有遗传多态性,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DP在0.758 8—0.960 4之间,H在0.476 2—0.862 0之间,PIC在0.446 4—0.861 5之间,EPP在0.385 0—0.856 0之间,累积个体鉴别力为0.999 999 999,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 999 998。15个STR位点适合作为那曲地区藏族人群的遗传标记用于人类学、疾病连锁分析、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为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收集了14个省会城市1996年以来7-18岁107986(男56300,女51686)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资料及体质测量当年的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资料,做海拔等自然环境因素与发育指标的Z-分数和发育分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低海拔组到中海拔组、高海拔组,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指标逐步下降,其中体重与BMI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海拔组发育指标明显好于高海拔组;生长发育水平与海拔的相关系数大于年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年降水量不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海拔每增加1000m,身高、体重、胸围和BMI分别减少0.112,0.101,0.043和0.118个Z-分数。在四项自然环境因素中,海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大,对身高、体重、胸围和BMI的贡献率分别是28.0%,26.8%,12.0%,16.8%。  相似文献   
10.
2009-2013年测量了中国11个汉语方言族群26954例汉族人的身高、体重值,计算了身体质量指数(I_(bm)),将汉族人的I_(bm)与经度、纬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的说来,随年龄增长,11个方言族群I_(bm)值均呈线性增大,并且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个族群中,北方话族群I_(bm)值明显大于南方各族群。乡村男性(r=0.671; p0.05)、城市女性(r=0.043; p=0.820>0.05)I_(bm)与经度无相关。按照I_(bm)均数大于24.0、I_(bm)均数在23.1~24.0之间、I_(bm)均数小于23.0,可以将中国方言族群分成3个层次,中国北方话族群均分布在第1、2层次,南方族群主要分布在第2、3层次,也就是说11个族群大致按照纬度高低顺序依次分布在第1、2、3层次。遗传、环境、饮食、劳作强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身高、体重,也影响中国人的I_(bm)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