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8 毫秒
281.
为探索娄彻氏链霉菌(D74)和密旋链霉菌(Act12)及其混合菌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皿内发芽试验、沙培试验及小区试验观察供试链霉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及活菌制剂种子包衣对玉米生物学性状、叶片诱导酶活性、光合作用、穗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链霉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处理玉米种子可促进玉米胚根、胚轴及幼苗生长,提高玉米幼苗叶片诱导酶活性.D74发酵液稀释1000倍处理可使玉米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及须根数较对照分别增加43.4%、26.4%和100.7%(P<0.05);D74原液可使玉米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较对照增加40.2%.Act12发酵液稀释100倍处理可使玉米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和须根数较对照分别增加36.3%、36.3%和117.5%(P<0.05),玉米幼苗总鲜质量、根系鲜质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1.1%、36.6%(P<0.05);Act12稀释10及1000倍处理玉米种子可使玉米叶片PPO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8.1%和39.5%(P<0.05).混合菌剂种子包衣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玉米根系发育;2)显著增强叶片光合能力;3)显著改善穗性状并提高籽粒产量;4)显著促进籽粒灌浆速度;5)明显提高灌浆期玉米叶片诱导酶活性.表明供试链霉菌制剂包衣玉米种子可显著影响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光合生理及生化代谢,刺激根系发育,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82.
不同还田方式对砂质潮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培培  汪强  文倩  李慧  吴传发  熊伟东  韩燕来 《生态学报》2017,37(11):3665-3672
为探索不同物料还田方式对中低产田砂质潮土的改良效果,在黄淮海平原麦玉轮作区典型砂质潮土上进行了连续6季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全量秸秆翻耕还田(TS),秸秆等碳量的生物炭(TB)及半量秸秆半量生物炭配合翻耕还田(TSB),全量秸秆免耕覆盖还田(NTS)和半量秸秆半量生物炭配合免耕覆盖还田(NTSB),共5种还田方式。结果表明,与常规秸秆翻耕还田(TS)相比,生物炭翻耕还田(TB)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玉米各个生育期土壤水分和p H值,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6.4%,但TB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降低了21.2%和微生物数量降低了16.1%;翻耕秸秆配合生物炭还田(TSB)除了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数量,对其余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免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NTS)和秸秆生物炭配施(NTSB)分别在玉米生长的喇叭口期和收获期显著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耕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有效降低砂质潮土分形维数,对容重和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改善,其中NTSB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4.9%和微生物数量增加了53.7%,对砂质潮土改良效果更好。总体来说,短期内用等碳量的生物炭替代秸秆翻耕还田更多的表现为物理的掺混效应,虽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能有效改善砂质潮土的物理结构及生物性质,一半秸秆用生物炭替代还田对该类土壤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改良效果也不显著,而免耕条件下秸秆配合生物碳还田效果最佳,可为砂质潮土的改良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3.
祁连山北麓山体垂直带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祁连山北麓自然垂直带(2600~3600 m)阴、阳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与海拔、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坡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101.2和6.6 g·kg-1)显著高于阳坡(61.3和5.9 g·kg-1),且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山灌丛草甸>青海云杉林>高山草甸>祁连圆柏林;全氮含量为: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和年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整个垂直带土壤碳氮比在6.7~23.3,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第1主成分,土壤碳氮比是第2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71%,说明气候因子对有机碳和全氮在垂直带上的空间分布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84.
蒙古马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来  杨虹 《遗传》2008,30(3):269-276
蒙古马是我国重要的地方马品种资源, 它具有耐力强、耐粗饲、抗病性强等优点, 这些优势遗传资源成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动力。遗传多样性能够反映出一个物种或某一品种的所有遗传信息, 即通过遗传标记来反映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 并确定品种遗传资源独特性程度。文中分别从细胞水平、生化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对蒙古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重点介绍了蒙古马研究中热点基因的分型及其多态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85.
黄土高原塬区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18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18年单施氮肥平均增产418.1kg·hm^-2,增产率达28.4%,其中干旱年减产率为13.9%,常态年、丰水年增产率达30.3%、58.9%;单施磷肥平均减产率为9.3%,干旱年增产率达6.5%,常态年、丰水年减产率为15.4%、10.0%;有机肥平均增产率达82.8%;NP、PM、NM、NPM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27.8%、118.9%、144.4%,169.3%,不同降水年型施肥对小麦的产量结构影响不同,普遍表现为干旱年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丰水年增加,不同降水年型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的变化是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86.
目的从饲料中进行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筛选动物微生态制剂候选菌株。方法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筛选得到的7株微生物区分为2种菌,经测序确定其为热带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检测了不同pH、温度、胆盐、金属铜和需/厌氧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当pH小于2.5或铜离子高于150 ppm时,植物乳杆菌无法生长,而热带假丝酵母数量略有下降;胆盐和金属离子对2种菌影响较小,42℃培养条件下相对于30℃培养时热带假丝酵母数量下降了6个数量级。结论筛选得到的2株菌具有应用于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潜力,为动物微生态制剂候选菌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87.
Δ^6-脂肪酸脱氢酶是一种膜整合蛋白,也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在前期工作中,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少根根霉NK300037中克隆到一个潜在编码Δ^6-脂肪酸脱氢酶的序列,序列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具有一个长度为1377bp、编码由458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为52kD的新的Δ^6-肪酸脱氢酶基因。把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RAD6)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3.5K,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RAD6,并转化到毕赤酵母菌株GS115进行表达。提取酵母细胞总脂肪酸和进行甲酯化,经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分析表明,目的基因的编码产物能将C16:1、C17:1、C18:1、亚油酸和α-亚麻酸在△6和7位间特异性脱氢而引入一个新的双键,生成更高不饱和的脂肪酸,该催化反应没有链长特异性,只有键位特异性。此外,按Kozak序列特点,改变目的基因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结构,并把改变后序列导入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功能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毕赤酵母中这种改变同样能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综合所有分析结果表明,巴斯德毕赤酵母更适合用来综合分析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288.
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叶表皮毛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表皮毛特征作为药用植物的"微性状"特征,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植物学分类研究中,表皮毛的生长发育状态可以直接影响药材的整体品质。广藿香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叶表皮毛中的腺毛是其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分泌场所,而非腺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影响其长势和产量。为了探讨叶表皮毛特征在广藿香品种鉴别方面的意义,该研究以8个不同品种来源以及2个采收期(6月末和10月末)的广藿香的顶叶、第4对生叶及底叶为材料,采用水合氯醛透化法制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叶表皮毛密度、腺毛直径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来源,不同采收期的广藿香叶表皮毛密度有显著性差异,6月末采收的广藿香叶表皮毛密度显著低于10月末采收的;根据叶表皮毛(非腺毛、头状腺毛、盾状腺毛)密度及腺毛直径,可将相同采收期的8个不同品种来源广藿香分为4类,且可以将已知品种来源的南香、肇香和牌香分开,与传统分类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叶表皮毛密度和腺毛直径在广藿香的分类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为广藿香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9.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和植物合成各种物质的基础,叶片不同时期的非结构性碳含量表征着植物体的碳摄入与碳需求特征。该研究以黑果枸杞为对象,设置4个氮磷配施(N∶P2O5为15∶1)量(按施纯N量计)水平,分别为13.5 g/株(高肥)、4.5 g/株(中肥)和1.5 g/株(低肥),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日变化与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对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1)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日动态变化特征,在正午13:00时达到最高值;可溶性糖(SS)与淀粉(S)的比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正午13:00达到最低值。(2)随着生育期的变化,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合物及其组分含量在生长季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果实发育期(FDP)达到最高值,而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比值逐渐降低。(3)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NSC和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叶片P含量与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在氮磷比为15∶1,纯N量为1.5 ~13.5 g/株之间的条件下,施肥能够显著提高黑果枸杞叶片非结构性碳总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以及可溶性糖与淀粉的转换效率,促进了氮磷含量的消耗,并且随着氮磷配施量的增加影响效果愈加显著,故西北地区可通过施肥措施增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